陳漢城
摘 要:隨著生態危機日趨嚴重,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出現了25處“環境”、39處“生態”的字樣,并專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章節,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如何將生態問題以教育的形式滲透到中職德育課堂,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課題。本文通過理清生態教育的理念,抽取適合中職學生德育課堂教學的生態教育目標,構建以生態教育為核心的德育課堂體系,使中職學生通過有效的生態教育課堂,獲得對生態意識、生態情感、生態文明的新德育觀。
關鍵詞:中職;德育課堂;生態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12-0079-02
一、 中職德育課堂生態教育的理念與目標
(一)生態教育的核心理念
生態教育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同時中國夢的實現更需要生態文明的提高與生態環境健康的發展,而這些發展都依賴于人的意識轉向。構建有效的生態教育課堂,既能滿足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又能滿足學生生態意識的培養。面對這一需求,首先要解決何謂生態教育核心理念這一問題,生態教育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其核心理念則從一般理念中演繹和抽象化而來。所謂生態教育,是改善人與自然關系的教育活動,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角度出發,引導受教育者世界觀發生改變,樹立起自覺愛護環境的生態意識、生態情感的生態發展觀。可見生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在和諧共生的核心理念范疇下,對生態教育的討論進一步劃分,將生態教育與中職教育的目標進行整合,明確中職教育中生態教育的總體目標。
(二)生態教育在中職德育中的目標
中職德育目標具有統一性和抽象性的特點,難免落入“高、大、全”的空洞俗套,但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職德育的目標正在逐漸生活化、具體化:“培養中職學生愛勞動、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增強中職學生講安全、守紀律、重質量、求效率的意識”。但是中國在新的發展階段以及經濟轉型的情況下,中職德育的目標尚未融合新的經濟背景及社會發展的需求,提出生態教育的轉型目標,正是生態教育在中職德育中需要尋找的新靶點。生態教育的目標定位能否融入到德育教育目標中,也正是教育思想在轉變過程中所需要思考的問題。將生態教育的思想、目標、方法融入到德育教育的理念與目標中,建立起符合生態規律,符合中國夢的發展要求的教育生態系統,非常有必要。
生態教育的世界觀也許有千萬種,正如人們對中國夢的理解也皆不一樣,但是全民良好的生態觀意識的形成,則是生態教育的出發點,而生態文明的建立和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教育的首要目標,明確生態教育的目標與地位,使得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只是一句空口號。
二、中職德育課堂生態教育的系統構成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態教育價值觀
德育課堂中生態教育的主體仍然是學生,必須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德育課堂設計,而生態教育在德育課堂中建設的著力點應是圍繞學生為中心的活動課程。在德育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德育課堂的生態教育系統形成則有了載體,以活動為載體的生態教育,能將課堂內的活動開展到課堂外,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關聯互動,形成平衡系統,有利于生態教育的實際效果在德育課堂中實現,不只是將生態教育放在理論層次的認知上,而應是活動于學生意識中的實踐感悟中,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標的有效形式,也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態教育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途徑。
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態教育活動類型有三種,第一種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生態學習,第二種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生態互助,第三種是學生與社區之間的生態互動。這三種類型的主體相互程度越高,則越能相互促進,并使活動教學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越強。
(二) 合理的生態教育課程結構
生態教育的課程設置并不是階段性的,它的課程設置應該從持續性與長久性來考慮,生態教育的課程設置應該融于整體的德育教育中,其組織形式應是多樣化,它在中后期的形成過程中,應脫離教育的權威化。注重課程結構的發展性與合理性設置,使得生態教育的課程結構能向終身教育過度,最終目標得到有效的實踐。
生態教育的課程結構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課程結構的設置應具有活力。這里的活力能調節德育課程結構中的不良因素,啟發對德育課程結構的合理化思考。二是課程結構的設置應符合現有的組織結構模式。雖然德育課程結構的模式存在不合理,但是生態教育作為一種新的理念融入德育課堂,應是“小改”的創新發展,而避免“大改”的破壞式發展,生態教育的融入應是漸漸形成,其課程結構的設置也不能跳躍性過大,但應有合理的發展,才能更好地融入整個德育結構的教學模式中。三是終身生態教育課程結構的形成。生態教育的理念上升到為每一個人的發展而努力,基于社會生態和諧的發展關系而促進每個人的發展,一直以來,強調生態教育或許只是生態環境與人的關系維護,但從另一層次強調,生態教育正是人的終身發展的目標之一。
(三)社區服務——生態教育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深化
德育課堂的影響,雖為課堂的內在影響,卻在課堂的范圍外。生態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人對生態文明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而這一目標的形成,其最終行為是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美麗中國的建設。因而生態教育在課堂中的建設,還需要社會功能得到充分的釋放,通過與社區聯合開展學習,擴展生態教育的社會功能,擴大德育課堂的影響價值力。盡可能地接近國家社會的生態理念與德育課堂的生態理念理想狀態,強化服務于社會的功能,即可防止學校內的生態教育偏失化,又能協調、激發生態教育價值觀的共同形成。
每一個人的成長,不僅與學校教育有關,還會受到家庭及社區的影響,因此,生態教育的研究對象不僅僅局限于學生,還輻射到家庭及社區中的每一個人。了解這些人對生態教育的看法與理念,用直觀社會體驗的方法直接來假設生態教育的課堂問題,盡量使生態教育的課堂是基于自然、真實的條件下形成的。
三、中職德育課堂生態教育的系統評價
生態教育的評價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而是通過建立有效合理的生態教育評價體系,找回生態教育對德育課堂失落的價值。生態教育評價指標的建立是依據學生的長遠發展而建立,不應具有其它課程教學的甄別功能。因此生態教育評價指標的建立目的是以評價促目標,使其被忽略冷漠的生態教育的價值得到回歸,以期達到德育價值增值的過程。
首先,生態教育的評價指標應在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個體成長的需要,以學生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轉變及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形成為核心價值。圍繞這一核心價值觀,如何落實、調節、激勵生態教育的功能即為評價指標所要考慮的問題;其次,生態教育對德育課堂的價值應是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生態教育的評價指標應具有多重價值。
根據上述思考,對生態教育的評價指標可以系統建構如下:第一層次,目標層,是從宏觀上而言,包括生態文明的建立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第二層次,服務層,是針對生態教育所服務的對象而言,其對象主要包括社會層面和學校層面;第三層次,實施層,是指生態教育實施的具體指標,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環境指標、課程指標、學生指標;第四層次,機制層,是生態教育機制層面的建構,調整適合生態教育發展的機制與管理體制,使生態教育的發展與德育教育能處在平衡的狀態上。(如下圖所示)。
生態教育評價指標層級圖
參考文獻:
[1]潘澤泉.當代社會學理論的社會空間轉向[J].江蘇社會科學,2009(1).
[2]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10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簡明統計分析(Z).
[3]劉道玉.論學生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
[4]高翔,蔣喜鋒.學生的教育觀:不可忽視的力量[J].江西教育科研,2006(5).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