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寶玉
摘 要:本文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地利用自然環境資源、古建筑、傳統節日、民間工藝以及校園中的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學活動。有效地把當地的鄉土民間藝術資源運用到美術教學中,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有利于鄉土藝術資源的傳承,使美術教育能不斷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需求。
關鍵詞:中職;美術教學;鄉土資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12-0081-02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據此原則,美術教師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適當補充地方內容或結合教材內容融入本地可利用資源充實教學內容。
長期以來,中等職業學校的美術教學課程資源結構單一,只依賴于教科書。學生所作的美術作品主要以臨摹課本插圖為主,缺乏創新能力和情感的投入。我校地處粵東山區,坐落在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的大埔縣城。這座小城歷史悠久,文物眾多,民間工藝豐富。如能有效地把當地的鄉土民間藝術資源運用到美術教學中,讓學生在大自然和民間藝人中學到多樣性的美術知識,這樣不僅有利于鄉土藝術資源的傳播,而且使美術教育能不斷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需求,讓學生走出校門即能勝任各自的工作。
下面,筆者就如何利用鄉土資源開展中職美術教學談幾點看法:
一、利用自然環境資源開展室外寫生課,豐富中職美術課程資源
傳統的美術課堂,就是讓學生學習完課本理論知識以后,按課本插圖進行臨摹。盡管有些學生臨摹得惟妙惟肖,但作品始終沒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而運用鄉土資源,利用與生活息息相通的鮮活材料來上課,更容易令學生產生親切感、新鮮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如在學習風景寫生這一課時,筆者先組織學生到實地調查、參觀大埔特有的歷史文物、自然景觀。學生們倘佯于西湖公園的文化長廊、大東的油菜花叢、茶陽的騎樓群中,教師適時地開展素描、速寫、色彩寫生等教學活動。學生們被自己身邊的自然美景和家鄉文物的藝術魅力所陶醉,許多學生都迫不及待地畫起來。他們在作品中自由展現自己對景物、藝術的理解,盡情抒發對鄉土美景的濃濃愛意。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就感情飽滿,使美術課堂從單一的臨摹課,變成有趣的寫生課,豐富了美術課程資源。
二、利用當地古建筑進行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愛鄉之情
大埔縣鄉土文化資源豐富,山水景觀秀美,森林公園眾多,客家民居富有特色、類型多樣,如圍龍屋、圓型土樓等。在教學中,筆者將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圖片,然后做成幻燈片,讓學生欣賞,提高學生的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時,為進一步引發學生學習探究的好奇心,還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到古民居、古建筑去親生體驗,感受其特有的藝術魅力。有的學生試著用紙蒙在瓦當上描摹,有的用速寫本寫生家鄉的古建筑,還有的用手撫摸,感受石刻紋樣的凹凸變化,體驗古人用線條表現物象的手法。學生對古建筑非常熟悉,但從來沒有用美術的眼光去觀察它,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讓學生學會了用美術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事物,又使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
三、利用家鄉的傳統節日進行美術教學,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傳統的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民間美術的大薈萃。走進節日,參與民俗活動,親身去體驗民間美術在這些節日中最具特色的東西,也是學校美術教育的有益補充。如在教學中,可通過“迎馬圣誕”“祈福”“迎仙人姑婆”等民俗活動,各種廟會,傳統的“春節”“端午節”等節慶活動,從而讓學生目睹節日盛況,感受節日氛圍,讓學生對民間文化進行審美體驗,了解民風、民俗及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熱愛土家文化的藝術情感,使學生產生一種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利用民間工藝培養民間工藝新秀,傳承民族文化
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密切結合當地鄉土資源,不僅有利于拓展美術課堂的形式與內容,同時也可使美術課程更貼近生活實際,讓優秀的民族文化通過物質和意識形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薪火相傳。因此,筆者充分利用當地民間節慶活動進行民間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熱愛家鄉的情感。大埔縣是“中國花環龍之鄉”“青花瓷之鄉”,民俗活動多姿多彩,活動道具中蘊藏著豐富的民間工藝,如面具、花環龍等。而今天,人們對鄉土美術文化的認識、開發、保護不夠,在迅猛發展的社會大潮中,正以驚人的速度遭到破壞或流失,尤其是那些優秀的民間工藝制作。如編織、木雕、青花瓷工藝的制作等,只有少數五六十歲的老藝人從事這些行業,很少有年輕人學習這些技術,隨著老一輩藝人的故去,這些工藝將永遠消失。所以,筆者帶領學生跟隨老藝人學習編織技術,然后把各自編織的成果拿到課堂上展示。作品中,有用水稻秸稈編織成的蟈蟈簍,簍的形狀有的如多層的塔,有的如扁圓魚簍,非常美觀;還有用藤條編織的花籃、毛線簍,用竹篾編織成的小籮筐、小花燈等。讓中職學生學習、掌握這些傳統工藝,不但可以解決就業問題,還能更好地傳承我們優秀的鄉土文化,并把這些民間工藝發揚光大。
五、利用校內資源開展校園文化,豐富第二課堂活動
美術教師可發揮專業特長的特點,利用櫥窗畫展進行教學與創作,學生通過交流和研究,把各種彩紙制作出裝飾效果較強的美術作品。同時也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環保意識,學會“變廢為寶”的方法。再如,教學中,筆者還利用柚子、玉米、西瓜、青花瓷、各種美食等為創作題材進行創作。筆者還經常開展鄉土資源美術專題講座、傳統手工制作活動等。每個學期都舉辦展覽活動,如“鄉土風景寫生作品展”“攝影作品展”“家鄉美書畫展”“美麗大埔手抄報展”“客家專題手工藝術展”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評比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素質,豐富第二課堂活動。
藝術源于生活,在鄉土資源中蘊藏著豐富的民間藝術,藝術又高于生活,它是一個民族人文智慧的結晶。合理利用鄉土民間藝術資源,進行中職美術教學,讓優秀的鄉土藝術文化成為學生將來擇業、就業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藝術源泉。
參考文獻:
[1]尹少淳.走進文化的美術課程[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林愛芳.林風眠[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