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雅
(中共濱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山東濱州 256600)
“新常態”下黃河三角洲發展低碳經濟的SWOT分析
李碩雅
(中共濱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山東濱州256600)
[關鍵詞]新常態;低碳經濟;黃河三角洲
[摘要]我國已進入由高速增長期過渡到中高速增長期的經濟新常態,要想提升經濟增長質量,使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就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全球經濟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發展低碳經濟對黃河三角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本文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通過對黃河三角洲地區低碳經濟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一、經濟“新常態”下黃河三角洲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
我國已進入由高速增長期過渡到中高速增長期的經濟新常態,要想提升經濟增長質量,使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就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節能減排不但是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確保今后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亮點。目前,我國“先污染后治理”使得資源環境承載壓力極大。在此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形勢使然,既是發展所需,更是一種戰略選擇。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要求黃河三角洲“實施要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為主線,著力優化產業結構。”為此,低碳經濟更是成為黃河三角洲地區長時期內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大主體,對黃河三角洲地區更好地適應經濟“新常態”,把握經濟發展新機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對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促進經濟增長,保護該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二、黃河三角洲發展低碳經濟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s)
1.土地后備資源多
黃河三角洲有廣闊的土地資源。2009年黃河三角洲地區土地總面積2.65萬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6.88%,人均土地面積約4畝,是山東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是我國東部沿海土地后備資源最多的地區,擁有未利用地近800萬畝,全省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東營、濱州以及濰坊市北部,占山東全省33.2%,其中國家鼓勵開發的灘涂212萬畝、鹽堿地270萬畝、荒草地148萬畝,另有淺海面積近1500萬畝,黃河沖積年均造地1.5萬畝,隨著防潮體系建設,土地后備資源將逐步增加。豐富的土地資源是黃河三角洲吸引要素集聚、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核心優勢,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所在。
2.自然資源豐富
目前我國已探明儲量的100多種礦產中,該地區有40多種,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約為50億噸和2300億立方米,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通過石油和天然氣可以大大減少煤炭的使用,間接地減少了二氧化碳及其它有害氣體的排放。海洋資源豐富,海岸線近900km,占全省的28%。綠色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有黃河入海口、國家級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孫子故園、孤東海堤等自然和人文景觀。風能、地熱等資源豐富,新能源的利用,相對于傳統的電能,可減少很多能源的消耗。
3.區位優勢明顯
黃河三角洲位于京津塘經濟區與山東半島的結合部,對接天津濱海新區,是環渤海經濟圈的南翼,東連膠東半島,南靠濟南都市圈,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黃河三角洲地區面臨著主動接受外來經濟輻射、集聚生產要素、吸引各方投資、加快開放開發的戰略機遇。
4.節能減排取得一定成效。
黃河三角洲地區實施了一系列節能減排的具體措施,如東營市嚴格行業準入和源頭控制,加大重點領域、行業和企業監管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2013年工業廢水治理和結構調整減排項目已經全部完成。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已完成16個,占全部項目的8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上年下降3.63%、4.15%、4.61%和9.8%。全年完成老工業污染源治理項目70個,完成治理項目投資額9.5億元,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性指標均完成了省里下達的任務。2012年,樂陵市以8.96%的工業用電負增長支撐了工業銷售收入26.3%的增幅。在德州市能耗水平最低的基礎上,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下降3.7%和9.3%。2013年濱州市萬元GDP能耗下降3.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完成全年控制目標任務,全年完成減排項目87個。
5.高新技術產業等低碳制造業發展迅速。
截止2012年底,“黃三角”共建立各類科技創新平臺292個,其中國家級32個,省級260個,初步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良種繁育、紡織、石油裝備制造等方面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2012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009億元,增長31%,累計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7.7%,比年初上升了1.9個百分點。2013年,東營市新上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14項。高新技術企業94家,市科技型企業193家,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達到33.4%。國家采油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國際創新園獲批組建。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50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10家。 2013年,濱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25.1%,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70家。濱州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成為濱州市首家國家級孵化器。濱州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通過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審定。
(二)劣勢(Weaknesses)
1.產業結構不合理
2012年,黃河三角洲地區生產總值約占山東省的14.54%。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與山東省經濟結構存在一定差異。黃河三角洲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為7.33%,低于山東省8.56%的平均水平;黃河三角洲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為61.27%,比山東省平均水平高約10個百分點;黃河三角洲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為31.39%,比山東省平均水平低8.59個百分點。上述數據表明,黃河三角洲的產業結構基本上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比重相對較低。而且通過比較不同縣區市的產業結構可知,廣饒縣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70.6%,在各個縣區中是最高的;利津縣和鄒平縣的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分別達到63.7%和63.4%,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各個縣市區中位于前列。而陽信縣、惠民縣和沾化縣的第二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均在40%左右,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各個縣市區中比重相對較低。
2.能源結構有待優化
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不會改變。東營市能源消費結構中,以煤炭為主,煤炭所占比重基本維持在40%左右;濰坊市重點耗能企業能源消費中,煤炭消耗過重,能源消費增長過快。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基本上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工業的煤炭消費量占全社會煤炭消費量的比重為83.89%,電力消費量占77.35%。2012年東營市萬元GDP能耗為0.73噸標煤/萬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濱州市萬元GDP能耗為1.00噸標煤/萬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2噸標煤/萬元)。黃三角地區應堅持技改與節能并舉,對高耗能行業進行能源審計,同時合理發展新能源。
3.技術創新能力整體不強
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就是科技創新。2010年黃河三角洲地區爭取國家各類科技經費2億元,占全省的13.3%。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10項,占全省的13.4%,專利授權達4821項,占全省的10%。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825億元,在全省占12.1%。截至2010年底,黃河三角洲地區共擁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78家,占全省的13.8%。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1家,占全省的12.5%。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4家,占全省的12.1%。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占全省的11. 5%。省級工程技術中心82 家,占全省的11%。由此可見,黃河三角洲地區科技發展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生態環境脆弱
首先,黃河三角洲成陸時間晚,土壤鹽堿含量高,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草甸形成過程短,植被稀疏,生態脆弱,自我調節功能差,傳統粗放經營式的農業開發,導致地力下降,加之農業建設投入不足,灌排河道年久失修,淡水資源供需矛盾等進一步加劇了農業環境的惡化。其次,黃河三角洲是我國著名的石油天然氣工業基地,然而石油天然氣開采和石油化工工業也為該地區帶來了大量的工業“三廢”。受產業轉移的影響,外資流入多為能耗高、污染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加劇了污染。而且黃河三角洲地區過境河流較多,承載了大量上游工業城市的工業污染沉積物。該地區地勢平坦,污染物難擴散,植被少,多風沙,對空氣中總懸浮微粒的影響較大,加劇了空氣污染。最后,附近海域生態環境也日益嚴峻。近年來,隨著勝利油田淺海氣田的勘探開發以及小清河、潮河等上游污染源的大量流入,還有當地煉油、化工、造紙、釀造等工業污水影響,已對渤海灣這一“天然漁場”構成嚴重威脅。可以說,黃河三角洲即是中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承載體,也是東部海潮侵襲的承載體,不但承受著上游來水來沙的不穩定性,也面臨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如若開發不當,黃河三角洲地區極易出現生態迅速惡化的局面,這也是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中必須提高低碳經濟比重所不可忽視的因素。
5.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黃河三角洲各個縣市區在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上存在很大差異。從經濟規模來看,鄒平縣的GDP總量接近700億元,而壽光市、廣饒縣和萊州市的GDP總量都在600億元左右,這些縣市的經濟規模相對較大。而高青縣、寒亭區、惠民縣、沾化縣、慶云縣、陽信縣的GDP總量低于150億元,在黃河三角洲各個縣市區中相對較小。由此可見,各個縣市區在經濟規模上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廣饒縣人均生產總值都超過10萬元,人均GDP相對較高;而樂陵市、陽信縣和惠民縣人均生產總值不足3萬,人均GDP相對較低。其中,墾利縣人均生產總值約是樂陵、陽信和惠民的5-6倍。經過比較可知,墾利縣、廣饒縣、鄒平縣、河口縣、萊州市、利津縣、壽光市、東營區、濱城區等縣區市的人均生產總值超過全省平均水平,而昌邑市、高青縣、慶云縣、樂陵市等縣區市的人均生產總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行政區域合作不協調的劣勢。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涉及山東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包含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工程。而當前的黃河三角洲地區各行政區域之間缺乏發展規劃的整體性銜接,資源利用的體制性制約因素突出,產業難以有效整合,區位優勢被割裂,不利于高效生態經濟區的長遠發展。
(三)機會(0pportunities)
1.黃河三角洲開發的戰略決策
2009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高效生態是指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保護優先,以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高耗水項目,推進集約發展、生態發展、高效發展、可持續發展,維護渤海灣和黃河下游流域生態平衡,這是具有典型生態系統特征的集約經濟發展模式。高效生態的內涵、特征與低碳經濟正相契合,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高效生態的重要途徑。黃河三角洲作為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必須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突破經濟發展難以避免環境污染的困境,而發展低碳經濟是達到這一發展要求的重要抓手。因此,黃河三角洲應把低碳經濟作為自己的發展模式選擇。
2.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為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指明了方向。黃河三角洲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狀況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決定了其必須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3.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
面對資源環境壓力,傳統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轉變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時代的命題、發展的課題、現實的難題,已成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
(四)威脅(Threats)
1.周邊快速發展帶來的沖擊
黃河三角洲地處我國經濟最發達區域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大城市群地區的中央腹地。國家實施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天津濱海新區等戰略,進一步推動了周邊地區城市群的快速發展。從環渤海大區域來看,黃河三角洲面臨著周邊發達地區對資金、技術、人才“抽離效應”的嚴峻挑戰。
2.經濟基礎薄弱
低碳經濟無論從減少碳源還是增加碳匯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及技術投入,黃河三角洲地區相對來說還是欠發達地區,資金實力相對較弱,科學技術支撐不足。
3.相關機制不健全
一是監督機制不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政策的執行力度較差,低碳經濟的相關政策措施難以落到實處,對能源浪費、肆意排污者監管不力,節能減排的監管機制仍有待完善。二是鼓勵機制不健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法律、配套政策不完備,財政扶持范圍較狹窄,扶持資金分配結構不合理、力度小;未形成支撐低碳技術引進、研發和推廣的一套機制;未形成鼓勵企業主動淘汰落后產能、規范廢物排放的一套政策,企業節能減排積極性低。
4.生態環境破壞加劇。
由于黃河三角洲地區生態系統具有脆弱性極不穩定的特點,隨著經濟建設活動的廣泛開展,黃河三角洲地區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深,危害較為嚴重。石油勘探、開采、儲運、加工以及事故因素等各個環節導致了土壤污染,化肥、農藥以及污水灌溉使得氫化物、苯、酚等有害物質和鉛、銅等重金屬積累。再加上土壤鹽堿化和海水入侵,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鹽漬化嚴重。20世紀末以來,黃河三角洲地區濕地面積不斷加速萎縮。用于農業活動的濕地開墾直接占用了大量濕地,圍灘造田破壞了濕地生物多樣化,油田開發和交通建設造成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破碎化和島嶼化。石油污染、工業“三廢”污染、農業非點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使得濕地污染嚴重。
5.低碳經濟前期投入巨大,短期效益不明顯。
低碳經濟發展的前期投入較大。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基本上是以高能耗的第二產業為主導,產業結構不合理,但如若真采取措施加以調整,能源體系則要相對應地產生變化來加以適應。短期內低碳經濟的運行和發展會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想使低碳經濟能夠充分發展,就需要進行較大的前期投入,在得到政府財政支持的同時,也需要民間投資的支持。
三、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
(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實現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低碳經濟的一種基本路徑選擇。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為原則,被認為是發展低碳經濟非常重要的工具。當前低碳經濟的發展主要是圍繞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加以開展的。低碳經濟本質上是要解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三高”問題,這正是循環經濟要解決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是引導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的現實而又可行的選擇,是實現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到“循環經濟”15次之多。在功能定位方面,規劃要求建成全國重要的特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突破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技術,培育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構筑現代生態產業體系,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農業基地和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在發展目標方面,規劃要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循環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建設全國重要的循環經濟示范區,建成東營經濟開發區、勝利工業園、華泰工業園等16個循環經濟示范園。目前,黃三角占山東1/10的經濟總量,但循環經濟的示范企業占比卻較高。其中濱州市循環經濟起步較早,已形成了以西王集團、香馳集團、濱化集團為代表的玉米、大豆及鹽化等15條各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山東魯北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第一批)、山東香弛糧油有限公司(第二批)2個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企業,2個省重點培育的循環經濟園區,21家省重點培育的循環經濟企業,2個省節能環保產業基地,1個省首批推廣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2個省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單位,5家省循環經濟示范企業,5家省清潔生產先進企業,3家國家環境友好企業,9家省環境友好企業,6縣1區全部成為國家級或省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
(二)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產業
1. 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推進農業低碳化。
低碳農業指在農業生產、經營和消費的過程中運用新能源、清潔能源代替碳能源,降低環境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獲得整個社會最大效益的農業生產方式。其本質是發展節約型、安全型、健康型和效益型經濟,其目的是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和高碳匯。黃河三角洲地區水資源較為缺乏、土地資源中鹽堿地比重較高,發展低碳農業是黃河三角洲農業發展的客觀必然選擇,也是全面實現低碳經濟的根本要求。據統計,在人類生產活動中所排放出來的溫室氣體,農業系統排放率約為6.7% ~ 20%,主要成分包括CO2、N2O和CH4等,如何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已是迫在眉睫。黃河三角洲地區是山東省重要的糧食及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低碳農業具有較大潛力。
2. 積極發展低碳工業。
黃河三角洲重化工業結構明顯,石化等重化工業比重大,企業數量多。黃河三角洲地區共有26家企業入圍“山東企業100強”,其中14家主營業務為化工,另有6家主要從事冶煉、橡膠、造紙生產。必須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對落后產業升級以及提升節能減排的低碳技術,提高工業產品的技術水平和附加值。逐步降低高能耗和高排放的重工業在工業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低碳產業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如發展新能源、生物醫藥、環保產業、光電子、新材料等。
3. 推進現代服務業生態發展
有資料顯示,每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萬元GDP能耗就相應降低1.3%。依據地區情況可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業,打造黃河入海口、紅色旅游、濱海旅游度假和民俗文化四大精品旅游線路。將黃河口生態旅游區、黃河水城、孫子文化旅游區逐步建成為國家級旅游區;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冷鏈物流、連鎖配送、網上銷售等現代物流業;逐步完善銀行、保險、證券等區域金融服務體系。
(三)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可再生能源
降低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在能源構成與消耗中的比重,對高耗能行業進行能源審計和技術改造,大規模推行和利用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和海洋能等。發展低碳能源,是降低煤炭消費依賴程度的必然要求。低碳能源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黃河三角洲新能源品種相當豐富,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據統計,黃河三角洲是風速較大的地區之一,現已建或在建魯能、國華瑞豐、大唐、華電國際等大中型風力發電廠10余座。黃河三角洲屬于中國太陽能資源Ⅲ類地區,年均總輻射5000-5850MJ/m2,太陽光照的強度和時間較全國其他地區具有明顯優勢。地熱資源也比較豐富,全區地熱資源總量折合標準煤相當于125×108m3,其中地下熱水總儲存量就達到4570億m3,可開采量超過750億m3。黃河三角洲生物質能主要以生物質發電和沼氣利用為主,近年來也發展迅速。這些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黃河三角洲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手段。
(四)增加植被覆蓋,增強碳匯能力
研究表明,增加1%的森林覆蓋率,便可從大氣中吸收固定0.6億-7.1億噸碳。因此,中國可以改進森林管理,提高單位面積生物產量,擴大造林面積,通過植被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來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應積極發揮森林碳匯潛力,利用自然方法減少二氧化碳,提高環境質量。東營市先期實施造林35萬畝的11處生態林場建設試點,已完成造林21萬畝。在建沿黃200平方公里生態林帶,規劃建設175平方公里沿海生態林帶。濱州市以2012年新增造林22.7萬畝,新建萬畝林場6處,森林覆蓋率達到28.7%。
(五)制定和完善發展低碳經濟的保障體系
為研發和使用低碳技術的企業提供政策優惠與支持。比如,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生態發展區域,在其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充分運用價格、稅收、財政、信貸、土地等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推進低碳制度創新和法律體系建設,完善標準和規范,推進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服務模式,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研究開發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現代農業、環保產品等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技術,提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能力,在重點領域組織公關,組建跨領域、多學科的科技隊伍,推動支柱產業優化升級,構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產業結構,并鼓勵多途徑建立碳基金,即不僅僅依賴政府,還應吸收民間基金。
〔參考文獻〕
[1]鄒美玲.黃河三角洲風能資源研究[J].濱州學院學報,2012.
[2] 張志新.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科技創新合作與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發行,2013.
[3]魏建,李少星.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報告2013[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發行,2013.
[4]劉傳江,鳳碧梅.低碳經濟對武漢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的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
[5]東營市統計局.《濱州統計年鑒》2013[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6]濱州市統計局.《濱州統計年鑒》2013[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孫開慶)
[中圖分類號]F0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955(2015)04-0041-05
[基金項目]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黃河三角洲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14 22 JG08)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碩雅(1982-),女(漢),山東濱州人,中共濱州市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低碳經濟。
[收稿日期]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