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情國策研究: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

2015-01-30 03:34:29胡鞍鋼
知與行 2015年1期

國情國策研究: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

胡鞍鋼

(清華大學 國情研究院,北京 100084)

[摘要]國情研究是國策研究的基礎和來源,國策研究是國情研究的應用和檢驗。準確認識國情,才能科學制定國策。在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的歷史進程中,中國領導人為了準確認識國情,包括對社會主義社會規律的認識、中國現代化的認識、中國工業化道路的認識、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等進行了不懈探索,旨在準確認識并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規律。這個認識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克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這一過程賦予我們的啟示在于: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認識上的飛躍不可能一蹴而就,會經過多次反復,甚至會經過從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過程;集體認識優于個人認識,集體智慧優于個人智慧;“走出去”了解西方世界,有助于對自我差距的認識;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由實踐來檢驗認識的正確與否;認識作為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它沒有終結。

[關鍵詞]國情;國策;毛澤東;必然王國;自由王國;認識

[中圖分類號]D60[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5-08-12

[作者簡介]張新(1978-),男,江蘇南京人,博士后流動站在站研究人員,助理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學博士,主要從事財政稅收理論與政策研究。

我們從事國情研究,其主要目的及根本任務是正確認識中國;我們從事國策研究,其主要目的及根本任務是科學發展中國。國情研究是國策研究的基礎和來源,國策研究又是國情研究的應用和檢驗。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看,一是怎樣認識客觀世界(如當代中國),這是一個對“必然王國”不斷認識的過程;二是怎樣改造世界(如中國社會)①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毛澤東講:“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這是一個不斷接近并最終達到“自由王國”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更好地指導國情研究和國策研究。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1]。只有向歷史學習,我們才能夠了解中國共產黨人在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歷經了怎樣的千辛萬苦,付出哪些代價,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又有哪些失誤和教訓(如“大躍進”的失敗和“文化大革命”的內亂),又是怎樣走上了“人間正道”[2]。

一、毛澤東談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

首先,我們要了解毛澤東是怎樣論述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

1962年1月,毛澤東在“七千人大會”上專門談到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問題。他說,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只有在認識必然的基礎上,人們才有自由的活動。這是自由和必然的辯證規律。所謂必然,就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性[3]306。他還說道:“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的認識,必須有一個過程。必須從實踐出發,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從有較少的經驗,到有較多的經驗,從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從而獲得自由,在認識上出現一個飛躍,達到自由王國。”[3]300

毛澤東十分簡潔地說明了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過程,盡管他本人也承認在社會主義建設上,我們還有很大的盲目性,還有許多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3]302。但是他所提出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思想方法,為后來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為我們認識和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邁進提供了重要途徑。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的歷史主題始終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這個長期過程中,領導人如何認識中國國情這個客觀世界,本質上就是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規律。這個認識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克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過程。這是一個典型的“準確認識中國、科學發展中國”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與結果。

二、對社會主義社會規律的認識

中國領導人所遇到的基本問題是:什么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怎樣才能在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社會?這實質上就是對中國基本國情的總體認識和基本判斷。

1959年,毛澤東談到: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3]116。但是毛澤東還沒有具體劃分這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時間表。不過1962年他在“七千人大會”上談到:“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指美國),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3]302這就是說中國只有趕超了美國,才能進入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

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首次作出了基本論斷:“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判斷是基于對中國基本國情——“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突出的景象是:十億多人口,八億在農村,基本上還是用手工工具搞飯吃;一部分現代化工業,同大量落后于現代水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業同時存在;一部分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同廣大不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同時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還占人口近1/4的狀況同時存在。生產力的落后,決定了在生產關系方面,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所必需的生產社會化程度還很低,商品經濟和國內市場很不發達,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占相當比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還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層建筑方面,建設高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經濟文化條件很不充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小生產習慣勢力在社會上還有廣泛影響,并且經常侵襲黨的干部和國家公務員隊伍。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87年10月25日)。——的深刻認識而提出的。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界定為當今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4]。

三、對中國現代化的認識

中國領導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實質上是對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及其實現途徑的認識。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建立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5]132。1956年,黨的八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就是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盡可能迅速地實現國家工業化,有系統、有步驟地進行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使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1957年3月,毛澤東還提出了“三個現代化”設想。他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6]2681959年,毛澤東談到,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3]116。1964年12月,在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根據毛澤東建議提出了“四個現代化”,即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5]439。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周恩來又代表毛澤東重申了“四個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5]479。因此,將“四個現代化”確定為20世紀下半葉的奮斗目標,但是對什么是真正的現代化、是否能夠實現現代化還是知之不多的。

鄧小平在先后出國訪問六個國家之后,特別是訪問了新加坡、日本和美國,提出了“小康之家”、“小康水平”的20世紀下半葉奮斗目標,替代了“四個現代化”目標。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了1980-2000年中國式(小康水平)經濟現代化“兩步走”設想*報告提出,從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紀末的二十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億元增加到二○○○年的二萬八千億元左右。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國國民收入總額和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將居于世界前列,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過程將取得重大進展,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胡耀邦:《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82年9月8日)。。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了經濟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設想*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87年10月25日)。。實際上將毛澤東、周恩來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延長至2050年。這一時期,領導人所理解和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上還是經濟現代化范疇。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三大目標”、“三大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7]。

進入21世紀之后,從經濟現代化拓展到其他方面的現代化: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作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的戰略部署;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作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的戰略部署;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全面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黨的十八大報告最大的創新和亮點之一,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年11月8日。。至此,黨中央關于21世紀上半葉(2000-2050年)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布局基本形成。從世界性現代化歷史和進程看,中國正在創新獨特的更加全面的現代化。

四、對中國工業化道路的認識

中國領導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實質上是對中國作為工業化的后來者如何趕超西方工業化并創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認識。

1953年,毛澤東正式提出國家工業化目標*毛澤東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31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這是國家發動、國家計劃、國家投資、國家(直接)管理的工業化模式,成功地提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目標和任務,創造了新中國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但主要集中在國有經濟,排斥了私人經濟;集中在集體經濟,排斥了個體經濟;集中在城鎮地區,排斥了農村工業化。之后,毛澤東多次強調要從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這一實際出發,以農業為基礎,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充分重視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兩化同步發展”的思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8]。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四化同步發展”的思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4]。這“四化”就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四大發動機”,相互需求,相互支撐,相互作用。

五、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

中國領導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實質上是對我國基本國情、對我國如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并使之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

1949年9月制定的《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了中國實行“五種經濟成分”的混合經濟: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在第二十六條中提出國家“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9]這是新中國最初的新民主主義“混合經濟”階段,既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私有制,也不同于蘇聯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是“兩條腿走路”,對迅速恢復國民經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1952年底,毛澤東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953年底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基本建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

1959年9月,劉少奇評價道:這條總路線,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并舉的總路線,是引導中國社會由當時的既有社會主義經濟、又有資本主義經濟、還有個體經濟的復雜的經濟結構,過渡到單一的社會主義的經濟結構的(總)路線[10]。同年,周恩來宣布:“中國已經成為以生產資料歸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11]當時的領導人都以為只要建立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就是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

直到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才認識到:這是“過分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和僵化的經濟體制”,“嚴重束縛了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并對此作了深刻的反思*從五十年代后期開始,由于“左”傾錯誤的影響,我們曾經急于求成,盲目求純,以為單憑主觀愿望,依靠群眾運動,就可以使生產力迅速提高,以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我們還曾經長期把發展生產力的任務推到次要地位,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還“以階級斗爭為綱”。許多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并不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東西,或者只適合于某種特殊歷史條件的東西,被當作“社會主義原則”加以固守;許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和生產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的東西,被當做“資本主義復辟”加以反對。由此而形成的過分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和僵化的經濟體制,以及同這種經濟體制相聯系的權力過分集中的政治體制,嚴重束縛了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教育我們,清醒地認識基本國情,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極端重要的問題。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87年10月25日)。,正式提出“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繼續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認為私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中外合資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12]這就有力地促進了混合經濟的發展。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把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制度確立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7]。

2002年,黨的十六大強調要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一個“統一”,即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8]。實踐證明,社會主義的混合經濟體制符合中國基本國情,作為生產關系也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形象地講作為“東方巨人”用“兩條腿走路”,就是比一條腿走路要穩得多、快得多。

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

中國領導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實質上是回答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中國能不能超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而在當今世界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

1953年之后,中國正式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劉少奇指出: “從1953年起,我國已按照社會主義的目標進入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劉少奇:《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1954年9月15日,載《劉少奇文選》,下卷,14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56年9月,陳云在黨的八大的發言中提出“大計劃、小自由”的設想,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陳云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的情況將是這樣:在工商業經營方面,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的主體,但是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這種個體經營是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的補充。全國工農業產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計劃生產的,但是同時有一部分產品是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范圍內自由生產的。計劃生產是工農業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范圍內的自由生產是計劃生產的補充。因此,我國的市場,絕不會是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而是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在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里,國家市場是它的主體,但是附有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這種自由市場,是在國家領導之下,作為國家市場的補充,因此它是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的組成部分。陳云:《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新問題》,《陳云文選》第三卷,1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黨的八大《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接受陳云這一設想,《決議》指出:這種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應當以國家市場為主體,同時附有在一定范圍內的國家領導下的自由市場,作為國家市場的補充*《決議》指出,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全國工農業產品的主要部分都將列入國家計劃,由生產單位按照計劃進行生產。但是為了適應社會的多方面需要,在國家計劃許可的范圍內,有一部分產品將不列入國家計劃,由生產單位直接按照原料和市場的情況進行生產,作為計劃生產的補充。國家對于這一部分產品的生產只從供銷關系上加以調節,或者只規定參考性的指標當作正式計劃的指標,對這些產品的生產作不必要的限制,那就不合于經濟發展和人民的需要。同樣,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是實行集中經營的,但是也需要有一定范圍的分散經營作為補充。《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1956年9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524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這是對高度集權計劃經濟體制的重大修正。

1958年,毛澤東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新概念,他指出:“現在要利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法則,作為有用的工具,為社會主義服務。”[6]435并進一步指出:“商品生產要看它與什么經濟制度相聯系,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6]439這就成為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黨的十四大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思想來源。

1979年11月,鄧小平破天荒地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觀點。他認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發展社會生產力[13]236,但是并沒有成為政治共識。之后,經歷了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有幾種不同的過渡體制: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是“建立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階段”;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階段;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這是建立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階段;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

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時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14]同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5]

之后,中國在建立新體制方面經歷了三個階段:“建立新體制階段”,反映在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完善新體制階段”,反映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反映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如果從1992年算起,中國用了20多年的時間,創新了世界獨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迅速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主體。目前,我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7018萬戶, 相當于2004年(4439萬戶)的1.58倍,也相當于歐盟(2070萬戶)、美國(500萬戶)總和(2570萬戶)的2.7倍;注冊資本(金)133.05萬億元,相當于2004年(23.3萬億元)的5.71倍,,還相當于GDP的2倍;單位從業人員3.56億人(2013年底數據),相當于2004年(2.146億人)的1.66倍。。

七、總結:怎樣才能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

以上分析,對我們認識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重大問題、認識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發展規律的啟示在于:

第一,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既是一個認識上的飛躍,又是一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認識過程。對此,毛澤東曾講過:“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要有一個過程。”他講到,對于在中國如何進行民主革命的問題,從1921年到1945年一共24年,全黨的認識才統一起來[3]298。類似的,對在中國如何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從1949年到1978年經過了總共29年的時間才真正形成了共識,進而走上“中國之路”。

在中國,如何改革開放,如何實現現代化,并沒有一個現成的模式和現成的經驗。“中國這個客觀世界,整個地來說,是由中國人來認識的。”[3]299對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和規律的認識,必須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社會實踐過程,也是一個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知之不深到知之較深、從知之不全到知之較全的過程。這正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斷成功并將繼續成功的奧秘所在。

第二,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會經過多次反復,甚至還會經過從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過程。例如,黨的八大提出的路線是: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16]。實踐證明,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但是,1962年9月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在一九六二年八月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和九月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更加完整地提出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我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林彪:《在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69年4月1日報告,4月14日通過)。。1969年4月黨的九大報告否定了八大的路線*周恩來指出:九大以前,林彪伙同陳伯達起草了一個政治報告。他們反對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認為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這是劉少奇、陳伯達塞進八大決議中的國內主要矛盾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修正主義謬論在新形勢下的翻版。林彪、陳伯達的這個政治報告,理所當然地被中央否定了。周恩來:《在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73年8月24日報告,8月28日通過)。。后來,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又重新肯定并延續了黨的八大路線*全黨工作的著重點應該從一九七九年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見《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1978年12月22日通過)。。1981年黨中央決議評價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口號,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17]。又如,《共同綱領》肯定了新民主主義混合經濟,后來毛澤東又否定了個體、私人經濟,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混合經濟又重新受到肯定。

第三,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集體認識優于個人認識,集體智慧優于個人智慧。1962年1月,毛澤東在“七千人大會”上講,拿我來說,經濟建設工作中的許多問題,我就不太懂,別人比我懂,少奇同志比我懂,恩來同志比我懂,小平同志比我懂。陳云同志,特別是他,懂得較多。對于農業,我懂得一點。我注意得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問題,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至于生產力方面,我的知識很少[18]。如果毛澤東能夠聽取領導集體意見,集中他們的智慧,既可以避免“大躍進”的失誤,也會避免“文化大革命”的失誤。盡管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歷史的教訓是不應忘記和重演的。

第四,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還需要“走出去”,了解西方世界,更加開放地學習和借鑒。毛澤東本人多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還多次提出趕超美國的大戰略,盡管中美沒有建交,尼克松總統可以訪問中國,但是毛澤東卻不能訪問美國,因此對西方現代化知之不多,對美國也不甚了解。鄧小平則不同,1974年曾到美國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1979年他又專程訪問美國,回國途中第二次訪問日本,進一步加深了對西方現代化、對中國與美國和日本之間差距的認識。這些認識,直接推動鄧小平作出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這就更不用說后來的領導人更加頻繁地出國訪問、參加多邊國際會議,直接獲得全球信息和發展知識,也直接向世界傳遞中國信息和聲音。

第五,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需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由實踐來檢驗真理。實事求是本身就是科學方法,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客觀“實事”來“求是”,發現那些隱藏在“實事”背后并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帶有客觀規律性的東西,從而認識規律、發現真理。真理一定是客觀存在的;真理一定是比較簡單的;真理一定是不可抗拒的;真理一定是要戰勝歪理邪說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發展真理的唯一來源。對當代中國的認識越是接近中國的實際情況,接近真理、發現真理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是通過中國實踐來檢驗真理,就越有可能發展真理、完善真理。掌握了實踐這一法寶,對當代中國的認識就能夠從必然王國不斷邁向自由王國。

第六,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是沒有終結的過程。誠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新與舊、正確與錯誤之間的斗爭永遠不會完結”;“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3]325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EB/OL].中央人民政論網站,2013-06-26.

[2]胡鞍鋼,王紹光,周建明,韓毓海.人間正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6.

[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12-11-08.

[5]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1997-09-12.

[8]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02-11-08.

[9]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Z].1949-09-29.

[10]劉少奇.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勝利(1959年9月14日)[A].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74-475.

[11]周恩來.偉大的十年(1959年10月6日)[A].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517.

[12]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1987-10-25.

[1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1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5]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1992-10-12.

[16]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92-293.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41.

[18]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1203.

National Situ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

from the "Realm of Necessity" to the "Realm of Freedom"

HU- An’gang

(SchoolofChinaStudies,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The Study of national situa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source of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and the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is the application and test of national situation. National situation can be formulated after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onal situation.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60 years since new China was found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national situation profoundly,including the law of socialist society,modernization of China,the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the basic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the market economy of socialism, leaders of china have made unremitting exploration, aiming at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objective law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is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is the process of overcoming the "blindness", the process of enhancing "consciousness" continuously, and the process of stepping from "realm of necessity" to the "realm of freedom". This process gives us a lesson in that: From the "realm of necessity" to the "realm of freedom", the leap in understanding cannot be achieved overnight, and it will go repeatedly, after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and then positive in the process; collective understanding is better than that of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wisdom is better than that of individual; "going out" to know the Western world contributes to realizing the gap;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practice i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understanding,as a course of ongoing cycle, have no end.

Key words:national situation; national policy; Mao Zedong; realm of necessity; the realm of freedom; understanding

〔責任編輯:常延廷〕

國情國策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九色最新地址| 日本国产精品| 福利视频久久| 日本免费精品|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无限乱码|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亚洲综合18p|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午夜影院a级片| 国产久草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欧美在线天堂| 欧美成人第一页|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成人精品区| 日本精品影院|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狠狠操夜夜爽|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在线欧美a|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91系列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日韩av资源在线|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日韩中文欧美|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你懂得|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青草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a毛片在线播放|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人在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色婷婷综合在线|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一级α片|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亚洲三级色|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综合|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国产91|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超碰色了色| 国产精品性| 91激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