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公報》的科學副刊與科學知識普及

2015-01-30 03:34:29李秀云
知與行 2015年1期

《大公報》的科學副刊與科學知識普及

李秀云

(天津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天津 300387)

[摘要]1929年至1937年間,天津《大公報》創辦了三個科學類的專門性副刊。《大公報》以它們為陣地,通過闡釋日常生活現象、介紹科學動態、宣傳科學學術團體與科學刊物、闡釋科學理念等途徑,普及科學知識,為國家建設與發展的“科學化”盡職盡責。

[關鍵詞]《大公報》;《科學周刊》;《科學副刊》;科學普及

[中圖分類號]G210.9[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5-07-21

[作者簡介]吳云柯(1990-),女,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新聞學術史、中國新聞思想史研究。

1929年至1937年天津淪陷前,《大公報》先后創辦過三個科學類專門性副刊。第一個副刊取名為《科學周刊》,創刊于1929年1月9日,由清華大學夏堅白等人主編,共出版65期,于1930年5月28日終刊。第二個也命名為《科學周刊》,由國立北平研究院(二二社)和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三三社)聯合主辦,于1933年3月3日創刊,終刊于1934年9月14日,共出版80期,雷孝實任編輯主任。第三個專刊取名為《科學副刊》,為半月刊,由《大公報》自行編輯,創刊于1936年7月1日,終刊于1937年7月19日,共出版29期。

這三個科學類專刊擁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夏堅白等人主編的《科學周刊》明確宣稱:“我們所提倡的以普通科學為主。這或者會使科學家齒冷;他們說理論科學或純粹科學才是科學的極峰,普通科學的價值是不高的。不錯,我們也知道這個。但學問本有提高與普及兩條道路;有時不妨并行,有時不妨偏重。現在中國社會,可以說還沒有科學的空氣;換句話說,科學在中國社會里還沒有基礎。沒有基礎,怎能說到提高?這樣的提高,絕不會切實的;現在最重要的,是造成科學的空氣;這還得從普及入手。我們是多少負著宣傳科學的使命而來發行本刊的。”[1]“二二社”與“三三社”主辦的《科學周刊》表明了類似的立場:“吾國談提倡科學之日久矣。自滿清末季,廢科舉,興學校,設工廠,資游學,發朝之端,不一而足。民國肇興,歷逾廿載,提倡科學之呼聲,亦復日囂塵上。而吾人試觀今日之成績,除自然科學,如地質,生物方面,對于學術上,尚不乏相當之貢獻外,其他應用諸科,非但重大發明,無從談到,而模仿之功,亦乏精確。大則國防軍備,小則日常器物,無不仰給舶來,賴人鼻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一般社會之缺乏科學概念與常識”[2]。《科學副刊》創刊時,則公開宣稱:“本刊主要目的,在灌輸科學知識于一般民眾,因勢利導,俾養成人民崇好科學之心理,于潛移默化中,增進國人之科學修養,所以補社會教育之不足,系為大眾著想,非為專家而設。”[3]可見,普及科學知識是《大公報》科學類專刊的一貫宗旨。

一、闡釋日常生活現象,普及科學常識

用最通俗的方式講解科學常識,是夏堅白等人主編的《科學周刊》的最著力的一項工作。夏堅白等人認為,“在這科學進步日行千里的時候,我們如果不能在科學界的前面迎頭趕上,永遠沒有成功的時候,但是那種畸形的發展不一定能成功,能建筑穩固的科學基礎!我們不反對那種工作,然而我們覺得在那種以外還有一種與之相等或許更重要的工作在,即使一般民眾都來認識科學,相信科學,應用科學”。科學知識是講給一般民眾的,而不是講給專家學者的,這對普及方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20世紀的科學雖然還沒有登峰造極,但不能不承認他已有相當的高度,這種新鮮的面目如果匆促地介紹給現在一般的民眾,我們相信一定會使他們駭然,好像小孩子看見了青面獠牙的怪客一樣。那樣的介紹徒然引起了人家的驚奇,不會得著良好的結果。所以我們相信以后的本刊應該從普及一方來著想,著手。”“我們現在的責任是雙重,發明的任務無法不去分任,但是將科學灌輸到國民也是逃不了的債務。我們在此誠懇地請求全國的研究科學者在研究外,再來作科學的普及的工作;本刊當盡其能力所及,永遠地為大家效力。過去與現在,此刻不再計及了,我們希望的是剎那間后的將來。希望將來的本刊能為一般人的生活力導源,能的確地成為科學的媒介者。”[4]普及科學知識是《科學周刊》的最高宗旨與神圣使命。

《科學周刊》采取了最貼近生活的方法普及科學常識。該刊在講述科學原理時,不愿意趕時髦大談相對論,而是老老實實地談些最初的理論,并從眼前的、身邊的最耳熟能詳往往卻又熟視無睹的現象講起,“一切不怕它太簡單,但怕它不簡單——不淺近——事實上簡單的不一定容易,復雜的不見得完全困難”[4]。在這一信念與原則下,夏堅白等人在《科學周刊》上開辟了“答讀者問”“科學小問題”兩個欄目,通過編輯設問或讀者提問然后進行解答的方式,講解科學常識。例如,為什么鍋中煮物,蓋上鍋蓋,容易煮熟?大風天或出太陽的天氣,衣服何以容易曬干?云、雨、雪是怎樣形成的?油煎開的時候,傾入碗中,如果碗是濕的,那么油會爆,為什么?在海水中游泳,比在淡水中容易浮起,這是什么緣故?冬天穿衣較暖,不穿衣則較涼,這是什么道理?為什么穿新棉衣較穿舊棉衣暖和?刮臉為什么用胰子?《科學周刊》就是從諸如此類的日常生活現象入手,講解科學常識。《科學周刊》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現象告訴民眾,科學離我們并不遙遠,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很多現象習以為常,其實很多看法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答讀者問”“科學小問題”兩個欄目經常為糾正人們的錯誤看法而專門設問。例如,生活中,常有人說,吃耳垢能使人變成啞巴,《科學周刊》則通過答讀者問的形式指出,從耳垢的構成成分看“倒是具有殺菌作用,至于使嗓子啞的作用,科學書上,沒有記載過”[5]。再比如,當時民間有六指者與六指者所生之子女必死的說法,《科學周刊》則指出,六指是病理上所說的發育障礙,“與兩性交接上無關,與他們的子女上更無關”[6]。《科學周刊》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幫助人們澄清錯誤觀念,使人們養成從科學角度觀察看待周圍熟知事物的良好習慣。

二、介紹科學動態,將實驗室與研究室的成果推廣至市街鄉里

《大公報》創辦的三個科學類專刊,對科學研究動態都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夏堅白主編的《科學周刊》每期設有一個固定欄目“科學珍聞”,介紹最新的科學發現與應用,如《胃中攝影箱》(1929年5月1日)、《紫外光養豬》(1929年5月15日)、《不怕火的木料》(1929年8月7日)、《用西瓜制造酒精》(1930年4月16日),等等,所刊載的文章,以新奇取勝。雷孝實主編的《科學周刊》除了設有“科學珍聞”外,還設有“科學雜聞”“雜俎”“國內科學新聞”“外國科學新聞”幾個欄目,介紹國內外的最新科學發現與研究成果。雷孝實還在《科學周刊》上刊載《一年來國內科學研究之成績及其進行情況》(1934年1月5日、1月12日、1月19日、1月26日)、《民國二十一年中國礦業之回顧》(1934年2月9日)等綜述性文章,總結科學研究的進展情況,展望科學發展的方向。《科學副刊》則設有“科學拾零”“科學新聞”“科學知識”“科學進步”“科學珍聞”等欄目,介紹科學發展動態。《大公報》作為一家普通的報紙,并非專門的科學刊物。就此而言,其對科學知識的傳播可謂不遺余力。

雷孝實主編的《科學周刊》的主要目標是:“將實驗室與研究室中科學研究之所得至于市街鄉里”[7],以求“多一門常識”,“多一分應付環境之能力”[2]。該刊刊載了大量文章,介紹各門科學知識,如《黃河凌汛之根本治法》(1933年3月10日)、《熱河的地質礦產》(1933年3月17日)、《河水含沙與灌溉之關系》(1933年6月2日)、《小麥之科學研究》(1933年9月1日)、《關于為河北省農田水利開發自流井之調查研究》(1934年8月3日)、《小麥之疾病及其害蟲》(1934年9月7日),等等,這些文章涉及理化、數學、地質與礦物、生物、天文及氣象、材料、土木、機械與電機、礦冶、農林、應用化學等十余類,內容十分廣泛。通過《科學周刊》,科學家與研究者走出了實驗室與研究室,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轉化為通俗的科學知識,傳播給普通民眾。

三、宣傳科學學術團體,激發研究科學的興趣

《大公報》不遺余力地宣傳國內先進的科學學術團體與科學研究機構,以求擴大影響。對于一些學術團體與研究機構的活動及其成果,除了在新聞版面進行報道外,還利用專刊進行深入宣傳。1936年8月,中國科學社、中國數學會、中國物理學會、中國化學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中國地理學會共七個科學團體的聯合會年會在北平召開,《大公報》利用《科學副刊》的版面,從1936年8月17日至8月21日,特辟《七科學團體聯合會年會特刊》第1至第5號,用5個整版的篇幅,全面報道了年會的日程安排及七個科學團體的概況、計劃、成績、貢獻及科學家的論文,通過宣傳這些團體,吸引民眾對中國科學事業的注意。年會結束后,《科學副刊》還繼續刊載文章,論述年會的重大意義:“第一,此次之會,充分表現吾國科學界之更大合作”;“第二,此次之會,具體表現吾國學術界對于文化中心之重視與關懷”;“第三,由此次年會,具見社會上之重視科學,年有進步”;“第四,吾人于此次大會,藉知吾國近年之科學研究,確大有進步”[8]。而對于舉辦科學年會的意義,《科學副刊》也給予充分肯定:“因年會之舉行,引起社會人士對于科學之注意與興趣,而增其信仰科學之心理,此于發展吾國科學,普化科學知識,影響至巨,彌足稱也。”[9]舉辦科學年會能起到普及科學知識,激發社會民眾科學研究興趣的作用,這正是《科學副刊》大力宣傳科學學術團體活動的原因所在。

四、宣傳科學刊物,推動科學知識的傳播

宣傳科學刊物與書籍,也是《大公報》科學專刊著力開展的一項工作。這是因為,創辦科學刊物同樣是普及科學知識的有力途徑。“我們從事科學的,須努力設法向一般民眾宣傳科學與灌輸科學知識,確是今日不可或緩的要圖。其宣傳與灌輸的途徑,我們除開常常敦請專家,時作公開的通俗科學講演外,其唯一的另外有效方法,便要算在各種報紙上,發行各種的科學副刊,或單獨地編行種種富于科學性質的科學雜志,來努力提倡,時時啟迪。”[10]

對于在報紙上創辦科學副刊,《大公報》身體力行。“近年國內科學組織,所在多有,專門刊物,亦復不少。然或因問題性質,限于本身團體與同道者之研討,或因發行未廣,宣傳力微。本刊之作,假日報廣播之能力,以喚起社會之注意,一面發表專家論著,以供同志之鉆研;一面介紹科學常識,以增社會之興趣。”[2]從這段自我表白不難看出《大公報》的良苦用心。《大公報》作為一份日報,在傳播時效性上遠遠優于科學刊物。科學類專刊的創辦,很快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本刊編行以還,海內科學家,不惜鴻文巨制,接踵投寄,極見近年科學研究者之繼長增多,深堪欣幸,而贊助本刊之盛意,尤為銘感。實則本刊已出之八十期所登文稿,由國內各地科學家自動投寄者,約占四分之三,其由兩社同人自撰者,不過四分之一耳。”[7]讀者的積極支持與廣泛參與,正是《大公報》普及科學取得實效的有力證明。

對于創辦專門的科學雜志以普及科學,《大公報》鼎力支持。當時的情形是,創辦一個科學刊物要比創辦一個文學刊物困難得多。為此,創辦者必須用普及科學的高遠志向激勵自己:“我始終十分地相信,我們從事科學事業的,除一面對科學本身的各項研究,無疑地必須矢勤矢忠,盡畢生的心力,去尋求科學的真理,完成科學的最終目的,但同時當中國一般人的科學知識水平,還極度幼稚,十分落后的現在,我們須共同一致,努力提倡科學,鼓吹科學,以喚起一般人的注意,與增進其志趣,我認為比單獨作純粹科學的研究,還要重要,還要迫切。不這樣,我們科學界同人,無異有意離開民眾,有意叫科學還保持著過去士大夫階級的小范疇,使其因此無從發生力量。”堅持這種信念,也就擁有了創辦科學刊物的勇氣:“在一樁事件開始的進程當中,總免不了遇到許多的阻力與暗礁。辦一種科學刊物,這種困難,當然也是不能避免的。最初不受人歡迎,不為人注意,我們不必畏縮退后,仍秉既定方針,一貫計劃,小心翼翼地,努力向我們所希望的目標做去,畢竟終有達到的一日,決不會使我們失望,更不會使我們毫無代價的犧牲了。辦科學刊物,或許有一部分人以為不屑干或不愿干,不過我覺得,不希望今后中國的科學發達則已,如期望中國科學,將來有一個發皇的機會,提倡種種科學刊物,作推進科學之基本動力,確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件事。”[10]

《大公報》還充分利用自己的專刊來支持這些普及科學的刊物。雷孝實主編的《科學周刊》專門開辟“國內科學刊物擷要”專欄,對一些重要的科學刊物及其創辦單位進行介紹。《科學副刊》則設有“科學書報”專欄,推介《民族學研究集刊》《科學的民族復興》《中國科學二十年》等,以期引起社會關注。

五、闡釋科學學理,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科學周刊》主張:“中國科學幼稚,民眾對于科學并無十分正確之了解,有時希望過奢,有時責人過苛,此種情形,實足阻礙中國科學之進展。故為今之計,一方面,固應提倡百折不怠之科學研究精神,一方面,尤應努力指示正確之科學觀念。”[11]《大公報》這三個科學類專刊,在普及科學常識的同時,還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闡釋高深的科學學理,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一)科學思想與科學技術并重

近一百年來,科學逐漸進步,人們日益感受到科學的重要以及它給人們帶來的種種便利。“但是一般人所看見的科學,全是在應用一方面,至于理論一方面,除了少數人以外,一般人是注意不到的。”比如說,一般人稱贊電車的便利,卻不知道電流的定律。一般人稱贊火車的迅速,卻不知道蒸汽壓力的效能。而且同是科學的應用,也有科學價值大小的不同。例如,瀑布的“機械能”轉變成“電能”,用電線由甲地輸送至距離很遠的乙地再“工作”,就可以直接為我們所利用。這種“能”的轉變與“電”的輸送,是近世文明很重要的因素。但是這種事實,還不如電影給一般人的印象深。我們需要明了的是,“應用科學的大發明,每因純粹科學的進步為轉移”。假如沒有安培(Ampere)及法華德(Faraday)(今譯法拉第)在研究室中研究電流與磁鐵的作用,或電流與其他電流的作用,我們將無從得知電磁定律及電磁感應定律,那么電話、電燈、電車及其他一切近代電力工業,都不能產生。假如沒有居里(Curle)夫婦發現放射性極強的鐳,就沒有用鐳治療癌癥的神奇效應了。由此可見,“有時科學研究有一種進步,它的應用也有一種進步。有時與人類及社會有直接關系的大發明,卻須利用許多年以前的定律或理論。所以應用科學不能離開純粹科學而獨立”。外國的許多商業公司或工廠,常常聘用“純粹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是為了以科學研究扶助公司或工廠的發展。“應用科學是對于人類直接發生影響的,可以說是直接支配近世文明的,就是應用科學。”因此,從事科學理論研究的人以及在研究室工作的人,應該在探討科學真理以外,隨時注意科學的應用。然而,我們要知道,“純粹科學是應用科學的根基。沒有純粹科學的進步,應用科學是不會產生的。沒有純粹科學的幫助,應用科學是不會發達的。子孫做了大事業以后,不可忘了祖宗。自來水蓄池的水位,總比‘龍頭’的水位高。所以提倡科學,注意科學的人,應該對于這一點要有深切地了解”[12]。這對于亦步亦趨學習西洋科學的中國來說,更應引起高度重視。我們學習西洋科學,不僅僅要學習科學應用,更要學習其科學精神,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中國的科學事業才會進步。

(二)科學發明發現與學習模仿雙管齊下

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提倡科學似乎已經相當的成了一種風氣”。在這種情形下,《科學周刊》冷靜地進行自我檢討,結果“就不免看了不徹底和不適當的地方”。具體而言,“科學的真正價值,實在不能說是它迄今已有的任何成就,卻是它迄今所用的工作方法,換句話,也可以說是從今以后它所能有的一切造詣”。比如說,電燈給予我們從來沒有的光明,飛機給予我們從來沒有的速度,電話給予我們從來沒有的便利,可是我們必須明白,上述沒有一樣不是“科學的結果”。至于怎樣做才能獲得這些結果,“那唯有歸功于它所用的方法了”。“這樣看來,科學的精華,不是它所得的結果,而是它所用的方法。”提倡科學的人,如果一味夸張科學的結果,不重視所用的方法,那簡直是舍本逐末,等到把現在已有的科學結果,一件件明了學會,又不知有些什么新的結果產生,那豈不是要始終跟在后面瞎跑,充其量也只能不十分落后,哪還有并駕齊驅的一天,“更不用說跑到前面自己來發現或發明了”[13]。

對于長期以來亦步亦趨學習西方“科學結果”的中國來說,必須重視科學發現與發明。這并不是說學習模仿就不重要,因為中國有特殊的國情。“不過我們回過頭來,仔細觀察自己國里的實際情形,要和世界上其他文化國家相比,卻又不免覺出目前的需要,最亟的似乎還在模仿。我們姑且把用途只限于使生活比較舒適的一切東西拋開,因為舒適雖然要緊,到底還可以暫時不要,專就保護國家安全抵抗別人前來侵犯我們的設備來說,照現在科學在這一方面的成就,我們能和誰比?我們能抵抗誰的侵略?如果我們不盡速學習仿造,只等著自己獨創,先不必說事倍功半,恐怕我們也沒有那樣的從容時間。”中國長時間學習西洋科學,結果不但沒有學到科學的真價值和方法,就連“科學結果”都沒學到位。現實的情形,實在令人遺憾。然而還有更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國人的消費狀況,除去交通梗塞的窮鄉僻壤以外,何處不是洋貨的市場?我們如果自己不趕速模仿一般工業的制造,在經濟方面也一樣的受了別人的宰割。試看幾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的情形,就知道這種情勢如何迫切,更不許我們從容安享了。”[13]

現實的國情要求我們,“要說提倡科學,必須用一種雙管齊下方法”。也就是說,一方面要求“以科學研究為終身事業的人,應當確認科學的精華,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方法”,要“努力了解這種方法,以便隨時加以改進”。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模仿學習西方的科學成就,充實我們的“公私生活的狀況”。這兩方面沒有輕重之分,也沒有先后之別,必須同時并重。以軍事方面舉例說,我們或者在若干時間以后,能夠發明一種武器,把現今已有的武器全部摧毀。可是在未發明以前,國家卻可以因為武器不充實而亡國。在另一方面,我們如果只一味仿造別的國家已有的武器,或許別的國家來侵犯時,恰好用著我們還不曾學會制造的武器,結果是一樣的。“總結起來,提倡科學的人,自然不能夠偏重發明發現,也不該專重模仿”。既然“強分先后輕重,絕不會有適當的結果”[13],那么我們只有雙管齊下,才能發展我們的科學。

(三)科學不是萬能的

20世紀30年代,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有人甚至開始認為科學是萬能的。《大公報》的科學專刊及時發表文章,敬告讀者,科學本身也有缺憾。“科學家對于某種事物間發現有精確的關系,以及這種事物發生所必需的一切情形,他們就作成了一種所謂自然界的公律。根據這種公律,便可以從事于種種的預測。”然而,這些公律適用于自然界,卻不能應用于人類社會。“實際說,世界上并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東西。就是兩滴清水,也未嘗沒有些差異。不過像水滴一類的死東西,差異并不重要,所以科學只注意他們的同點,還能夠建立成種種的公律。而對于有生命的東西,他們彼此間的差異,正是比較重要而可注意的一部,所以只根據他們彼此間的同點,頗不易建立很重要的公律。”這正是科學的缺憾。研究科學的人,最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他們過于注意事物間的相同點,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身”。科學家要注意事物間的相同點而據以建立公律,他們往往不得不把所研究的事物分成許多“碎塊”,然而這樣一來,無形中必有忽略的部分。比如說,把一個人交給一個化學家去研究,他一定能把這個人的身體分析成許多化學成分,說出構成這個人的幾種物質,但這并不足以代表這個人的全部。如果把這個人送到生物學家那里去研究,他則有另一番言語。他能把這個人的身體各部分一一說明,并且能夠說明這個人與別人以至于與別的哺乳動物的相同點和相異點,“但也不能代表這個人的個性”。再把這個人送到心理學家那里,“結果也不會兩樣”。“總之,無論什么科學家,也不能說明這個人與別人不相同的特點。他所能說的,只是這幾點與這一部分相類,那幾點與那一部分人相類;但這些全是這個人與別人相同的地方。我們要知道這個人的真相,唯有寫一本書去描寫他,選擇幾個特別的環境,以表現他所獨具的個性。但這樣一來,如果成功,那便進了藝術的范圍,不在科學的領域以內了。”為此,我們不難看出,“科學的能力,只在分析、歸納和預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凡是能夠分析的,便能夠利用科學方法,去整理歸納,建立種種公律,借以預測他的未來狀況。凡是不能夠分析的,那便不在科學的范圍以內,便全屬于藝術”[14]。這樣,人類的知識就被分成兩種,一種是科學的知識,一種是藝術的知識。科學不能窮盡人類的一切知識,它不是萬能的。

六、澄清誤解,講解學習科學的方法

20世紀30年代,人們對科學容易產生兩種誤解:一種認為科學就是電燈、汽車、機器和生活上種種便利的設備;一種則認為科學是極其神秘深奧的東西,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明了的。《大公報》科學專刊針對上述誤解刊載文章,想通過文章告訴人們,科學就是有系統地確定知識。科學無所謂深奧與神秘,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知識,但那些雜亂的、零碎的、模糊的知識,絕不能算是科學。為了獲得有系統的確定知識,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15]:

(一)讀科學史

現今的科學,絕不是一蹴而及的。過去不知有多少著名和無名的科學家幾經累積,幾經衍變,才產生了今日的科學結果。一個人的壽命有限,精力有限。單就一種科學來說,也很難獲得全部無遺的知識,更不用說什么發現與發明了。再說人類的一切活動,多少要受環境的支配。科學上的一切造詣,當然也是時代的產物。我們學習科學史,一方面可以看出科學是如何發生、如何進步的;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出它是如何與人類的其他活動相互關聯、互為因果的。這樣一來,對于現今的科學,我們自然能夠獲得進一步的了解,有利于我們用歷史的眼光評估它的價值,或許還能預測它的未來發展趨勢。

(二)研究科學家的著作

過去的科學家,或者搜集了寶貴的科學資料,或者發現了重要的科學原理。他們的搜集必須用合適的方法,他們的發現必須有豐富的素養。我們從他們的著作里可以清楚看出他們對于所得到的科學資料是如何確定,如何選擇,如何整理,如何排列,如何歸納,如何形成普遍的原理,又是如何把原理應用于實際的。如果需要補充或改正前人的理論,又必有對舊理論的解釋和批評,以及對新理論何以應當成立的理解。所有這些,對于我們有著雙重的利益:一面增加我們的了解程度;一面啟發我們的創造能力。

(三)直接搜集資料

科學是系統的知識。知識的來源,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間接的,最寶貴的當然是直接的知識。把每個人的知識區分起來,當然直接的知識占一小部分。但是,如果每個人都不肯自己直接觀察,只是一味地盲從,“文化必不能有合理的進步”。直接觀察所得的資料,遇到別人已經解釋過的,就可以看他解釋得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則增加了對于那種解釋的了解和信仰;如果不合理,就可以看看是不是自己的觀察有錯誤,設法改正。遇到沒有經過別人解釋的資料,應當自己尋求解釋。如果成功,自然是科學的一種進步;如果失敗,資料也還存在,別人可以直接尋解,免得重新觀察一次。一般人總認為直接搜集資料的方法極難,其實殊不盡然。壺水煮沸,把壺蓋沖起,差不多誰都看見過,為什么只有瓦特因此發現了蒸汽機的原理?蘋果落地,也不是什么稀罕的現象,為什么只有牛頓因此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可見,搜集材料并不難。“極平常的現象,往往就關系最基本的原理。唯須隨時注意,自能有相當的成績。”

(四)歸納和演繹

歸納和演繹,“可以說是造成近代科學的兩個臺柱”。我們在自然界所搜集的資料,性質無論如何確定,數量無論如何豐富,假如不經過歸納和演繹,終究無用。歸納是從一個特殊的事物到一種抽象的普遍理論,演繹正與之相反,它是從一個抽象的普遍理論到一個特殊的事物。演繹所用的普遍理論,又應當是歸納所得的結果。這樣看來,歸納和演繹,雖然相反,實則相承。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可供我們采集作為科學資料的,如果能夠計算數目,也必大得驚人。如果一定要等資料搜集完全再進行歸納,恐怕人類最終也得不到歸納的機會,再說資料是否完全,也沒有辦法斷定。所以,我們最好是隨時搜集資料,隨時歸納,隨時演繹,這樣結論更容易得出,再加上隨時擴充,隨時修正,研究工作才能有序進行。

七、結語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公報》積極探尋救國救民的有力途徑,“科學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選擇:“科學為建設國防之動力……科學之發展,有必然性,而吾國落后原因,乃由于國人不悉科學重要,不注意科學之故,并希望吾人今后須一致奮起,特別注重科學,信仰科學,蓋一切建設事業,莫不須科學以促成之。”[16]為了實現科學化,《大公報》致力于科學普及運動,不惜版面,創辦了三個科學類副刊。從科學常識到實驗室與研究室的成果,從學術團體到學術刊物,從科學理念到科學方法,《大公報》通過全方位的科學普及,為國家建設與發展的“科學化”盡職盡責。

[參考文獻]

[1]科學周刊·發刊辭[N].大公報,1929-01-09(15).

[2]雷孝實. 科學周刊·發刊辭[N].大公報,1933-03-03(11).

[3]科學副刊·發刊旨趣[N].大公報,1936-07-11(11).

[4]科學周刊·今后的本刊[N].大公報,1930-02-05(13).

[5]吃耳髓能使嗓子啞?[N].大公報,1929-02-06(15).

[6]六指與六指者所生之女必死[N].大公報,1929-02-06(15).

[7]李書田.休刊辭[N].大公報,1934-09-14(11).

[8]重熙.寫在七科學團體北平年會之后[N].大公報,1936-09-19(11).

[9]重熙.論科學團體之年會[N].大公報,1937-07-19(11).

[10]彭其昌.提倡科學與科學刊物[N].大公報,1937-02-23(11).

[11]張洪元.科學與救國[N].大公報,1934-04-27(11).

[12]李書華.純粹科學與應用科學[N].大公報,1933-03-03(11).

[13]子嘉.提倡科學[N].大公報,1934-03-16(11).

[14]邰子嘉.科學的功能[N].大公報,1933-07-07(11).

[15]子嘉.怎樣研究科學?[N].大公報,1933-08-25(11).

[16]金戈.科學與建國[N].大公報,1936-11-14(11).

〔責任編輯:徐雪野〕

博士碩士論壇

·中國傳播史專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国产精品第一区|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久久综合干|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91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另类色| 亚洲激情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国产在线欧美|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综合欧美| 日韩高清成人|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www.精品国产|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9啪在线视频|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久久77777|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干中文字幕|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欧美国产在线看| 色成人亚洲|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视频 第一页| 久久semm亚洲国产| www.精品国产|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亚洲国产清纯| 在线99视频|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午夜激情婷婷|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97se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中日韩在线|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国产欧美日韩va| 91福利免费| www.av男人.com|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jizz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欧美激情首页|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