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君(浙江省司法廳廳長)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綱領性文件。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領會把握司法行政工作在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中的職能作用,我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社會治理的內在要求和基本準則。早在2006年4月,習近平同志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浙江省委就作出了建設法治浙江的重大決策,習近平同志就建設法治浙江、法治社會等多次發表重要講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了系統部署,為建設法治中國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我們深感親切,備受鼓舞。我們認識到,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組成內容。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司法行政部門肩負基礎性、先導性、保障性職責。司法行政部門既有行政管理、刑罰執行等剛性執法職能,又有法治宣傳、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等社會服務職能,還有人民調解等自治管理手段,與法治社會建設的要求高度契合。司法行政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面部署,找準位置,主動有為,狠抓落實,積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2006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發表《弘揚法治文化 建設“法治浙江”》署名文章,指出要通過普法活動,傳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弘揚法治文化,樹立法治權威。
近年來,浙江省司法行政部門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認真抓好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我們堅持把領導干部作為法治宣傳教育重點,建立起黨委(黨組)中心組學法、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重大決策前專題學法、年度述法等制度。2008年,浙江省在全國首開先河,舉行了省管領導干部集中閉卷統一法律知識考試,1149 名省管領導干部分批參加考試。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部署開展了 “三改一拆”等專題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堅持把增強針對性和時代性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重點, 善于運用網絡、手機、數字頻媒等新興媒體開展普法教育,創辦了普法手機報,打造了普法網群,形成了普法微博“集團軍”,有效地增強了法治宣傳的吸引力、滲透力和感染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闡明了法治信仰對法治建設的重要作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司法行政部門要更加注重深入宣傳好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法治實踐成果,讓法治在人民心中生根,在社會運行中生效。更加注重圍繞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開展法治宣傳,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以法治凝聚社會共識,推動工作。更加注重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帶動全社會信仰法治,匯聚起建設法治社會的強大力量。更加注重法治宣傳與法律服務相結合,把固化的法律條文變成溫暖的法律服務,引導群眾充分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更加注重創新普法教育形式,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更加注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更加注重法治文化建設,將法治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浙江地域文化有機融合,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在全社會樹立法治風尚。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多次強調,要積極探索和推進地方、行業和基層的依法治理實踐,深入開展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1998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其經驗被司法部和民政部在全國推廣。2003年,習近平同志親自倡導,浙江在全國率先實施省、市、縣領導干部下訪律師隨同制度,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公職律師、社會律師參與政府重大決策等工作。近年來,浙江省積極推進企業依法治理,普遍開展“誠信守法企業”創建活動,大力推行企業、商會法律顧問制度和公司律師試點工作,開展法律幫扶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巡回法律服務等一系列專項法律服務活動,以法治手段幫助企業提升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司法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法律顧問工作,協助政府運用法治思維謀劃社會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會治理難題,使法治成為社會治理的一種新常態。深化基層依法治理,依托“民主法治村(社區)”等創建載體,完善鄉規民約、市民公約和行業規章等社會自治規則,保障各類基層組織自我調節、自我規范,依法自治。深化依法治企工作,完善誠信守法企業考評,拓展企業法律顧問覆蓋面,促進企業依法生產經營。同時,進一步加強自身依法治理,全面深化依法治監(所),強化依法行政,推進法律服務業規范化建設,努力讓人民群眾從司法行政執法執業實踐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2006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上強調,“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正、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浙江在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方面較早進行了探索。2008年,圍繞省政府“全面小康社會六大行動計劃”,省司法廳制定規劃,在全國率先將法律服務納入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系。2013年6月,省司法廳出臺文件,整合律師、公證、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法治宣傳等法律服務資源,全面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其做法被吸納寫進了省委全會決定。目前,浙江省已形成了縣(市、區)司法行政法律服務中心、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站、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點、12348 公共法律服務專線、公共法律服務網等不同層級的法律服務網點,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已基本建成,其中司法行政法律服務中心在縣級層面實現全覆蓋,村(社區)法律顧問覆蓋率達97.1%,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司法行政部門要堅持以服務民生、保障權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法治建設大局出發,推動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學組合,讓法律服務更多地向農村拓展、向基層延伸。遵循公共服務的內在規律,科學界定公共法律服務產品項目,完善公共法律服務供給網絡,建立公共法律服務業務標準,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強化政府在公共法律服務供給中的主導作用,推動公共法律服務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完善社會組織協同服務模式,引導律師協會、公證協會、人民調解協會等行業組織積極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務。加強與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聯系,積極培育公共法律服務志愿者隊伍,增強公共法律服務供給能力,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讓人民群眾共享法治建設紅利。
2006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調研浙江司法行政工作時指出:“確保讓每一位群眾遇到矛盾之時先去調解,調解不成也愿意打官司、懂得打官司、打得起官司、信得了打官司的最終結果。”幾年來,浙江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不斷健全完善傳統人民調解組織,創造了“和事佬”、“老娘舅”等一批群眾喜愛的品牌人民調解模式。針對社會矛盾糾紛的新特點新趨勢,在全國首創行業性專業人民調解制度,推動人民調解工作向矛盾糾紛易發多發領域延伸。2008年以來全省已經在醫療、交通、勞動、物業等15 個行業領域建立專業人民調解組織1062個。同時,積極發揮法律援助、法律服務在依法維權和化解矛盾糾紛中的職能作用,在全國首創行業性法律援助工作站、律師參與信訪值班、律師主持矛盾糾紛調解、律師參與刑事案件和解等工作機制,不斷提高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專業化水平。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司法行政部門要充分發揮普法依法治理的源頭性作用,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的基礎性作用,鞏固發展傳統人民調解工作,拓展規范行業性專業人民調解組織,完善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探索建立網上矛盾糾紛調解模式,構建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使人民矛盾人民調,社會糾紛社會疏。充分發揮法律服務的專業性作用,把法律服務納入黨委政府主導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中,積極運用律師等法律服務工作者的法律專業優勢,協助相關部門依法處置突發性、群體性事件和信訪事項。引導律師盡責代理不服司法機關生效裁判、決定的申訴案件,對聘不起律師的申訴人,納入法律援助范圍,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依法維護好、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