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張銳敏
發揮優勢 主動融入
——臺州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若干思考
臺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張銳敏
“一帶一路”戰略將成為臺州未來發展的新支點、新方向、新出路。要突出以建設“現代化港灣都市區”為落腳點加快融入,以港灣資源為切入點加快融入,以產業升級為著力點加快融入,以完善基礎設施和擴大開放網絡為突破口加快融入,以高端智造和港口物流“雙輪”驅動為抓手加快融入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對開創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促進地區及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而臺州既處于“一帶一路”的聯結交匯區,更是“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的前沿陣地。在“新常態”下,“一帶一路”戰略必將成為臺州未來發展的新支點、新方向、新出路。
臺州經過30多年的持續較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和海洋經濟優勢明顯,參與“一帶一路”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扎實的發展基礎。
主動對接的先謀優勢。臺州市委、市政府立足早謀劃、早部署、早啟動,在主動對接“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過程中,綜合考慮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區域競爭等因素,精準定位、精確對接,形成了“一都三城”的城市新定位(即建設“現代化港灣都市區”,其戰略支撐為打造“國際智造名城”、“海上絲路港城”、“山海宜居美城”)。這既是對臺州未來發展的重大謀劃,也是順應發展趨勢加快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更是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重要舉措。
陸海聯動的區位優勢。臺州位于太平洋西岸我國大陸海岸經濟帶與長江黃金水道的重要交匯區,也是浙江海洋經濟示范區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臺州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規劃港口岸線156.48公里,約占全省的1/3,可建萬噸級以上岸線91公里,綜合通過能力超3億噸,開發潛力巨大。
產經結合的外貿優勢。臺州是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和重要的出口基地,制造業門類齊全。既擁有吉利、海正等一批有較強研發能力、自主品牌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龍頭企業,也有一大批“小而精”的成長型企業,形成了一批初具規模且較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全市進出口規模超200億美元,產品銷往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淵源流長的歷史優勢。臺州是“濟公故里、佛宗道源”,是日、韓、東南亞佛教天臺宗的祖庭。一直以來,海上絲路就是臺州發展出口貿易、開展對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早在公元230年,孫權遣大將衛溫從臺州章安出發首航臺灣,章安郡轄夷洲(今臺灣)。到明代,臺州已成為浙閩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埠。
敢闖敢冒的人文優勢。臺州人勇于冒險、敢于挑戰、引領潮流,臺州是全國首家股份合作制企業誕生地、民營企業第一輛轎車誕生地。“臺商”在全國也擁有較高知名度,“青藤經濟”遍布世界各地,在老撾創辦了東南亞最大的中國商品市場,在越南投資建設工業區。同時,臺州建筑業的觸角已延伸至亞非多地。
在融入思路上。臺州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融入國家戰略新布局,圍繞打造“一都三城”新目標。突出以建設“現代化港灣都市區”為落腳點加快融入,以港灣資源為切入點加快融入,以產業升級為著力點加快融入,以完善基礎設施和擴大開放網絡為突破口加快融入,以高端智造和港口物流“雙輪”驅動為抓手加快融入。全力打造港、產、貿“三駕馬車”,主動服務區域發展,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參與國內外競爭合作,努力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節點城市和商貿物流中心,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對外開發開放作出積極貢獻。
近期目標考慮。計劃用3至5年時間,夯實基礎。完善“五網”融合,初步形成“北接滬甬、南聯海西、西拓腹地、東出大洋”的對外互聯互通框架。深度融入全省江海聯運、義新歐戰略網絡,以頭門港為核心的陸海聯運新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爭取成為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示范城市。
遠期目標考慮。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形成格局。將臺州建設成為以汽車、高端裝備、醫藥、能源石化、電子商務為主,兩化深度融合,港、產、貿、城一體發展的先進智造基地和“海上絲路”的重要戰略節點城市和商貿物流中心,成為長三角戰略性新興能源基地。
做好互聯互通文章。重點是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互聯互通網絡。一是在港航設施方面。主要是打造聯通“一帶一路”沿線樞紐港的重要出海口,重點是加快推進頭門港二期工程、頭門港進港航道一期工程、玉環海峽兩岸商品物流交易中心配套碼頭和旅檢設施等項目。二是在內外聯通方面。主要是縱向貫通外聯通道,橫向拓展港口腹地,重點加快推進沿海高速、杭紹臺高速、金臺鐵路和頭門支線等項目。三是在市內路網方面。主要是建設市內便捷的交通設施和完善港口集疏運網絡,重點是加快推進市域鐵路、澤國至玉環大麥嶼疏港公路、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路橋至椒江沿海公路等項目。四是在航空建設方面,主要是深入推進臺州新機場的前期工作。
做好創新智造文章。重點是立足創新提質,打造先進智造產業高地。著力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用“智能制造”升級“臺州制造”,打響“國際智造名城”品牌,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的生產出口基地。著重以大項目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抓好五大產業發展。一是依托廣汽吉奧、巨科鋁輪轂等項目,大力推動汽車裝備制造業發展。二是依托三門核電、市域鐵路和臺州北車配套產業園的實施,大力培育核電配套產業和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發展。三是依托海正、華海等8家上市藥企和大力實施臨海東部醫化園區循環化改造,大力提升醫化產業水平。四是加強與央企、外資的合作,謀劃推進石化全產業鏈的發展,促進塑模產業向高端延伸。五是依托邦豐公司二氧化碳基塑料、海正公司聚乳酸等項目,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做好經貿物流文章。重點是圍繞“海上絲路港城”建設,鞏固和擴大經貿合作紐帶,打造資本、技術、商業交流的黃金路線,力爭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的經貿物流中心。一是全面參與省陸海聯運體系建設。加快港口和集疏運設施及貿易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臺州港對接寧波—舟山港,完善外貿服務功能,促進通關一體化。加快頭門港申報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加快大麥嶼港“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建設。二是大力推進電子商務發展。加快建設電子口岸、電商園區,積極申報國家跨境電子商務和跨境物流試點。加快與清華大學共建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臺州分支機構。大力支持中非經貿港項目建設。三是支持有條件的臺州企業加快“走出去”,鼓勵龍頭企業對外兼并重組。積極發展會展經濟,擴大臺州展會的影響力。四是加強海水養殖、遠洋捕撈的國際合作。
做好人文環境文章。重點是深入挖掘臺州山海文化內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重視社會和民生建設,打造“山海宜居美城”。一是以生態引領、民生優先為導向,建立山海協同發展機制,加強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和西部山區、中部平原、沿海灣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二是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社保等社會事業,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促進區域、城鄉一體發展。三是努力弘揚山海文化,以佛教天臺宗、道教南宗、濟公祖地為紐帶,增進與日、韓、東南亞、臺灣地區的人文交流,增強經貿合作基礎。推動大麥嶼港對臺車渡試點,推進大陳島創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四是積極打造“一帶一路”國際旅游目的地。
做好改革開放文章。重點是推進關鍵環節改革,著力營造開放合作的良好環境。一是以創建國家民間投資改革創新示范區為契機,深化外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營造良好的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環境,大力引進臺商回歸、外商投資。二是積極創建國家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創新示范區,打造特色金融品牌。加快推進浙江(臺州)小微金融研究院建設,適時推出臺州小微金融指數。三是加快復制上海自貿區成功經驗,促進通關便利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