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雙華
“浙商回歸”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朱雙華
浙商回歸工作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近年提出的政府“一號工程”。對于海鹽而言,堅持貫徹科學的發展觀,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要以促進浙商回歸工作為契機,加快推進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讓城鄉居民共享新型城鎮化發展帶來的紅利,促進濱海宜居城市建設,同時也更加有效促進浙商回歸工作。

浙商回歸是推進海鹽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戰略選擇。海鹽地處東南沿海地區,通過巧借外力,加快發展,海鹽經濟快速崛起,前后10次入選全國百強縣市,這一方面得益于擴大開放,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近三年浙商回歸工作的開展,事實證明,“無外不富”“無外不快”“無外不強”。相比嘉興其他縣市區來看,海鹽整體經濟實力還是較弱,必須借助外力求發展,加強浙商回歸項目引進,這不僅是實現海鹽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海鹽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礎。
浙商回歸為海鹽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城鎮競爭力的提高是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國內外實踐表明,如果沒有適當水平的競爭力支撐,任何城鎮即使在外力的干預下取得一時的擴張,也不會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浙商回歸項目特別是高技術含量的重大浙商回歸項目落地海鹽,將會帶給海鹽新的應用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帶動和促進本地企業不斷加強研發,創新產品推廣模式,改進服務方式。海鹽縣引進浙商回歸企業浙江沃爾液壓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自主研發生產能力的處理淡化海水的高技術環保企業,在國內處理淡化海水處于領先地位,這將有助于提高海鹽的綜合競爭能力,從而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浙商回歸有力促進海鹽城鎮社會文化發展。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海鹽通過“退低進高”“騰籠換鳥”“異地產業園”等措施,積極主動吸引特別是戰略性新興浙商回歸項目來鹽,促進社會文化發展與新型城鎮化進程相適應。海鹽縣經濟開發區作為海鹽縣引進浙商回歸企業創業基地,目前已引進泛洋設備、海利循環產業園、金達亞麻等20多家浙商回歸企業,過半以上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這些浙商回歸企業由于地理位置靠近的原因,結合海鹽縣目前開展的“五水共治”等活動,與周圍本土企業進行互動,形成以信任和承諾為基礎的社會關系網絡。這種由社會資本培育機制的關系網絡有助于形成相互信任、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關系和文化,對新型城鎮化的社會效益起到一定的增益作用。
土地指標限制浙商回歸項目的發展。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的影響,在全縣范圍內,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由于土地利用計劃年年從緊,供地壓力成為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是制約浙商回歸工作的主要瓶頸。從前三年海鹽縣指標情況和用地需求來看,省市下達指標2010年2516畝(其中未利用地1273畝),2011年960畝,2013年1158畝;海鹽縣土地供應是2011年3882畝,2012年4968畝,2013年2956畝。可用指標越來越少,用地需求越來越旺。當前,用地主要依靠省市每年下達的年度切塊指標,每年總量在1000畝左右,缺口很大。雖然通過實施農村土地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方式可以彌補部分缺口,但從土地供應時效上來看,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加速提升,特別是近三年浙商回歸簽約落地項目日益增多,對建設用地的需求急劇增加,造成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浙商回歸項目整體規模不大。一般對產業具有牽動作用的是浙商回歸重大項目,同時也是反映浙商回歸項目質量水平的主要標志。近三年來海鹽縣通過浙商回歸引進的項目較多,但是整體規模不大,到2013年底,累計有65家浙商回歸企業在海鹽縣投資。資金規模達133.75億元,但重大浙商回歸項目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投資數量極少(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僅有2家,投資億元以上的浙商回歸企業19家。與嘉興其他兄弟縣市相比,海鹽縣浙商回歸項目整體規模還不大,綜合考核排名居于中等偏后位置(2012年度考核第6名,2013年度考核第4名)。
高技術含量的浙商回歸項目較少。從近年來浙商回歸企業投資的產業結構來看,傳統的紡織、服裝、緊固件制造業的比重有所減小,海鹽縣結合浙商資金充裕,對市場變化敏感的特點,積極引導浙商投向實體經濟,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同時也在積極鼓勵浙商資本回歸進入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和教育、衛生事業發展。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上,加大信息產業、新能源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環保產業等浙商回歸項目的比重都有所增大,但與兄弟縣市區特別是省內發達縣市相比,海鹽縣浙商回歸項目的產業結構水平較低,承接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精密儀器,汽車配件等高技術產業的轉移所占比重仍較小。
發展異地經濟,為浙商回歸項目提供有效土地。加大力度實施“異地經濟產業園”(注:安徽泗縣泗(泗縣)海(海鹽)工業園)建設,為海鹽企業轉移異地產業園區提供優惠政策,加強宣傳力度,同時做好有意向轉移企業的調查摸底工作,使企業充分了解泗縣的優惠政策和土地、環境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和發展前景,增強企業的信心,積極引導海鹽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在縣內企業轉移騰出有效土地后,其中騰出低效土地的50%以上用于保障浙商回歸項目,有效地確保浙商回歸項目的快速推進,擴大海鹽有效投資。
轉變浙商回歸項目引進思路。注重新型城鎮化基礎建設,以轉型升級為目標,大力推進支持浙商創業創新工程。注重浙商回歸項目的數量與速度轉到注重浙商回歸項目的質量與效益,致力于引進“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的“三高三低”浙商回歸項目;注重由引進外資轉到引進外資、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并舉;注重抓外資大項目轉到高端小項目兼顧,除了吸引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業帶動明顯的項目,還要吸引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和新型城鎮化功能提升的高端小項目;注重科學發展觀與正確的政績觀緊密結合,把浙商回歸項目質量、技術水平、環保效益、拉動效應作為考核指標。
完善浙商回歸項目服務體系。海鹽縣支持浙商創業創新促進海鹽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應加強對全縣浙商回歸項目工作的組織、協調、督查、服務等職能,指導和協助各招商主體做好浙商回歸項目的各項服務工作,建立和完善系統的浙商回歸項目服務體系。該系統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對各地宣傳海鹽新型城鎮化(中歐低碳小城鎮、就地城鎮化)形象、發展特征與動態、發展方向及投資環境等,組織國內外企業與本地企業的溝通與聯絡等,其工作方式是多參加各類招商的洽談會;調動各類商會、行會等社團組織的積極性,與世界各地專業領域的企業建立起緊密的聯系,為海鹽引進外來投資的特殊作用。對浙商回歸項目,繼續深化“模擬審批”“并聯審批”及“全程代理”等服務機制,為企業在前期建設、項目審批、經營活動、政策兌現等方面開展全方位、一條龍代辦服務。
引進循環經濟浙商回歸項目。浙商回歸項目引進工作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進循環經濟浙商回歸項目的引進和實施,政策上主要引導產業結構、制定合理的資源收費政策;依托環保行動計劃,形成推進循環經濟項目的引進,如引進與燃煤爐灶清潔能源替代、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綜合利用、廢舊物資收購利用系統、綠色營銷等相關的浙商回歸產業項目;推進廢物減量化、資源化,提高廢物回收利用率;建立廢品回收系統,確定政府推進、企業為主體、社區為載體的方針,重點引進與廢品回收、交換、分煉、加工相關的項目;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生態工業,發展清潔生產技術,從工藝源頭開始,研究產品生命周期中實現低消耗、少污染的有效途徑;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海鹽經濟開發區循環產業園建設,通過引進項目培植新興產業群體等。
打造浙商回歸項目落地的優良載體。按照產業關聯度進一步整合現有工業園區(如歐洲(德國)產業園、北歐(丹麥)工業園、海鹽中國核電城、科技創業園等),通過產業鏈、產業群充分發展、行業相對分工和級差地租充分發揮的原則,加快產業集群建設,引導配套產業圍繞主導產業集聚,遵循產業規律,強化功能定位,結合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需要產業轉型、升級制定必要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同類或相關浙商回歸企業入區。同時,發展生態型工業和循環經濟,推動產業與新型城鎮化同步協調發展,補償性地將一些非相關企業遷出,有利于較快地形成高端產業集群。
作者單位:海鹽縣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