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越峰
典型海島縣養老服務模式探索
潘越峰
嵊泗縣作為純海島縣,共轄7個鄉鎮,其中5個是遠離縣城的小島鄉鎮,8個城市社區,18個漁農村社區,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3971人,占全縣人口的30.41%,大大高于全國及全省水平。隨著適齡孩子的外遷入學,很多懸水小島已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老人島”。隨著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社會老年供養系數上升,家庭養老能力明顯弱化,老年人對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醫療護理、緊急救助等服務需求正在迅速增加。筆者結合嵊泗縣純海島縣的特點,經過相關邊緣海島的調研,建議加快建立健全“以留島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布局合理、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9643”養老服務總體格局,即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務、4%的老年人在機構接受服務、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受養老服務補貼,構建純海島縣老年養老服務模式。
——以留島居家養老為基礎。雖然留島居家養老服務補貼已全覆蓋,但服務對象有條件限制,根據實際需求,留島居家養老服務補貼面還需更廣,補貼額還需增加,服務質量還需提高,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留島居家養老傳統模式。
——以社區照料為依托。以社區服務為依托,是鑒于我國家庭結構變化、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這一現實,居家養老需要得到社會服務的支持。在漁農村特別是外島,子女搬遷縣城的不少,留住在小島上的老人特別需要社區照料服務。鄉鎮、社區特別是有條件的要盡早建立社區或村養老服務站或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以解決海島老年人的養老照料問題。
——以機構養老為支撐。依托現有的公辦養老服務機構或養老服務組織,建立縣、鄉鎮、社區三級養老服務網絡。縣級社會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負責對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的行業管理和指導。部分條件好的鄉鎮可以著重改善提升鄉鎮敬老院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服務對象,在確保“五保”和“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的基礎上,面向社會招收自費寄養老人。同時,在懸水海島興辦漁農村托老所為補充,漁農村托老所成本低、收費低、服務好,是解決漁農村小島低收入孤寡、空巢困難老年人養老的好辦法。
——不斷強化專業化養老。提升養老服務人員專業技能。加強在職養老服務人員技能培訓;對嵊泗縣就讀養老護理專業的學生給予補助;通過定向委培,引進專業養老護理人員,提高養老服務人員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
提高養老護理人員收入待遇。鑒于目前公辦養老機構養老護理員月工資標準較低的情況,當地可以出臺相關政策規定相關護理員的標準工資水平,民辦養老機構根據實際情況參照執行。建立養老護理人員特殊崗位津貼制度,對取得《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證書》并從事養老護理崗位工作的人員,按初級、中級、高級、技師不同等級,可給予崗位技術津貼,縣財政每年按比例給予資金補助。
推動醫養融合發展。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合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必須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與老年人建立醫療契約服務關系,使老年人不出社區、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專業的照料、護理、保健、康復等服務。鼓勵具有醫療資質的機構或企業舉辦養老機構。養老機構醫療業務納入衛生部門全行業監管。社保部門要將養老機構中設立的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納入當地社保醫療定點范圍。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建立政府向專業化的社會組織、企業等購買養老服務制度。專業社工(義工)進機構、養老服務補貼、養老機構公建(公辦)民營和服務外包等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加快實施入院評估、養老機構信息公開等機制。
——拓寬信貸政策范圍。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拓寬信貸抵押擔保范圍,探索信用擔保等方式。對利用自有房產、土地開辦養老服務的機構,積極通過房產、土地抵押等各類貸款滿足合理融資需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行抵押擔保方式創新,統籌各類表內外金融資源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縣域內擬將設立的擔保機構優先為養老服務機構提供貸款擔保服務。探索開展社會養老服務機構信用等級評定工作,對信用等級評定高的養老服務機構加大支持力度,合理確定服務價格,降低養老服務機構融資成本。
——拓寬農村養老資金渠道。農村可以依法將未承包的集體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灘涂及相關土地賠償款收益作為養老收益來源基地,收益供老年人養老使用。政府適時出臺鼓勵民間資金興辦各級各類養老機構,加強各級機構養老合作,鼓勵民間資金、資產和資源投向農村養老服務。
作者單位: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目前掛職于嵊泗縣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