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關于農業補貼
第一,新常態對于我們農業農村工作發展帶來了什么樣的挑戰以及什么樣的機遇?第二,改善農業補貼的導向性和效能,并且會選擇一些地區展開試點,現在試點工作展開怎么樣?
陳錫文:
關于新常態,去年12月份中央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進行了非常全面和非常深刻的論述。從總體上看,一般大家能理解的,從表面來看,所謂新常態和我們過去能夠達到9%、10%、11%的增長率相比,我們的增長率會從高速增長轉到中高速增長,也就是大家講到7%—8%的增長率。經濟增長的狀況是我們大家都能夠看到的,增長適當地降低,對需求是會有影響的。同時,增長適當的降低對財政收入也是會有影響的。從這兩個角度來講,當然整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農業就是一種挑戰。怎么能生產出產品讓市場對你有更多的需求,讓你有更加多的收入。
另一方面,在財政收入增長減緩的情況下,怎么保持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的力度,使農業能夠健康地發展,這都是在新常態下農業制定政策需要研究的問題。但是反過來,新常態也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新常態下大家都更多地去追求整個經濟或者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和效益,人們不太會關注GDP增幅的高低、產量的多少,而更多地關注產品的質量和生產的效益。這樣對于農業加快轉型,完成它的發展方式轉變,去更多地優化農業的生產結構,促進我們剛才講的農業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都會營造一種非常好的氣氛。
在新常態情況下,很多農民尤其是中青年農民進城打工,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了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也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但是他會發現可能城里的機會還不如農村多。所以很多這樣的青年農民會帶著資金、技術、管理的能力回鄉去創業,這樣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傮w上來講,進入新常態對每一個行業都是挑戰和機遇并存,對農業也是這樣。我們只要能夠抓住機遇,在新常態的情況下,還仍然能夠使得農業有比較穩步的發展,使得農業能夠有更高的效益,使農民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益。這是新常態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第二個問題,關于補貼。這里多講一句,剛才講到我們不少農產品價格已經高過國際市場,所以頂到天花板了,再往上提價格,國外農產品就要進來了。這個情況需要做進一步的了解,因為有些人不是很清楚我們對WTO的承諾,剛才我講到,我們對WTO承諾一些敏感產品的進口是有關稅配額的。關稅配額是我承諾的關稅配額內進口的這一部分數量,國家對它實行低關稅,但是你的進口量如果超過了我承諾的關稅配額,超出的部分要實行高關稅,這是WTO的規則所允許的。
我們現在農產品的價格比國際市場價要高,接近了天花板,指的是關稅內進口的低關稅配額的那部分農產品。由于它是低關稅進來,所以它的價格比我們低了。具體講一下,像WTO承諾的幾個重要農產品,如小麥,我們承諾它的關稅配額每年是963.3萬噸,接近1000萬噸;玉米是720萬噸;大米,就是秈米,是266萬噸;泰國米是266萬噸;日本的粳米是266萬噸。把這三個谷物加在一種,這三種品種允許它低關稅進口的總量大概是2216萬噸。去年這三個品種進口的總量加在一起是1900多萬噸,還沒有突破關稅配額。這1900多萬噸在關稅配額之內,因此國家對他實行低關稅,是1%的關稅,可以忽略不計。我說我們的價格比它高,是在這個背景下比它高。
但是,如果隨著進口增加,進口的量超過了我們承諾的關稅配額總量,對不起,當初我們向WTO承諾,而且WTO也允許的,我們就可以對它實行高關稅,高到60%。到60%,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進口的秈米,比如東南亞進口的秈米,基本上在我們國內的批發市場上大概是3300—3400元/噸,合過來就是1.65元到1.7元一斤,而我們自己生產的早秈稻在國內市場上的批發價大概在3900—4000元/噸,就是每斤價格是1.95—2元,和它的差距就是3毛錢左右一斤。但是如果說是3400元,現在是低關稅1%,可以不計。如果進口量超過了我們承諾的266萬噸秈米進口的總量,從第267萬噸開始對它實行高關稅,高關稅為60%。3400元加上60%的關稅,差不多是每噸加2000元,那時候落地完稅以后的進口價格就是5400元一噸,而我們的價格是4000元一噸,我們比它低。所以,關稅配額對國內農業產業是重要的保護制度。
我們需要擔心的是什么?如果配額用完,實行高關稅,我們的價格就比它低了。如果我們的成本繼續不斷地上升,上升到什么時候比它實行60%關稅后價格還要高,那時候就沒有競爭力了。要研究的是這個問題。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也涉及到WTO,就是關于補貼的問題。在世界各國對農業都是允許補貼的,WTO規定是允許補貼的。發達國家可以補貼農業生產總值的5%,發展中國家可以補貼農業生產總值的10%。但是中國在談判的時候,最后談的結果是可以補貼農業生產總值的8.5%。這8.5%是指WTO規則中被稱作黃箱補貼這一部分,就是根據面積、根據農產品的產量、價格對它進行的補貼。這種補貼會進入成本、會扭曲價格,這樣的補貼WTO是有嚴格的限制。補貼額對某個品種也好、對農業總體也好,不能超過8.5%的規定。如果補貼不會影響到農產品的成本,不進入成本,這種補貼是綠箱補貼。這種綠箱補貼值要看這個國家的能力,有錢盡管補,沒有限制。
我們現在對農業的補貼問題,一方面從效益來講,怎么補到刀刃上,讓它更好地發揮作用。如果補貼主要采取黃箱的辦法,補貼在價格上,就要計入黃箱。黃箱是有限度的,不能超過8.5%。但是你也可以轉換方式,轉到綠箱去也可以。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黃箱和綠箱的區別,為了改善農產水利基礎設施,國家可以大量的投資在農村修水庫、建渠道、打機井,這樣的投入不計入農產品的成本。如果算補貼就是綠箱的,水庫建成,水渠修到家門口,你要補貼水的價格,會直接影響農產品的價格。對水價的補貼就是黃箱的,要受限制。
總體來講,世界各國對農業的補貼趨勢都是更多的向農民的收入做直接補貼,因為農民的收入不是根據某一個產品的產量、價格來進行補貼的。所以我們現在正在研究的是兩個方面:對于已有的補貼怎么樣更好的發揮作用。隨著經濟和農業進一步發展,我們要研究怎么樣充分利用WTO規則所許可的制度來完善我們黃箱、綠箱和藍箱;在國際上WTO組織對于休耕地的補貼是藍箱,綜合運用這些補貼,使得我們的做法既能夠保障農業的健康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又不違反國際規則,這是我們現在做的。
剛才講到各地的試驗主要在前一個方面。因為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中央也好、地方也好,每年都會對農業的各種補貼適當的增加一定數額?,F在各地做得比較多的,把增量的這一塊數額更多地用于能夠實現規?;洜I,向能夠取得更好效益的新型的經營主體去傾斜,這一步做得比較多。后面的事當然要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力、事權等等結合起來,是比較復雜的事。但總的態勢是清楚的,補貼制度要進一步改革使它更加完善,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也能夠更符合國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