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創新的有效性
創新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技術的更新迭代、產業的轉型升級、經濟的提質增效以及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這取決于創新最終所能實現的生產力,即創新的有效性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競爭力,這歸根結底在于創新所能帶來的生產力。創新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技術的更新迭代、產業的轉型升級、經濟的提質增效以及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這取決于創新最終所能實現的生產力,即創新的有效性。
2014年,浙江研究和發展(R&D)經費支出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34%,而這一數據廣東為2.4%、江蘇為2.5%,在投入上與同級別的省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2014年全省全年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為26.1萬件和18.9萬件,這一結果比2013年下降11.1%和6.8%。對比江蘇,其同年專利申請量同為26.1萬件,但授權量高達20萬件,效率遠高于浙江。浙江如果要想在創新大浪潮中爭當全國領頭羊,必須在加大創新投入的同時,提高創新的有效性。事實上,浙江在各類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重點實驗室、科技服務平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機構建設中已全面落后于江蘇、廣東等省份,在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爭奪戰中也居于下風。
浙江從不缺乏創新基因,早有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草根創業浪潮,近有以阿里巴巴為首的互聯網創新浪潮,但距離實現真正的創新大省目標畢竟還有較大的差距。如果不關注創新的有效性的話,大量創新無法真正轉化為生產力,將直接影響浙江在國內國際的核心競爭力。雖然創新已在浙江大地上蔚然成風,但熱潮涌動的背后其隱憂也須關注。一是要關注有多少資金、人力投入在創新活動中,有多少民營資本參與,有多少核心領域的一流專家參與;二是要關注大量創新投入后,所產生的成果有多少,有多少是可以投入生產的,又有多少是被束之高閣的;三是要關注可投入生產的創新中有多少是轉化為有效供給的,廣泛范圍內引起了生產力或者社會制度變革的。
提升創新的有效性,首先要加強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廣泛吸引國內外頂尖的優秀人才。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意味著國家和地方都會加快爭奪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名額和相關的高級人才。目前我國科研機構大多依附在高校和科研所,比如北京近期投入50億元選擇了13所高校建立精尖創新中心,但浙江目前高校資源顯然無法與北上廣等地區匹敵。浙江在推進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的同時,要借智借力加快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既要利用浙江企業的優勢,對企業建立的科研中心加大補助扶持,又要加快市場化運作,引入民營資本參與創新平臺建設,利用民營機構靈活的機制和優厚的激勵措施吸引創新領軍人才,讓創新真正得以引領浙江的發展。
其次,要加強創新成果轉化,進一步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創新的實現需要構建完整的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需要建立從前期調研、甄別篩選,到評估、投入生產,再到投放市場、滿足或創造需求的完整創新流程。在創新的過程中,應加大前期調研力度,利用浙江現有的云計算、大數據發展優勢,挖掘需求特性;建立相應的獨立評估甄別系統,預估其可行性、風險性和生產力前景,對有廣闊前景的創新項目加大扶持;大力加快生產線的流程改造,推動從基礎研究向制造應用的轉化。此外,要加快人力資本結構的改造提升,特別是加快建立技術教育、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加快技術工人的培育,這樣在創新項目轉化為實際產品過程中才能保證有快速的生產能力。
有效的創新可謂是大浪淘沙。可以預見的是,創新浪潮中有無數的失敗,必須要強調創新的有效性,為創新搭建更完善的平臺,提高創新投入的效率。同時,對創新的失敗加以必要的援助,為創新者減少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