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跨境電商人才為先
陳越
浙江作為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擁有良好的對外貿易基礎。隨著國際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傳統外貿遭遇瓶頸,跨境電子商務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近年來,浙江外貿企業紛紛轉型進入跨境電商領域,浙江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和自主品牌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浙江外貿競爭的新優勢正在形成。據杭州海關統計,浙江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長1.2%,杭州跨境電商訂單增長430倍。
在跨境電商不斷形成浙江特色的同時,人才作為核心要素成為跨境電商企業首要解決的問題。自1998年全國首批電子商務專業誕生后,電商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發展階段。據教育部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開設電子商務專業的本科院校共有400多所。目前,電商教育已進入專業方向細分、培養目標明確、課程體系完善、教材種類豐富、教學方式靈活的相對成熟期。
然而,隨著電商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是跨境電商的急劇擴張,電商人才培育也迎來瓶頸期:一邊是求賢若渴的企業,一邊是就業無門的人才,看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卻無法進行有效對接,是資源與人才的極大浪費。仔細研究當前中國的電商教育,不難發現三個顯著的問題:
一是不接地氣,高校教育與企業需求脫節。作為新興事物,跨境電商仍處于知識積累探索階段,尚未建立完整的理論體系。同時,課堂教授的內容與實踐發展的速度脫節,新增內容未能及時補充,過時內容未能及時修訂。
二是質量堪憂,復合型人才稀缺。盡管有數據顯示,近十年來電商專業畢業生超過90萬人,但是目前市場上人才供給參差不齊,能夠同時掌握技術、貿易專業知識經驗、經濟常識和管理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少之又少,且缺乏相關培養機制。高端人才稀缺使“人才荒”現象愈加嚴峻。
三是流動頻繁,員工忠誠度較低。截至今年1月,在中國海關總署進行備案的中國跨境電子商務服務試點企業已經超過2000家??缇畴娚痰谋l式增長,進一步激化了人才爭奪大戰。由于市場和教育部門供給能力疲軟,企業間“互挖墻腳”的現象屢見不鮮。核心層變動讓企業面臨經營成本增加、商業秘密泄露的風險,基層員工接二連三的出走,導致企業內部職位鏈松散,“軍心”不穩、聲望受損。
那么,如何走出這座迷霧森林呢?這就要求我們針對上述問題,對癥下藥、四面出擊:
——結合產業,明確培養目標。各大高校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及跨境電商的發展趨勢,重新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力爭培育出具備電子商務與市場營銷基礎、計算機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知識,熟悉企業經營運作及電子商務活動的基本流程,能夠為企事業單位、政府及有關組織進行電子商務系統及營銷的策劃、開發、管理,信息技術支持的全能型人才。
——落腳崗位,改革高校課程。各類院校應進一步細分電商專業,根據崗位要求的不同有所側重地改革原有課程體系,重點培養核心技能。一方面,應遵循短周期循序漸進的規律,設置網絡技術與商務管理相結合、專業基礎拓展和專業交叉課程并存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應建立電子商務基本技能實訓體系、模擬實訓體系、系統建設實訓體系、綜合實訓體系等以提高就業能力為主的實踐課程體系。同時,將實踐成果作為重要內容納入評價體系。
——對接企業,加強校企合作。為了實現資源共享、互利互惠,應堅持完善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由企業下發“訂單”,與高校一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工學交替的形式,敦促年輕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勤學善用、查漏補缺,實地感受行業運行的真實脈搏。
——立足市場,拓展教育平臺。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聯合高校和職業教育機構開展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培訓。目前,杭州市共有57所中職院校、19所高職院校開設電子商務專業。作為高等教育的補充,職業院校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滿足行業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致力于輸出一批使用計算機、網絡、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從事商務活動的初、中級技能人才,以及既能夠熟練運用信息技術、又懂得商業經營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復合型人才。未來,以職業人才培育為方向的電商人才培育或將成為電商人才的重要培養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