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楠 魏佳明/文
大數據時代反貪信息化偵查模式的構建
●王立楠*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100022]魏佳明**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檢察院[102300]/文
摘要:內容大數據的運用為反貪信息化偵查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機遇和挑戰。實現反貪偵查信息化,必須結合大數據的本質特點,通過建立辦案信息數據庫和重視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提高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時還要強化偵查人員的電子取證能力。
關鍵詞:大數據偵查信息化反貪技術偵查電子取證
“大數據”一詞由英文“Big Data”翻譯而來,其公認的本質特點是數據數量巨大、數據種類繁多、處理數據速度快、追求高質量的數據。大數據代表了一種理念(數據能源)、一種思路(從數據搜集到數據分析再到數據呈現的整體構想)和一種新工具(將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和語義與機器化數據匯聚,統一處理、分析與呈現的工具)的集合。大數據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在數據利用方面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賦予了人類認知數據的新能力,也進一步打開了人類在數據利用方面的想象空間。[1]
大數據的核心是建立在相關關系分析基礎上的預測,[2]具體來說就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發現事實、預測未來。而反貪偵查工作是還原已經發生的職務犯罪活動,需要借助各種信息,如銀行轉賬信息、個人房產信息、車輛軌跡信息等。通過上述信息的獲取和分析,進而查清犯罪事實的有無、犯罪金額的大小、犯罪情節的輕重。在大數據時代,個人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犯罪嫌疑人即使具有一定的反偵查意識,也不可避免地會留下很多犯罪信息,如資金轉賬、語音通話、郵件往來都會有記錄。收集并分析這些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對于反貪案件偵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獲取的信息推動著案件偵查的進展,也可能成為證明犯罪事實的證據。反貪偵查必須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發展出符合時代特色的信息化偵查模式。
2000年9月,全國檢察機關科技強檢工作會議出臺了《檢察機關信息化建設五年綱要》。全國檢察機關第六次反貪污賄賂工作會議指出,要把加強反貪偵查信息化工作確立為今后一個時期反貪部門必須著力加強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可以說,全國檢察機關非常重視偵查信息化,反貪偵查人員更是渴望提高信息化偵查水平,提高反貪偵查工作效率,但現階段我國反貪偵查信息化程度還有諸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查詢速度慢、效率低
現階段,大部分地區反貪人員對公共信息的獲取需要到銀行、公安、工商等機構現場調取。如某市基層檢察機關向銀行調取存取款原始憑證,需要到市分行或者業務發生地支行,從單位到銀行往返需要2個小時,從發出查詢通知書到查詢到原始憑證需要十天左右。如果查詢的內容多,查詢時間還要更長。而偵查一個案件,往往涉及房產、證券、戶籍、工商等多方面信息,即使偵查人員統籌安排工作,一天最多也只能去兩三個機構進行信息查詢,而信息查詢的速度非常慢,影響案件的偵查效率。
(二)信息數據分析、研判能力不足
目前的反貪偵查機制習慣于分兵作戰,缺乏有效整合信息基礎上的協調指揮辦案。通常情況下,二至三個辦案人員為一組負責調查取證,逐級向領導匯報案情,由領導組織辦案人員討論案情,確定偵查計劃、步驟等事項,決定采取何種偵查措施,未能有效地在偵查
組織領導、信息匯總、整合資源、案件把關上提高效率和能力。案件偵查過程中,偵查人員辛辛苦苦獲取的偵查信息,由于時間緊、人員少、信息專業性強等原因,沒有對信息進行充分的分析和研判,只能依靠個人經驗來分析判斷信息數據,導致錯過重要的信息。
(三)技術偵查手段難以運用
《刑事訴訟法》第148條第2款、第3款規定了檢察機關適用技術偵查措施的條件,《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263條對此予以細化。但從實踐來看,由于法律只授予檢察機關以技術偵查決定權,而非執行權,如果檢察機關對犯罪嫌疑人采取監聽等技術偵查措施,需要商情公安等執行機關進行,往往面臨協商程序繁瑣、耗費時間長的問題,導致延誤偵查時機,技術偵查措施很難落實,難以在反貪偵查工作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反貪偵查信息可以分為公開信息和秘密信息。公開信息是反貪偵查人員向有關部門直接查詢的信息,如銀行存款信息、出行記錄等;非公開信息是指非公共服務部門等單位存儲的、偵查人員需要采取技術偵查手段才能獲得的個人信息,如監聽犯罪嫌疑人的通話記錄。這兩類信息在反貪偵查中都十分重要,提高獲取、分析這類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大數據時代下提高反貪偵查效率的關鍵。筆者認為,大數據時代下,反貪信息化偵查的模式,是高效率地利用大數據技術獲取與案件有關的公開信息,規范地運用技術偵查措施獲取與案件有關的非公開信息,對全部信息進行智能分析,提高偵查效率,查明犯罪事實。
在大數據時代,通過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確定與職務犯罪相關的關聯因素,只要該因素出現就表示職務犯罪已經發生或者即將發生,從而發現犯罪事實并進行偵查。因此,反貪查案變得十分便捷,反貪偵查人員不需要到銀行等部門查詢信息,而是在檢察機關內部,通過信息化技術,就可以獲取案件有關的全部信息,對犯罪事實進行還原。大數據應用于反貪不僅減少了辦案成本,而且為每一個國家工作人員編織了極為嚴密的監督網,使每一個與職務犯罪相關聯的行為都在監督之下,保證每一樁權錢交易都會被即時發現。在這種偵查模式下,反貪偵查工作效率得到極大提高,信息獲取速度快、質量高,對信息加以充分的分析和運用,技術偵查措施能夠落實到實際辦案工作中,提高反貪偵查辦案質量,擴大辦案規模,能夠更加有力地打擊職務犯罪。同時,也可以提高偵查人員的專業水平,提升反貪隊伍的整體能力。
(一)提高公開信息的獲取和分析能力
1.建立辦案信息數據庫
偵查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是與相關部門建立信息共享和快速查詢機制。為此,應加強溝通協商,不斷拓展涉案信息聯網的覆蓋范圍,建立信息共享和快速查詢機制,為檢察機關辦案提供全面快捷保密的信息查詢。加強與金融、公安、工商、房產管理等部門的合作,建立人口、財產、行蹤等信息查詢共享機制,收集與貪污賄賂犯罪偵查有關的各類社會公共信息,[3]包括公安人口檔案、工商企業信息、公務人員信息、人大政協信息、交通、私家車信息、社會保險信息管理、國稅信息、地稅信息,電訊信息、房產登記信息、重點工程信息、政府采購信息、國土交易與管理信息、行賄人檔案信息、歷史上職務犯罪案件查處信息、崗位職責信息等。此外,要收集職務犯罪多發領域和行業,如醫療衛生、政府采購、工程建設、土地出讓、銀行信貸等一些與偵查辦案相關聯的信息資源,包括這些行業的人員信息、管理方法、工作程序、業務權限、操作“行規”等信息。
2.建立信息數據分析應用系統
面對信息爆炸的客觀實際,反貪偵查必須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借助數據分析軟件,對大規模信息進行多角度的評估。以貪污賄賂案件為例,如屬以人立案,可根據人員信息數據庫迅速確定特定人員親緣圖譜,得出該人職權、分管、主管等人事信息;根據政府投資信息、招投標信息等,可得出該人在某些項目中的作用、地位;根據房地產登記、銀行開戶、資金流動信息、大額消費信息及電話通訊信息,可從不同側面量化分級評估該人的嫌疑。如屬以事立案,可以根據相應數據庫資料,調出與該項目、活動、事故、事件相關人員的參與情況,確定各環節的責任節點,從而確定是否有人應當負責及在何種程度上負責。同時可以開發相應軟件,
對銀行轉賬記錄進行智能分析,從中發現賬戶的資金流向、關聯內容,為確定偵查方向、綜合分析案情提供支持,圍繞行蹤軌跡類信息建立分析應用軟件,比如對嫌疑對象或相關人員的手機話單進行整理,通過計算機數據處理進行全面綜合分析,將偵查實踐與編程技能結合起來,采用信息技術,研發話單分析系統軟件,掌握對象的生活圈、交友圈,實現對偵查方向和偵查重點智能信息的引導提示。
(二)提高非公開信息的獲取和分析能力
1.推進技術偵查權的落實
《刑事訴訟法》授予檢察機關的是技術偵查措施的決定權,具體執行由公安機關或者國家安全機關負責,但實踐中存在配合難、效率低的問題。解決與執行機關的協作問題,是落實技術偵查措施的當務之急。具體來說,人民檢察院與公安機關應當明確決定權與執行權的邊界,人民檢察院作為決定機關負責審核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條件、適用對象、適用范圍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并制作決定書交由公安機關執行;公安機關技偵部門收到決定書后僅進行形式審查,認為法律手續齊備、決定書中載有明確的適用對象、措施種類與偵查目的之后應當立即交付實施,至遲不得超過三日。[4]
2.立法賦予檢察機關技術偵查執行權
檢察機關擁有職務犯罪偵查權,而技術偵查措施是偵查權的具體運用,檢察機關擁有技術偵查的執行權是職務犯罪偵查權的應有之義。同時,反貪偵查人員在掌握案情的基礎上,執行技術偵查也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可以更為及時地分析、判斷相關信息,有利于提高偵查效率,查清案件事實。鑒于將技術偵查措施實施權交由公安機關行使所面臨的問題,可以考慮在立法上授予檢察機關技術偵查執行權。
3.依法規范運用技術偵查措施
技術偵查措施一旦運用不當,既會侵害公民個人權利,也會導致外界質疑檢察機關使用技術偵查的合法性、必要性。因此,必須確保技術偵查措施在合法軌道內運行。第一,嚴格審批程序。技術偵查應該統一由省級院審批,各級檢察機關反貪部門在提出技術偵查請求后,由省級檢察院反貪部門在規定時間內,嚴格依照法律進行程序審查,符合條件的,予以批準;第二,獲取的信息嚴格保密。《刑事訴訟法》第150條規定,偵查人員對采取技術偵查措施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保密;對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與案件無關的材料,必須及時銷毀。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材料,只能用于對犯罪的偵查、起訴和審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第三,規范技術偵查獲取信息的證據轉換。對于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證據,應該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審查起訴;同時配合法庭調查,通過出庭或者庭外調查的方式對證據獲取過程進行說明,保障技術偵查獲取證據的合法性。
(三)提高電子取證能力
《刑事訴訟法》將電子數據確定為八大證據種類之一,不僅豐富了證據種類,增加了證明犯罪事實的方法和途徑,也意味著反貪偵查人員必須提高取證能力。只有不斷適應時代進步和科技發展的需要,切實提高對電子數據證據重要性的認識,調整電子數據證據運用的視角,把握好電子數據證據運用的尺度,才能在辦案實踐中不斷提高收集、固定和甄別電子數據證據的能力水平。反貪偵查人員應認真學習貫徹有關規定和要求,進一步嚴格規范執法,確保電子數據證據的來源真實可靠,確保電子數據證據的形式合法有效,確保電子數據的收集、固定和甄別等各環節依法進行。可探索將電子數據取證活動納入反貪辦案風險評估預警系統,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通過有效規范取證行為,不僅可以促進執法辦案水平的整體提升,還能發揮電子數據證據在懲治和預防腐敗犯罪方面的重要作用。
注釋:
[1]徐繼華、馮啟娜、陳貞汝:《智慧政府——大數據治國時代的來臨》,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42頁。
[2][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盛楊燕、周濤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5頁。
[3]北京市人民檢察院課題組:《信息引導職務犯罪偵查機制研究》,《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4]程雷:《檢察機關技術偵查權相關問題研究》,《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