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江
·首席論衡·破解信用信息歸集難的理性路徑
王寧江
各地在建設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整合本地區各單位履行公共管理職能信用信息的過程中,不約而同地都會碰到一個共同的難題,那就是信息歸集難。各地也想了很多辦法,如制定法規,明確信用信息報送是各單位的法定義務;加強考核,通過打分來影響各個單位評先評優;經費支持,希望各個單位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提高本行業信息歸集水平;強調重視,由領導親自開會布置明確落實任務;上門拜訪,挨家挨戶上門主動提供服務;還有親情攻勢等等。不可謂沒有盡心盡力。
印象中,早在十余年前,理論界和實踐者就在提“信息孤島”,政府掌握著豐富的信用信息資源,但大多數各自為政,缺乏整合。于是乎,大家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樹立“部門信息是政府信息”的理念,加大信息整合力度。但時至今日,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部門間掌握的資源數據還是難以實現有效共享,尤其是一些“信息強勢”部門,居企業信息優勢之位,不愿意或不情愿把本部門信息拿出來。
國家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出臺了《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該條例核心思想是“公示”二字。總理多個場合強調“一證一碼”,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這是構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的重要改革舉措,能促進公共管理水平提升和交易成本下降。據我所知,國家發改委等部委辦牽頭“一碼”制度的推出也是經歷曲折反復,若不是總理的“一錘定音”,恐怕還需協調。這“一碼”是政務數字化的關鍵和基礎。曾幾何時,各單位名目繁多的“碼、證”代表著部門權力,就像一把鎖,鎖著各自的“信息領地”。改革破了鎖,希望部門不要扎起新的籬笆。
從公示到“一碼”的推出,一環扣著一環,在頂層上為最終破解信息歸集和共享難題進行了制度設計。萬事俱備,東風已至。從浙江的實踐看,這東風便是政務服務網。2013年11月,浙江省政府啟動政務服務網建設,2014年6月,正式運行。政務服務網將是實現信息共享的理性路徑,分三個階段:一是梳理部門權力清單;二是實現部門行權數字化;三是通過政務服務網“一網打盡”。描繪一下政務服務網理想化的運作狀態:政府對居民和法人的所有權力在政務服務網公開,政府對居民和法人的所有行權在政府服務網實現,政府對居民和法人的所有政務信息在政務服務網公開。這是全新的政務“互聯網+”模式。
從數據角度看,政務服務網模式,一是實現了交換前置,這是顛覆性的。原來數據是分散在各部門業務系統,需要通過交換平臺才能實現信息共享,而現在數據將隨著業務第一時間在政務服務網“落地”,這將徹底打破“信息孤島”。一般意義的數據交換過程已經前移到窗口終端,或者也可以理解已經沒有了交換一說。
二是實現了落地即分發。根據政府部門履職主題應用需求,在政務服務網落地的數據,第一時間可按照“一碼”標準和應用目錄進行分發,實現數據的“即需即得”。
三是實現了數據“一次產生、多次應用”的夢寐追求,再也不會出現“證明我媽是我媽”的故事,因為大數據都在政務服務網上。雖然現階段達到這一理想狀態有點難,但這是個大趨勢。
各地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的現實方案是全面融入當地政務服務網,依托政務服務網破信用信息歸集之難題,只有這樣,各地信用主管部門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制度設計、應用服務和獎懲機制建設上來。信息歸集和應用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永恒的題目。沒有社會應用建平臺是“自娛自樂”,同樣,空談應用沒有平臺是“自欺欺人”。關鍵在于,“以應用促歸集、以歸集推應用”,歸集和應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能集大成。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