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曠怡
·智庫新銳·尋找浙江的“貝丁頓社區”
楊曠怡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在為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積極尋求途徑和方法,但目前我國更多地聚焦于產業和城市,對于社區的關注較少。隨著低碳城鎮化的推進,作為承載人口發展的基本單元——社區逐漸成為控制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抓手。2014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通知開展低碳社區試點工作;今年發布了《低碳社區試點建設指南》,明確了低碳社區試點建設的基本要求和組織實施程序。
浙江的低碳發展工作一直以來走在全國前列,杭州、寧波和溫州作為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在低碳社區建設方面也進行了不少探索,良渚文化村、東新園社區、東海花園社區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社區初步形成,但浙江的低碳社區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具體系統的低碳社區建設模式。
就目前來看,浙江低碳社區建設總體可以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政府引導,通過引進先進的低碳建設技術,監測建筑碳排放,同時實行鼓勵性政策,激勵社區居民節能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另一類是房產開發商的自主行為,以開發新型住宅社區為目的,進行低碳社區的建設嘗試。這兩類社區的建設雖然為浙江低碳社區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但也存在著諸多不足,比如,政府重視不足,缺少配套政策支持;公眾參與度低,低碳意識薄弱;房產開發商追求短期利益,將“低碳”作為炒作手段;低碳技術和專業人員缺乏,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缺失等。
如何解決低碳社區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逐步摸索出適合浙江省情的低碳社區發展路徑,作為全球低碳經濟倡導者和先行者的英國或許能帶給我們不少啟示。
英國作為低碳革命的起源地,已經形成一套完善的低碳發展模式,該模式的獨特性體現在以低碳社區為基礎的城市節能上。低碳社區的規劃和建設是英國低碳實踐的標桿,其中被譽為人類“未來之家”的貝丁頓社區更是英國低碳社區建設的典范之作。貝丁頓社區坐落于倫敦西南的薩頓鎮,占地1.65公頃,包括82套公寓和2500平方米的辦公和商住面積,于2002年完工。社區的建設重新利用了廢舊的工業用地,綜合運用多種環境策略,充分采用各種可再生能源和可回收材料,積極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區,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零碳社區”的原型。
作為典型的綠色生態社區,貝丁頓“零能源”理念不僅貫穿于社區的規劃、設計、建筑、環保等諸多硬件上,更體現在它所推崇的綠色文化、環境道德和完善的環境管理體制上。通過政府、民間組織、企業、社區居民的協同合作,把環境管理納入社區設計中,在積極推動大眾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同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模式。10多年的實踐證明,在實現社區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居民也獲得了高品質的居住環境及低碳體驗。
貝丁頓社區已經成為全球社區發展的樣板,浙江也可以從貝丁頓社區引申出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一是規劃先行。通過前期規劃,使社區形成自然和諧的生態平衡系統,獲得高能效、低物耗、零排放、無污染的宜居環境,達到節能低碳、美觀實用、自然舒適的目的。二是技術支撐。積極創新和推廣先進的低碳技術,改變社區的能源結構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低碳社區的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三是多方合作。低碳社區的建設涉及多個專業領域的多方合作,政府、第三方組織、企業與社區居民都要參與低碳建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四是居民參與。鼓勵居民參與低碳社區的規劃與設計,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低碳理念,使居民成為社區低碳管理的推動者、組織者與規劃者。
在我國全面推進低碳發展的新時期,浙江的低碳社區建設才剛剛起步,如果能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決策和自下而上的民眾支持,借鑒國外城市社區發展經驗,同時引導民眾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完善的建設模式,那么在不久的將來,浙江也將擁有自己的“貝丁頓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