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寧
·智庫新銳·推行碳交易普惠機制值得期待
朱寧
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成為我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向低碳路徑轉型的一項重要市場機制。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行碳排放交易制度;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將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確定為重點改革任務;同年1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全國碳市場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體系。2015年5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落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對貫徹落實《辦法》提出了具體任務和要求。根據國家部署,2016年將初步建成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
早在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7個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截至2014年7月,7個試點省市已全部啟動。總體看來,碳交易的關注點主要集中于工業生產領域減排,與公眾生活、消費等日常行為的關聯性卻不甚緊密,缺乏統一的公共平臺,造成社會節能減排激勵不足、氛圍不濃。眾所周知,低碳發展涉及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需要全民動員和廣泛參與。因此,推行碳交易普惠機制,惠及公眾的全面參與,構建涵蓋低碳生產和居民低碳生活的廣義碳交易體系尤為必要。
碳交易普惠制是在現有碳交易核心內涵和范圍上的延伸擴展,即由生產領域的減排約束延展到普通民眾的低碳生活激勵。碳交易普惠制旨在建立一套長期信用體系,采用數據量化積累的方法,鼓勵并惠及全民公益低碳行為,弘揚低碳發展和綠色環保理念,推進和創新發展碳市場,是低碳權益惠及公眾的具體表現。該機制在節能減排相關政策制度的引領下,依托專業的系統交易服務平臺和數據庫,通過與公共機構的數據共享和對接,計量核證市民的低碳行為減碳量,將市民或小微企業節能減碳行為(如節水、節電、節氣、駕駛新能源汽車等)核證為可用于交易、兌換商業優惠或兌換政策指標的減碳量。以減碳量來體現公眾的低碳權益,對資源占用少或為低碳社會創建做出貢獻的公眾和企業給予一定的價值激勵,利用市場配置和正向激勵作用達到社會各階層積極參與節能減排、共創低碳社會的目的。
政府層面——碳交易普惠機制的構建不僅可支撐區域溫室氣體減排等低碳考核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的完成,還可以對居民的生活行為起到正面引導和鼓勵,是社會精細化管理正向激勵機制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積極嘗試和有益探索。這一創新機制將開創政府、企業、公眾“共建低碳社會,實現低碳發展”的格局,為低碳發展增添亮色。
市場層面——碳交易普惠機制的構建將使低碳行為以一種新的商品形式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點。從碳市場購買碳來交換低碳優惠,不但可促進“碳資產”的流通和應用,同時可推動國內自愿減排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全面展開。
企業層面——碳交易普惠機制不僅能給企業提供明確的激勵,樹立“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發展觀念,為節能減排工作成績突出的企業帶來收益。在引進低碳節能技術、推動技術改造的同時可以讓企業享受利益,達到激勵企業自愿減排、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的效用。同時,企業的節能減排行為將被公眾所知,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打造企業的良好形象。
公眾層面——碳交易普惠機制涵蓋公眾交通、生活和消費等各個領域,如交通(減少私家車通勤、鼓勵綠色低碳出行),生活(節約用水電氣、垃圾分類和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植樹綠化等),消費(購買低碳產品——節能電器、新能源汽車等,酒店住宿盡量不用一次性物品、不主動更換床單)。經確認低碳行為的減碳量可兌換為“碳幣”或“碳積分”,積累到一定數額可兌換政策指標(如車輛增量指標等),真正實現利用市場化手段解決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與公平問題,進一步推進和創新發展碳市場。
總之,碳交易普惠機制就是把碳交易的核心理念應用于社會公眾的日常生活和消費行為中,遵循節能減排“人人有責、人人有利、人人有權”的原則,建立一套“碳幣”信用體系,將公眾的低碳行為和低碳貢獻以碳積分的形式予以量化并給予相應激勵,從而更科學、更系統地設計、創新和完善碳交易制度,使公民享受低碳發展和節能減排帶來的紅利,最終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轉型升級和生態文明的創新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