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視點
點
1月14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地方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部相關部門單位清醒認識當前安全生產嚴峻形勢,深刻吸取安全事故教訓,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和松勁情緒,對歲末年初的安全生產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落實安全生產各項措施和責任。通知要求,地方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在地方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全面徹底排查整治安全隱患。要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強化執法監督檢查,嚴厲打擊各種礦產資源違法違規行為,對已關閉或取締的礦山企業、礦點開展“回頭看”,嚴防“死灰復燃”,嚴防礦產資源違法違規行為引發安全事故。要扎實開展煤礦隱患排查治理行動,嚴厲打擊煤礦超能力、超強度、超定員生產,落實節日停產檢修措施。要積極參與開展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冬季隱患大排查,加強粉塵防爆、涉氨制冷、勞動密集型企業專項治理,督促企業嚴格落實防火、防凍、防爆、防泄漏、防坍塌、防中毒等安全措施,確保冬季安全生產。要積極配合開展建筑施工、油氣管道、城市燃氣、消防等行業領域安全專項整治,嚴防發生群死群傷事故。通知強調,地方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加強地災監測和預報預警,切實提高應急反應能力。針對災害性天氣情況,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督促指導企業落實防災及安全防范措施,嚴防地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
1月13日,《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青海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條例》對生態文明建設責任主體、規劃與建設、保護與治理、保障機制、監督檢查、法律責任等內容作了明確規定,將于今年3月實施。《條例》提出,省人民政府應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城鄉總體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重要生態功能保育、資源集約激勵和環境質量約束;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促進國土生態環境改善;開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多規合一工作,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界限,實行空間用途管制。《條例》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從嚴控制建設用地,清理處置閑置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要建立本行政區域內礦山生態環境監測和調查評價工作體系,完善礦山開采生態環境治理和恢復保護制度,指導、監督采礦權人依法保護礦山環境。
2014年,安徽省國土資源系統認真學習貫徹中央領導同志關于國土資源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國土資源部的工作部署,準確把握國土資源管理新定位,突出“五抓”,努力做好經濟新常態下國土資源管理各項工作,為促進全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抓重點。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工作。完善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指標和評價體系,印發了《安徽省領導干部耕地保護責任離任審計暫行辦法》。認真落實“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新政,在引導建設項目科學選址、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同時,加大補充耕地工作力度,累計新增耕地16.25萬畝,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有余。完成85個土地整治項目和720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初步劃定永久基本農田7375萬畝,夯實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基礎。強力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工作。二是抓整改。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全省國土系統在土地礦產審計、土地督察、衛片檢查、節約集約用地綜合督查等工作中,發現和暴露的管理漏洞和嚴重的違法違紀問題,把督促整改、建章立制貫穿全年各項工作的全過程,以達到亡羊補牢、標本兼治的效果。三是抓改革。加強改革調研和政策儲備工作,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形成的《適地適用是破解土地資源用管難題的有效途徑》的調研報告,先后受到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和國土資源部領導的批示肯定。認真總結寧國市土地使用制度綜合改革試點經驗,召開了全省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座談會,啟動了20個縣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縣的相關改革工作。四是抓作風。結合教育實踐活動,馳而不息正風肅紀、革弊立新、激濁揚清。建立系統內部巡視制度,對廳屬單位和市局領導班子以及縣局主要負責人開展每三年一輪、每次為期2個月的巡視活動。開展廳管社團專項整改,由9個精簡為6個。組建財務資源管理中心,實行廳機關和直屬單位財務人員整合和賬戶、資金統設統管,從源頭上把好用錢關口。五是抓隊伍。堅持正確用人導向,積極為優秀干部脫穎而出搭建平臺。2014年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實施了51名處級干部(其中廳機關3批30名)選拔任用工作,干部普遍反映較好。特別是按照“3、5、8”任職年限要求,穩妥推進干部交流輪崗,廳管干部輪崗交流51人次,其中廳機關輪崗17人次,系統內干部交流19人次(4個市局主要負責人實行了異地交流任職),市局與地方干部交流15人次,既提高了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優化了年齡、知識結構,也有效地防范和降低了腐敗風險。
1月20日,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精神。會議指出,要以深入推進建設節約集約用地示范省為抓手,堅持抓改革做先鋒、抓法治促規范、抓落實出成效、抓隊伍強基礎,努力做到保障發展更有力,保護資源更嚴格,節約用地更有效,維護權益更堅定,依法行政更自覺。會議強調,新的一年要深刻領會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正確認識、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廣東省國土資源工作面臨的新形勢,以敢于擔當、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全面推進各項工作任務。一要保障和促進經濟穩定增長。以用地計劃指標調控和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為手段,全力保障珠三角轉型升級、粵東西北振興發展、重大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和工業轉型升級項目用地,扎實推進“三舊”改造和清理批而未供、閑置土地工作。二要力爭國土資源領域改革有所突破。按照中央的頂層設計,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全面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示范省建設和行政審批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爭取年內完成市縣的不動產統一登記職責整合,特別要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中取得實質性突破。三要動真碰硬保護好國土資源。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補充耕地質量的改造提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對違法用地用礦行為嚴厲查處、重典問責。四要以昂揚的精神狀態抓落實。樹立攻堅克難、勇于擔當的決心,抓好重點工作和重點任務的部署推進。要盡快制定省廳2015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實施方案,細化落實責任,確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河北省國土資源廳近日出臺《破壞耕地鑒定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定非法占用基本農田5畝(含)以上或基本農田以外耕地10畝(含)以上,并造成耕地種植條件嚴重毀壞的,須申請破壞耕地鑒定。《辦法》明確,破壞耕地是指行為人違反土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非法占用耕地建窯、建墳、建房、挖沙、采石、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進行其他非農業建設,造成耕地種植條件嚴重毀壞的行為。《辦法》列舉了3種屬于耕地種植條件嚴重毀壞的情形:一是非法占用耕地建設建筑物和其他設施或將耕地表面硬化,導致耕地無法耕種的;二是非法占用耕地挖沙、采石、采礦、取土致使種植條件嚴重毀壞的;三是非法占用耕地堆放固體廢棄物造成耕地無法耕種的。《辦法》要求,設區市、省直管縣國土資源部門要設立破壞耕地鑒定機構,代表本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轄區破壞耕地鑒定工作。省國土資源廳建立省級破壞耕地鑒定專家庫,有條件的設區市、省直管縣國土資源部門可設立市級破壞耕地鑒定專家庫。國土資源部門應在受理破壞耕地鑒定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出具《破壞耕地鑒定結論》。
2014年,廣西國土資源廳大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國土資源市場環境,簡政放權,提高審批效率,將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國土資源領域工作納入各市國土資源局績效考核指標,全區民間資本投資國土資源領域成效顯著。一是進一步健全土地市場交易規則,營造公平、公開、公正交易的市場環境,保證民間投資主體公平進入國土資源市場。2014全區共供應國有建設用地7823宗,其中,投資主體為非公有制經濟主體的6705宗,占全區土地總宗數85.7%。二是積極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落實“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地質找礦新機制,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廣西境內除稀土、鈾礦等國家保護性礦產以外的礦產資源勘查。2014年全區新頒發采礦許可證的礦山有106座,其中民間資本投資的有99家。2014年廣西礦產資源開發整合任務為78個,截至12月底,已明確整合主體63個,其中民營企業49個,比例達77.8%,較好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三是進一步研究完善現有鼓勵自發開展耕地整治相關政策,下放審批權力,簡化獎補資金申報程序,建立獎補資金切塊下達或預撥制度,提高獎補標準,制定了“以獎代補”的方式開展自治區優質高產高糖糖料蔗基地土地整治的政策。目前,全區“小塊并大塊”耕地整治已達80萬畝,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實施50萬畝目標任務。鼓勵經營主體開展糖料蔗基地的土地平整工作,落實獎補資金7.6億元,組織編制了《廣西500萬畝“四化”糖料蔗基地土地整治項目專項規劃》,為廣西加快500萬畝優質高產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設提供保障。
為切實落實耕地保護政府目標責任制,確保完成耕地占補平衡任務,經福建省政府研究同意,1月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通知,向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下達了2015年補充耕地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共下達補充耕地任務11.66萬畝;共下達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40萬畝,其中山垅田改造任務10萬畝。福建省要求,確保完成年度任務。要進一步增強履行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的自覺性和做好耕地占補平衡工作的責任感,及時將年度補充耕地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分解下達到所轄各縣(市、區),落實到具體項目和責任單位,并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確保按時完成年度任務。對未完成年度補充耕地任務或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未達到要求的市、縣(區),在整改到位前,除省及省以上重點建設項目外,暫停受理其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申請。福建省要求,強化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責任。2015年起,項目建設需占用耕地的,報批用地時由市、縣(區)國土資源部門按照“占一補一、先補后占”原則,從本級補充耕地指標儲備庫中選擇補充耕地項目進行掛鉤,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要求。項目建設占用耕地,沒有落實補充耕地的,不予批準用地。補充耕地指標儲備不能滿足建設占用耕地需求的,可通過異地有償調劑方式落實。福建省強調,大力提高新增耕地質量。要加強補充耕地項目質量管理,切實執行土地整治工程建設標準,加大工程質量和進度監督檢查力度,嚴格項目竣工驗收,確保項目建設和新增耕地質量。要加大補充耕地投入,加強水利灌溉設施和土壤質量建設,提升新增耕地質量等級。補充耕地項目中水源、土壤等立地條件較好的,鼓勵建設成水田或水澆地,提高新增耕地中水田、水澆地的比例。福建省強調,扎實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要科學制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年度實施方案,按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和“缺什么、補什么”原則,加快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在項目和資金安排時要向山垅田復墾改造傾斜。
2014年,西藏自治區突出產業發展重點,積極打造全新經濟增長點,將天然飲用水和優勢礦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支撐產業,突出抓好藏青工業園、天然飲用水產業發展兩個發展重點。據統計,2014年藏青工業園招商引資項目近100個,入園企業103家,實現產值17.8億元;天然飲用水產業簽訂戰略投資合作項目16個,總投資36億元,產量突破30萬噸,實現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穩步推進,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作為全國淡水資源最豐富的省區,近年來西藏自治區依托區位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天然飲用水產業,特別是2014年,西藏從組織體系、政策支持、宣傳招商等方面大力推進,天然飲用水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西藏好水,世界共享”的品牌已在全國打響。得益于西藏交通條件改善以及內地市場需求快速增長,西藏天然飲用水市場逐漸壯大。目前西藏已建成天然飲用水生產線30條以上、設計總產能200萬噸以上,西藏全區七地市獲得天然飲用水生產許可的企業有27家,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帶動其他地市的產業發展格局,行業整體生產技術及工藝標準已達到國內中上水平。2015年西藏將繼續加大對天然飲用水產業的開發力度,優先推出一批儲量大、水質好、易開發的優質水源點,引進一批優質企業到藏投資,力爭在產能上再上一個新臺階。繼續加強“西藏好水”的宣傳推介力度,加大高中低端系列產品開發、滿足不同市場需求。同時進一步優化項目審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在政策扶持上盡快啟動天然飲用水投資公司,通過設立基金的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資,營造更好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