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志偉
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中的“求同顯異”
□文│孫志偉
社會科學難以形成客觀、統一、權威的標準,這決定了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的難度要大于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的難度。社科學術期刊在國際化過程中應遵循“求同顯異”的原則,將我國學者的學術觀點彰顯在國際舞臺。“求同”主要指在論文的寫作語言、寫作方法等表現形式方面要與國際標準接軌,減少在論文表現形式方面的障礙;“顯異”則指中國學者在其具有優勢的領域發出的學術聲音,這是我國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科學術期刊 國際化 求同顯異
學術期刊國際化既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出現的現象,也是一個國家學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產物。由于自然科學在不同國家之間共同性的程度較高,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面臨的困難相對要小些。社會科學的國別性很強,難以形成客觀、統一、權威的標準,這決定了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的難度更大,本文主要探討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中的一些原則性問題。
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是指我國社科學術期刊主辦單位以國際通行的語言在國際范圍內出版發行學術期刊的現象。把握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主辦單位必須是我國國內的組織,這既是學術期刊主體性的反映,也能對學術期刊的內容有實質性的影響;所刊發的論文必須是以國際主流的語言完成的,以便于國際讀者接受、理解和認可,學術期刊以中文在國際發行不是真正意義的國際化;發行范圍必須突破國界,雖然發行范圍涵蓋幾個國家尚無定論,但應滲透到能代表所在學科學術水平的主要國家;國際化的主要目的是宣揚我國作者在相關學科的學術水平。有人主張將作者的國際化作為衡量學術期刊國際化的重要指標,雖然非本國作者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某一具體學術期刊的國際化程度,但從國家整體看,如果非本國作者過多,勢必會影響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初衷。
我國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從很早就開始了探索,業內人士從實踐和理論的多種角度進行了研究。在國際化學術期刊的語言載體方面,雖然大部分人主張以英語作為載體語言,但仍有一部分人堅持認為國際化不等于英語化。[1-2]在堅持學術期刊應該和必須國際化前提下,許多學者從具體策略方面進行了探討,許志敏、陳小彪對學術期刊國際化過程中的誤區進行了分析,從國際傳播學視角提出了改進措施;[3]韋光化對學術期刊國際化的組稿策略發表了自己的看法;[4]而萬玉立、張林東、尹廉等從爭取SCI收錄、作者國際化、編委國際化、審稿專家國際化、編輯國際化等論述了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具體策略;[5]王豐年則從拓寬稿源、審稿程序國際化、期刊編號國際化、設立網絡優先預覽、強化市場意識等方面對學術期刊國際化進行了闡述。[6]這些探討無疑都有助于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實施,但似乎欠缺總體把握,容易導致偏離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初衷。本文重點闡述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中的“求同顯異”,以期有益于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的進程和效率。
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之所以存在“求同”的問題,是因為國內學術期刊和國際學術期刊在形式上存在著差異,這里的“同”主要指的是學術期刊的外在表現形式,而這種形式上的“同”對學術期刊國際化能夠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社科學術期刊應在這些方面幫助作者盡可能地與國際接軌,減少被國際學術舞臺認可的難度。
1.幫助作者以國際主流語言寫作
語言是學術期刊國際化首先遇到的問題,這方面的分歧不大,很多人認為國際化期刊必須以國際主流的語言即英語出版,這更便于國際范圍內讀者的理解、接受、爭鳴和認可,我國在統計國際化學術期刊時也以是否有英文版為一個重要條件。這里只補充三點。其一,國際化學術期刊發表文章的全文應以國際主流語言完成。在承認中文還不是國際主流語言的前提下,我們必須正視語言在學術期刊國際化中的作用。如果只是將論文的標題、摘要、關鍵詞、作者簡介等以英文的形式表達,讀者只能對論文的基本觀點有所了解,肯定不如以英文寫成全文對讀者的影響大,也會增加學術交流的難度,有違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初衷。其二,這里的國際主流語言不一定只是英語。一般情況下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應該以英文出版發行,但是,更應選擇學術期刊所在領域的學術水平領先國所用語言。其三,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過程中必須配備精通相應語言的編輯。以減少因語言文字而造成的學術交流障礙,使國際讀者更準確、恰當地理解論文的學術思想。從這個角度看,編輯國際化是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必然要求。
2.幫助作者以國際認可的方法規范論文的寫作
論文的寫作有一定的規律,在一個時期內存在著國際學者普遍接受和認可的寫作方法。當學術期刊國際化時,這方面的影響將顯現出來,在編排體例和規范方面,應遵從國際通行慣例,采用通行的摘要、引用注釋格式等。雖然以國際認可的方法寫作不意味著必然的高學術水平,但因寫作方法方面存在問題而被拒絕刊用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在國內作者不熟悉國際認可的寫作方法時,學術期刊有義務幫助作者在這方面進行規范。
方面要注意尊重知識產權和參考文獻的相關性、權威性。文章中出現的他人觀點必須按照參考文獻的規范進行標注,且盡量避免二次引用,在不得已二次引用時必須以“轉引自”的形式標注,不得為了標榜讀過原著而不以“轉引自”的形式標注。如果在應該標注的地方沒有按照規范進行標注,就構成了某種程度的剽竊,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對知識產權的尊重是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基本要求,從宏觀上說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學術形象,從微觀上說則反映作者的學術素質。另外,由于掌握參考文獻的程度反映作者對相關領域學術動態的了解狀況,可在一定程度說明論文是在什么基礎上完成的,能夠間接反映論文的學術水平,有些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存在著單純為參考文獻而羅列參考文獻的傾向,造成論文中許多參考文獻與論文主題的相關性不明顯,表面上看似作者對相關領域的學術動態掌握得比較詳細,實際上雜亂無章,毫無系統可言。參考文獻的相關性要求論文中出現的參考文獻必須與論文主題密切相關,而且要考慮參考文獻的權威性和代表性,以達到所引用參考文獻能反映相關領域真實的、前沿的學術動態之作用。
觀點要做到言之有據,建議要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如經管類的學術論文經常會對現實經濟形勢、經濟狀態、未來經濟的發展、政策效果等闡述作者的觀點,這時必須做到言之有據,將每一個觀點建立在可靠數據基礎之上,最好能以一定的實證方法證實或證偽相應的觀點,不能單憑作者的推理和想象。如判斷某經濟體是否通貨膨脹,需要掌握貨幣發行量、貨幣流動性、貨幣政策變化趨勢、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國際重要商品價格動態等方面豐富的最新資料,這種建立在真實數據基礎上的觀點說服力會更強。在所提建議方面,應堅決避免國內許多作者存在的“應該”式陷阱,這種“應該”式的思維頗有領導風范,似乎是在為下級單位做指示、下命令,往往是作者的一廂情愿,建議的很多內容脫離現實,不具備可操作性,實際上是空談。
慎對意識形態問題。許多社會科學涉及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背后也會有不同主體的利益問題,這決定了在社會科學中存在著意識形態問題,而且在有些領域意識形態的傾向非常強,只不過目前對意識形態的強調大部分是以非常隱晦的形式存在。在涉及意識形態問題,尤其是所持觀點與國際主流意識形態不同時,盡量將相應的觀點以委婉、間接的方式表達,避免文字上的偏激,防止有些人以意識形態問題為理由而對相關方造成的麻煩。
學術期刊國際化根本目的是表達學術觀點,反映我國在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水平,為了達到這種目的的所有形式,都可以向國際主流靠攏。
中國經濟實力的壯大、中國外交政策被其他國家的認可、中國文化影響力的增強等眾多因素,為學術期刊國際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環境,沒有這些因素,就不可能產生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問題。相對于自然科學而言,社會科學的國際化要難一些。對同一問題的研究,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會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的目的是擴大我國學者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提高我國學者的國際學術話語權,為提高我國文化的軟實力做貢獻,而這一切必須立足于我國的國情,這是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不可更改之目的。“顯異”的內容就是中國學者在有其獨特優勢領域所發出的學術聲音,在這個環節,社科學術期刊在挑選稿件時應該服務于這種目的,具體而言可以側重于以下類型的稿件。
1.側重刊發以獨特視角、方法對各學科普遍存在問題發表獨特觀點的文章
即使在世界范圍內,每一門學科都存在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是該學科學者們持續性關注的問題,也是所謂的學科熱點問題,如歷史學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人物、事件、情節、影響等,經濟學中的經濟形勢的分析和判斷、各種政策的實施及效果、各國的合作與競爭、貿易保護與開放、就業、通貨膨脹、財富分配、壟斷與競爭、經濟危機之后的經濟恢復與發展、風險的管理與控制等,哲學中的人的存在與發展、矛盾的分析與化解等,但也正是因為這些問題是普遍性的問題和學者們持續性關注問題,產生獨創性的方法、觀點和思想的難度就更大,而一旦在某一方面產生了突破,其影響則是非常顯著的。雖然這些問題是各學科的普遍性的問題,但中國學者以中國文化和中國實踐為基礎,發揮中國式思維的優勢,是完全有可能以獨特的視角和方法在該領域進行創新研究的。作為反映學科學術動態的學術期刊,在國際化過程中應始終將此類稿件作為重點,鼓勵和密切關注中國學者在相關問題上的研究進展,及時將中國學者的獨特聲音推向世界學術平臺,這是學術期刊國際化過程中提高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側重刊發對中國特有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并能上升到理論高度的稿件
國際化與民族化是孿生兄弟,所謂的國際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眾多民族化組成的。中國作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在各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是世界性實踐、文化、思想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許多領域形成了所謂的中國模式,需要進行系統的總結和分析。對中國模式的研究不僅是中國學者的問題,也是世界學者關注的重要問題。中國學者在這方面具有身臨其境、親身經歷、資料權威、信息全面等優勢,對中國模式的產生、發展、變化及未來都有充分、透徹的掌握和理解,對中國模式發揮作用的條件和可能的弊端也能有較全面的認識。我國的學術期刊在國際化過程中應發揮期刊對中國學者熟悉和了解的優勢,發揮期刊在語言、文化、思維方式與作者相同或相近的優勢,充分挖掘相關領域最新研究成果,關注有潛力學者的研究動態,并在必要時可以提供語言翻譯、文獻提供等方面的服務,幫助中國學者規范其寫作方式,助推中國學者學術國際化進程。此類學術觀點因為增加了中國元素而最有可能對各學科的總體發展產生影響,也有可能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社科學術期刊應持續性地將此類稿件作為關注重點,并盡可能地鼓勵和幫助作者將觀點系統化和理論化。
(作者單位:北京物資學院)
參考文獻:
[1]計永超.論中文學術期刊國際化中的“六個不等于”[J].江淮論壇,2013(06)
[2]王紅孝,楊琦.英語霸權與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載體語言的選擇[J].科技與出版,2013(12)
[3]許志敏,陳小彪.學術期刊國際化研究局限、操作誤區及其困境擺脫——基于國際傳播學視野的分析框架[J].編輯之友,2014(01)
[4]韋光化.淺議學術期刊國際化組稿策略[J].出版廣角,2009(06)
[5]萬玉立,張林東,尹廉等.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道路初探[J].中國科技信息,2010(24)
[6]王豐年.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與出版,2012(05)
[7]韓璞庚.中國學術理論期刊的國際化問題:理念與路徑[EB/OL]. [2014-5-27].http://www.csstoday.net/Item/37244.aspx.
編者按 6月5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關于貫徹落實〈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的實施方案》,宣布正在抓緊制定修改完善廣播電視臺、發射臺、監測臺和農村電影流動放映等設施設備的工程建設標準或技術標準,并在國家指導標準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細化了讀書看報、收聽廣播、觀看電視、觀賞電影4個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暫行指導標準。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對于體現基本權益、政府職責、地方特色以及未來方向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刊特刊發學界對于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研究的相關成果,以期對政策制定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