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合作指導部副部長 劉崇高
如何把基層社辦成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
□文/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合作指導部副部長 劉崇高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對基層社建設作出了重要的制度設計,就是把基層社逐步辦成規范的、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落實好這一制度設計,是基層建設的重要任務。這一制度設計的落實,對基層社的建設來說又是一個新的契機,基層社可借機全面布局,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對基層社建設作出了重要的制度設計,就是把基層社逐步辦成規范的、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落實好這一制度設計,是基層建設的重要任務。
將基層社辦成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于密切同農民的利益聯結。供銷合作社近幾年雖然體制機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但同農民的關系總體仍然松散,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供銷合作社作為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對此必須切實加以扭轉,其重要突破口就是縣以下直接面向農民開展綜合服務的基層社。
二是能更好地爭取政策資金支持。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文件多次強調要將財政資金更多地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將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移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供銷合作社應順應這一政策變化,將基層社辦成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從而更好地爭取財政資金支持。
2.5萬個
截至2014年底,全系統發展基層社2.5萬個;其中一直沒有改制、集體所有制企業形態的基層社18500個,改制后以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公司等公司形態存在的基層社4000個;以合作社性質存在的基層社1320個,其余為其他類型。
將基層社辦成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也面臨一些現實困難:
一是現有基層社多種形態帶來的影響。截至2014年底,全系統發展基層社2.5萬個;其中一直沒有改制、集體所有制企業形態的基層社18500個,改制后以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公司等公司形態存在的基層社4000個;以合作社性質存在的基層社1320個,其余為其他類型。合作社形態的基層社性質上符合《決定》中制度設計的要求,今后重點是進一步做大做強。而如何將集體企業和公司形態的基層社改造為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就面臨難題,尤其是內蒙、重慶、安徽、浙江、河北五省(區、市),近幾年經爭取工商部門同意,明確以有限責任公司形式恢復重建基層社,現在又要將其由公司變為合作社,如何變更就是一個新課題。
二是工商登記方面的制約?!稕Q定》明確將有條件的基層社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工商登記。問題在于,要求辦成的目標是合作社,而按目前工商登記辦法,只能登記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形”和“實”的不一致。原因在于,盡管近幾年中央文件多次強調積極發展農民合作社,但到目前為止,《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沒有對此進行及時調整。要解決前述“形”與“實”不一致問題,有待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修訂和《供銷合作社條例》的出臺。也就是說,目前將有條件的基層社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只是一個過渡性制度安排。
將基層社辦成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其實現形式除了單一的合作社,更多將采取合作社聯合社形式。
一方面,從系統恢復重建基層社的實踐看,在基層社空白地區,如果農村經濟不太發達,基層社振興工作處于起步階段,更多的采取在鄉鎮興辦一個合作社,開展經營服務,恢復供銷合作社陣地,并將其作為新建的基層社。反之,一個地方如果農村經濟較為發達,供銷合作社總體實力較強,工作推進力度大,往往采取在村級組建合作社基礎上,在鄉鎮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以此構建新型基層社。近年來,河北、山東供銷合作社在重建基層社的過程中,主要采用此種模式。
另一方面,《決定》要求,要構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將實力較強的基層社改造為綜合性合作社,而單一的合作社難以承擔綜合性服務職責,而要做好綜合性服務,就需要將基層社辦成合作社聯合社,辦成經營服務綜合體。
將基層社辦成以農民社員為主體合作社的路徑,需要從實際出發,因社制宜。
首先,從基層社形態看。現有合作社形態的基層社,重點是壯大規模、拓展服務、規范運行。集體企業或公司形態的基層社,有兩條不同道路。一是按《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將現有集體企業或公司作為一個成員,和4個以上其他成員共同組建合作社。二是現有集體企業或公司牽頭領辦合作社或合作社聯合社,實現融合、協調發展。不管采取哪種方式,都必須保持企業、公司的獨立性,確保社有資產保值增值,發揮企業、公司和合作社的各自優勢,分別爭取不同渠道的政策、資金、項目支持。從各地發展基層社的實踐看,目前采取第二種方式的居多,因為這能更好地保持現有企業、公司組織和資產的獨立性和完整性。而第一種方式,現有企業、公司成為了合作社的一個成員,如果合作社管理不規范,企業、公司的產權代表人不到位,就容易造成社有資產流失,形成新的風險。
其次,從基層社經營情況看。實力較強的,要強化服務功能,由單一合作社發展為合作社聯合社、由單一服務平臺拓展為綜合服務平臺,成為經營服務綜合體。實力較弱甚至承包、租賃的,要加強扶持,實行龍頭帶動、強社帶動,逐步恢復服務功能。起碼要通過加強商品配送、統一管理,把承包店、租賃店改造成和縣聯社、基層社有商品紐帶的連鎖加盟店。對基層社空白地區,要加大開放辦社力度,通過興辦合作社、龍頭企業延伸網點等辦法,逐步恢復重建。
基層社成為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將給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轉型帶來新契機。
一是推動供銷合作社從流通服務向產業鏈服務拓展,更好適應“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形勢。圍繞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以合作社為載體,推動農民承包地流轉,或在不改變承包權前提下開展托管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依托供銷合作社經營網絡和龍頭企業帶動,在合作社內突破性開展以技物結合為重點的生產服務,促進產加銷環節緊密銜接,形成以產業鏈為支撐的服務體系。
二是推動供銷合作社從商品經營向生產要素經營延伸。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鼓勵以農民土地承包權、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入股發展合作社,賦予土地承包權抵押、擔保權能,鼓勵有條件的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使合作社發展由過去單純生產合作向生產合作、要素合作互動演進。在此基礎上,以合作社為載體的經營必然呈現商品經營與要素經營、甚至與資本經營相結合的特征。成為合作社的基層社,要順應和把握這一趨勢,積極介入,有所作為。
基層社辦成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要處理好成員主體和控股主體的關系。按現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規定,專業合作社應有不低于80%的農民社員。既然《決定》明確有條件的基層社作為專業合作社登記,就應按此要求廣泛吸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入基層社,吸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入聯合社形態的基層社,體現以農民為主體的要求。但合作社成員主體和控股主體是兩個不同概念,合作社的控股又不同于公司控股。在實際運作中,既要調動大股東成員的積極性,發揮帶動作用,又要防止大股東成員對合作社的控制,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為此,一是在分配上實行按股分配和按交易量(額)返利相結合的辦法,且返利總額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二是大股東最多只能有基本表決權總票數20%的附加表決權。供銷合作社在推進基層社向合作社轉型過程中,應在合作社成員主體和控股主體中找準平衡位置。
將基層社辦成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能不能反過來說,合作社就是供銷社的基層社呢?如果能,現有供銷合作社系統興辦的11.4萬家合作社,全社會發展的130萬家合作社,就都是供銷合作社的基層社。這顯然不能。那兩者的區別在哪里,將基層社辦成的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有什么特征?至少有3個主要方面:一是作為基層社的合作社,是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的基層組織,是縣級聯合社的成員社,二者之間具有上下組織關系。二是兩者中相當一部分存在著產權、產業鏈聯結,其他至少存在信息、技術、培訓等服務聯系。三是作為基層社的合作社或聯合社應努力發展成為綜合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生產生活多樣化服務。
將基層社辦成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必須堅持規范運行,強化合作經濟組織屬性,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社員代表大會制度,落實成員賬戶,嚴格財務審計制度,建立按股分紅和按交易量(額)返利相結合的分配制度,提高供銷合作社自營比例,強化同供銷合作社經濟聯接,制定并實施基層社建設標準,不能隨便辦一個合作社、建一個經營網點就叫基層社;必須按《決定》要求循序漸進、“逐步”辦成,不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
將基層社辦成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根本目的是提高為農服務水平。要順應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生活需求的深刻變化,拓展服務新領域,發展服務新業態,探索服務新方式。要加強聯合,市場運作,整合涉農服務資源,搭建綜合服務平臺。承接涉農資金和公益性服務項目,在落實惠農政策上發揮更大作用,釋放規模服務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