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梁永波
優勢互補 聯合推進基層發展
□ 文/梁永波
廣東臺山市供銷合作社實施“社社聯合、服務于農”顯成效“社社聯合”整合優化利用基層供銷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現有資源,將精力集中在優勢資源上面,使基層供銷合作社在農村流通領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和互補,在產前、產中和產后三個環節中最大限度地強化了為農服務功能。
廣東省臺山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業人口多,農業資源非常豐富,當地政府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和支持農業生產。近年來,臺山市供銷合作社系統積極加強自身建設,勇于開拓,通過深入開展系列化為農服務,有效地助農增產增收,從服務“三農”的邊緣部門轉化為當地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得力助手,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先進集體、文明服務示范單位,廣東省委創先爭優“南粵先鋒”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服務“三農”的新生力量,在臺山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扶持下得到了迅猛發展,現在已達到351家,成為了當地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然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背景下,農業發展仍然存在三方面突出問題:一是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不夠規范,制度和機構不夠完善,加上對社員缺乏正確的引導,造成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名無實,業務開展相對滯后;二是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較低,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社員與社員之間合作的意識還不夠強,未能有效形成合力;三是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人才、技術和資金方面較缺乏,較大程度影響了農民社員的增收。為解決以上問題,2014年臺山市供銷合作社在廣東省內率先實施“社社聯合,服務于農”新模式,在全市范圍內選擇47家發展基礎較好、種植特色農產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17個基層供銷合作社,在為農服務上進行聯合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提升為農服務水平,切實做到為農、務農、興農。2014年初,臺山市社結合當地農業發展情況,制定了《臺山市供銷合作社“社社聯合,服務于農”工作方案》,確立了為農服務的方向和主線,明確了基層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開展服務工作的分工和定位服務。
基層供銷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新時期為農服務的主要平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服務“三農”的實踐過程中,基層供銷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著職能重疊的情況,兩者都將精力分散到農業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開展“撒網式”的服務,未能很好地發揮兩者服務的優勢和亮點,從而制約了農村生產力運行的速度、范圍和效益。為了進一步厘清基層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職能,提升為農服務的效率和質量,2014年初,臺山市供銷合作社結合當地農業發展情況,制定了《臺山市供銷合作社“社社聯合,服務于農”工作方案》,確立了為農服務的方向和主線,明確了基層供銷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開展服務工作的分工和定位,開展“定點式”的為農服務。基層供銷合作社是臺山市委、市政府密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為長期扎根在農村第一線的服務“三農”主體,長期肩負著為農服務的任務,一頭連接生產環節,一頭連接流通市場,市場信息靈通,渠道網絡健全,有品種引進經驗、有農業生產技術知識和農產品流通平臺等系統優勢,主要負責品種引進、技術指導、農產品推銷等;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有土地資源和社員勞動力等原始優勢,主要負責品種推廣、引導社員種植、農產品分類包裝等。“社社聯合”打破了基層供銷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往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的局面,整合優化利用了兩者現有資源,將精力集中在優勢資源上面,使基層供銷合作社在農村流通領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和互補,在產前、產中和產后三個環節中最大限度地強化了為農服務功能,達到了“1+1>2”的效果,對實現富民強社乃至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圖為臺山市社到白沙鎮福農蔬菜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調研。
農民種植農產品最希望的就是能夠增產增收,最缺乏的就是技術和服務,最擔心的就是農產品的銷路。臺山市供銷合作社堅持把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2014年通過深入挖掘拓展市供銷合作社系統資源,聯合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了“社社聯合”,構建了一站式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有效提升為農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在產前服務上,基層供銷合作社牽頭做好產前調研,負責從國家和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引進適合市場需求和當地種植的優新品種,提前做好專用肥、地膜等農資供應和抓好農業科技培訓等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負責做好宣傳發動推廣、帶動規模種植和建立示范基地等工作。比如,2014年都斛鎮供銷合作社與該鎮海協蔬菜專業合作社聯合,供銷合作社結合當地氣候土壤特點,幫助海協蔬菜專業合作社引進新品種玉豆,免費給社員派發200包玉豆種子和3噸化肥,舉辦專門的玉豆高產技術培訓班為社員傳授種植技術,全方位做好產前服務;海協蔬菜專業合作社通過種植示范基地的產出效果,帶動了周邊農民發展種植玉豆150畝,初步形成規模框架。2014年,通過“社社聯合”共建立種植示范基地2000畝,帶動農民社員發展規模種植7000多畝。

圖為臺山市社在沖蔞鎮收購社員種植的黑皮冬瓜。

圖為臺山市社在都斛鎮舉辦超長玉豆高產種植培訓班。
在產中服務上,基層供銷合作社側重負責做好測土配方施肥,農資配送到村、到戶、到田間地頭活動,以及派農技人員舉辦培訓班和到田間地頭指導生產等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側重負責做好生產試驗、日常統籌管理、協助開展相關技能培訓和對各項技術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跟蹤檢查指導等。2014年基層供銷合作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舉辦黑皮冬瓜、水稻、馬鈴薯等專題種植技術培訓和種植技術現場會38期;臺山市供銷合作社組織基層供銷合作社開展了“放心農資·科技信息進萬家”活動17場次,現場免費派發復合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優質農資產品達40多噸和種植技術資料3000多份;邀請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指導科學種植達500多次,在農事季節為農民提供“貼身”服務,得到了農民社員的好評。
在產后服務上,基層供銷合作社主要負責搞活農產品流通,包括市場信息收集發布、分析判斷和預測預警,完善農產品購銷網絡和流通渠道,組織參與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等;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負責組織農產品的采收、分類和包裝。截至目前,臺山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建立了供銷合作社天潤農產品批發市場1個,內設免費交易區、冷庫、農藥殘留檢測室、省內外收購點等配套,農產品日均交易量100多噸;建立了新供銷平價商店11家,農產品直接配送對象152個,廣泛開展“農超對接”;建立了86個農產品大客戶信息庫,并在湖南、浙江、山東等省設立了農產品銷售點。通過以上渠道大大拓寬農產品銷路,有效解決了農民社員種植的后顧之憂。同時,基層供銷合作社積極走出去。2014年廣海、沖蔞和白沙等鎮的基層供銷合作社組織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到廣州、江門參加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推介當地特色農產品,獲得很好的回響。另外,基層供銷合作社還著力打造農產品加工產業,最為成功的案例就是沖蔞供銷合作社打造的“農家康”品牌,深加工農產品數量已達到7種,農產品附加值大大提高。
實施“社社聯合”以來,基層供銷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合合作更加緊密,彼此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通過發揮基層供銷合作社在服務“三農”方面的主體優勢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層實踐經驗優勢,強化兩者在為農服務中的作用,取得了較好成效。
推動了農業發展。“社社聯合”是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服務模式的具體實踐,有效促進了小規模農業生產與現代大市場經濟的對接,在指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推動黑皮冬瓜、辣椒等特色農作物規模化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辣椒種植為例,“社社聯合”實行前后,農民從以前的“小打小鬧”到現在的適度規模經營,種植面積由0.5萬畝增加到1.6萬畝,總產量由1.1萬噸增加到3.6萬噸,銷售額由1700萬元增加到6000萬元,實現了規模、產量和效益同步增長。
活躍了農村市場。“社社聯合”是根據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主動調整創新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的有效嘗試,通過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綜合利用各類社會資源,積極拓展農產品市場流通渠道,從而為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繁榮農村經濟和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活力。2014年通過“社社聯合”活躍了當地農產品交易市場,在滿足本地消化的基礎上,還將農產品銷售拓寬至珠三角,乃至湖南、浙江、山東等地,全年助農推銷各類農產品累計達11.2萬噸,銷售總額約2.5億元。

促進了農民增收。“社社聯合”發揮了植根農村、貼近農民的優勢,通過為農服務密切了與農民社員的經濟聯系,與農民結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有效地降低了市場風險和實現了農民增收。比如,2014年幫助北陡鎮平山蓢村潤豐花生專業合作社從省農科院引進粵油7號花生,并組織21名農民社員到省農科院的花生種植示范基地參觀學習,在北陡共推廣花生種植330畝,平均畝產濕重近1000斤,比以往每畝增產近1倍,每畝增收近1000元,以該社社員何年富為例,在2014年種植花生30畝,收入同比增收達3萬多元。
“社社聯合”實施以來,得到了上級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評。“社社聯合,服務于農”項目被評為2014年臺山市直機關“管理創新獎”一等獎;臺山市委、市政府在《臺山調研》中以“社社聯合”的經驗撰寫專題調研報告。實踐證明,“社社聯合”適應了新時期農業發展的方向,是踐行供銷合作社辦社宗旨的具體體現,也是服務好廣袤的農村大地,服務好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舉措。臺山市供銷合作社將繼續加強“社社聯合”力度,拓展聯合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實現供銷事業和農村經濟“雙促進、共發展”。
(作者系廣東省臺山市供銷合作社黨委書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