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會云 張玉祥
對精確化保障下的后方倉庫信息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文/王會云 張玉祥
精確化保障是充分運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手段,通過準確掌握保障信息,精細籌劃與運用保障力量,在準確的時間,準確的地點提供高質量的物質與技術保障,取得最佳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保障方式。其實質是對保障全系統、全要素、全過程地精細謀劃、建設和運用,追求用最小的保障資源消耗,最大程度地滿足保障需求,獲取最大的保障效益,達到最佳的效費比。
精確保障;后方倉庫;信息化;建設
(一)以保障效益觀念來體現精確化保障
從美軍兩次對伊拉克作戰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其保障觀念的轉變。從兵力集結看,海灣戰爭期間,美軍派出兵力55萬人,而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出動兵力大為減少,實際作戰兵力僅投入12萬人;從作戰消耗上看,海灣戰爭美軍消耗為600多億美元,而伊拉克戰爭美軍的消耗僅200多億美元,只相當前者消耗的1/3,后勤保障效益得到了充分體現。
(二)先進的后勤裝備支持精確化保障
先進的后勤裝備是實現精確化保障重要前提。伊拉克戰爭與海灣戰爭相比,美軍后勤裝備科技含量顯著提高,“全球作戰保障系統”的應用,實現了后勤保障的“精確化”、“可視化”;智能“工具箱”、“檢測儀”等設備的應用,實現了裝備快速檢測、修理;海運、陸運、空運等三維一體的兵力、物資投送能力,為實施后勤保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三)信息技術輔助精確化保障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改革后勤工序、加快前送速度以及實行直達運輸,是實施精確化保障的有效措施。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把信息保障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準確率高達80%。可視化后勤系統,使士兵能夠運用電子裝備控制后勤補給,自動監視物資該在什么時候保障、在什么地點保障、保障什么品種。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戰場需求變得十分精確透明。
(四)力量精干適應精確化保障
美軍提出要將傳統的數量型后勤轉變為速度型后勤,既依靠后勤“管道”補給品的快速流動,減少庫存量,使整個后勤系統在精簡的同時提高保障效率。為此,美軍后勤緊跟作戰部隊的發展,著力向輕型化、野戰化、高效化發展,以適應精確化保障的要求。
目前,我軍后方倉庫總體上仍處在機械化、半機械化發展階段,部分后方倉庫雖已建成了局域網,但仍屬初級階段,嚴重制約著精確化保障的實施。
(一)信息基礎設施落后。全軍大部分后方倉庫尚未建立起信息網絡,少數已建成局域網的倉庫僅僅停留在各個倉庫物資的靜態可視上,距離全程動態可視化還有很大差距。
(二)信息處理水平低。大部分倉庫仍把計算機當成打字機,已開發的一些軟件,由于開發語言不同、標準不同、接口不同,所涉及的管理范圍、內容、功能、要求也不盡相同,造成不同軍種、不同地區、不同單位的軟件不能相互兼容。因此,開發的軟件僅能在本系統本單位運行,信息處理始終局限在單一的閉環系統,信息的利用率很低。
(三)物資識別、儲運自動化程度低,物資儲存方式與快速保障不適應。一些后方倉庫在物資收發作業的某些環節上,仍處在手搬肩扛或半機械化作業狀態。物資包裝尺寸不規范,難以實現快速大規模托盤化保障供應。物資識別清點靠人工,集裝箱、托盤等未廣泛推廣使用,少數建成的立體化庫房的自動化程度還不高。
(四)編制不盡合理。目前倉庫編制從事業務工作的干部、士官、士兵員額過少,專業技術人員缺編,專業對口率低,不能適應快速保障的要求,從而制約著精確化保障建設。
(一)在理論研究上求突破
一要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以軍委新時期建設思想和總部有關指示為指導,研究把握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后方倉庫信息化建設的特點、規律、原則和方式方法,以信息化戰爭“大范圍、快節奏、高技術”的整體需求為牽引,科學構建后方倉庫信息化保障體系,統一保障數據管理基礎,開發、集成保障信息系統,配套后勤裝備保障設施設備與網絡,實現保障力的系統集成。二要確立科學的建設思路。按照建設原則,圍繞提高信息化作戰和綜合信息保障能力這一中心環節,突出綜合指揮管理軟件、主題數據庫和信息網絡建設,強化保障人才、技術、標準三個基礎,實現保障信息傳輸、信息服務、智能決策、指揮控制、系統互通和安全保密六項基本功能,從根本上提高保障效益。三要引進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研究界定精確化保障所需的技術、資源、網絡、人才、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等要素,確立精確化保障的要求,牢固樹立精確意識和效率意識,提高保障的精度和效率。
(二)在規范信息標準上求突破
為防止出現相互不兼容、信息不能共享等問題,必須按照總部的相關規定為依據,將保障信息進行科學分類、排序與編碼,統一精確化保障所需要的保障信息結構。要按照全軍裝備綜合工作業務和裝備信息的本質屬性,分清后方倉庫的基本信息、業務管理信息、保障指揮信息。對保障體系內所有信息系統或子系統的功能、信息流程進行全面規劃,抓好保障指揮、裝備管理、技術管理、維修管理、人員管理、設施管理等主題數據的分析,建立裝備信息技術應用體系。
(三)在硬件設施配套上求突破
在各后方倉庫局域網絡建設初具規模、指揮自動化系統逐步推廣、辦公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應主要在配套信息化維修管理和信息采集手段上下功夫。在保障指揮上,依托指揮網,綜合運用微波接力、衛星和短波通信設備,建立多種通信手段并用、多種通信設備互聯互通的保障通信和傳輸網絡,形成網絡化保障指揮體系,實現裝備指揮員與倉庫管理員、倉庫分隊與被保障部隊交流的無縫鏈接。
(四)在軟件開發集成上求突破
要為機關和后方倉庫完善物資管理系統,利用條形碼技術和射頻技術開發集物資調撥、出入庫、器材主賬查詢等功能為一體的“后方倉庫系統”,對每一類、每一種、每一件物資器材的使用和消耗實施全程監控與分析統計,實現網上采購、調配、分發和量化管理,達到裝備保障資源的網絡共享。
(五)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求突破
高素質的信息化人才是實現精確化保障的第一要素,當務之急是要培養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的后方倉庫信息化管理和使用人才。要采取有效措施,培養一批掌握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等各項技術,能夠組織和參與系統分析設計、編程和系統維護的骨干人才。要充分考慮后勤裝備信息化建設的要求,調整專業院校學科專業和教學內容,加強后勤干部信息化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培養,使他們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發展潛力,成為適用性較強的復合型人才。要拓寬信息化建設人才培養渠道,廣開門路,引進政治合格、專業對口、樂于獻身國防的碩士、博士到軍隊任職,并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讓他們在軍隊裝備信息化建設的前沿建功立業。
(作者單位: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駐烏魯木齊鐵路局軍事代表辦事處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