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
培育特色小鎮需把握關鍵點
唐勇
培育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制定保障措施等政府主導因素很重要,而針對加快新興產業小鎮要素集聚和經典產業小鎮產品、服務推廣的舉措是其中最迫切的任務
2014年10月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以來,李強省長多次提及浙江特色小鎮,最近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全省建設一批聚焦七大產業、兼顧絲綢黃酒等歷史經典產業、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鎮,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浙江省特色小鎮培育工程于2015年全面啟動,第一批啟動26個小鎮的培育。就浙江而言,在全省層面培育什么樣的特色小鎮,在何處以及如何規劃、建設、培育特色小鎮,應把握哪些關鍵點等值得深入探討。
培育特色小鎮首先要把握特色小鎮的特征,即定義符合《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的浙江特色小鎮究竟是什么特色、這批特色小鎮應賦予怎樣的目標和使命、特色小鎮具有哪些基本功能、其發展路徑的規律是什么。筆者歸納為:
特色:特定地域、特定產業、特定措施的經濟區劃。浙江特色小鎮不是原行政區劃的概念,即打破縣市區、鄉鎮(街道)管轄的限制,根據產業要素相互銜接、互補、替代等集聚關系劃定的特定地域。一般而言,最初劃定的地域應是特定產業要素高度集聚的原生地域,地域范圍不應很大。
特色小鎮的特定產業包括哪些類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為: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以及高端裝備制造,兼顧絲綢黃酒等歷史經典產業。這些產業中某一產業也可能重點發展而又相互發酵、融合,呈現一主多元的態勢,比如信息與金融(云棲小鎮等)、歷史經典產業與旅游(黃酒特色小鎮)、健康與旅游(健康小鎮)等。概括之,特色產業一類是基于高端產業要素的先進服務業、裝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小鎮,一類是基于傳統產業要素的歷史經典產業小鎮。
加快建設、培育特色小鎮應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和手段?一是把握遴選、建設原則,因地制宜、分類建設、重點扶持、分批推進;二是強調政府的引導和服務作用,調動企業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三是加快特色小鎮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四是針對性措施和工作重心放在集聚產業要素上。
目標:培育經濟新常態的增長新動力。浙江特色小鎮應肩負怎樣的目標和使命?經濟學家吳敬璉近期指出,在增長減速的同時提高增長的質量在中速增長的條件下使人民得到實惠,才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新常態;實現這一愿望的出路是提高“索洛余量”,即“技術進步、效率提高”,要點是發展服務業。浙江兩類特色小鎮,將制造業的服務化、生產性服務業、高消費和帶動性消費的服務業集于一端,根本目標和使命在于培育經濟新的驅動力,以化解當前傳統三架馬車驅動的增長減速風險。
功能:集聚創新創業高端要素,改造提升歷史經典產業。
一是集聚創新創業高端要素,培育促進創新創業生態完善的職業組織,搭建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平臺、尤其是促進人才互動的開放性平臺。二是改造提升歷史經典產業,一方面用信息、智慧技術手段包裝、推廣蘊含經典產業的歷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鎮,一方面培育擅長策劃、包裝、推廣特色小鎮的企業和專業人才。
路徑: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社會參與。按照企業主體、資源整合、項目組合、產業融合原則,既強化政府在特色小鎮建設中的職能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又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調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特色小鎮建設。
分布——空間布局上對小鎮遴選、規劃由點及線及面。浙江90個縣市區、1100多個鄉鎮的地域范圍內選擇若干特色小鎮重點建設、培育,未來有望呈現從“天上多飄幾朵創新彩云”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勢。
類別——包括新興產業創新創業小鎮和經典產業歷史文化旅游小鎮。在兩類基本特色
小鎮基礎上,逐步衍生、發展出各有側重的“宜創宜游宜玩宜居宜學”的多類型小鎮。
層次——集聚和輻射的能級、影響力有層次。只有縣域能級的特色小鎮不能入選為培育的行列,應研究相關指標、設定最低入選門檻,選擇上從影響世界范圍的高能級小鎮到影響省域范圍的低能級小鎮擇優試點、推進。
興衰——發展趨勢有上升,有下降。經濟區的興旺與衰落由多種因素決定,必須尊重自然和經濟規律,人為造城、造鎮只會帶來表面、暫時的繁榮。應該依據特色小鎮難以復制的獨特性順勢推進,加快培育只在揚長避免、助力其發展而不是改變其發展趨勢。
發展——發展軌跡各有千秋,發展因素、舉措各有差異。發達國家特色小鎮最值得借鑒的并非其發展水平和發展模式,即避免走入發展水平向國外看齊發展模式照抄照搬的誤區,而是要研究、借鑒它們從低影響能級到高影響能級的發展軌跡:原始稟賦和特色資源、發展規劃、重要節點、能級躍升的關鍵因素等。
培育浙江特色小鎮,必須克服當前行政區劃的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同時突破建設、培育中的發展瓶頸,才能使特色小鎮走上順利發展、快速發展的道路。
體制:克服與中心鎮、小城市培育的體制重疊與協調障礙。當前浙江200個中心鎮、兩批43個小城市試點鎮的重點培育,工作成績斐然:許多已發展成深化改革的先行陣地、產業發展的集聚高地、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地標、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人居福地。新確立的兩類浙江特色小鎮是打破行政區劃的經濟區,其地域范圍可能在原中心鎮、試點鎮范圍內,也可能在行政區劃之外。因此,初始遴選、規劃上不應拘泥行政區劃,有條件就建、無條件不建,應打破區劃限制同質連片發展;在管理體制和組織建設上應盡量克服體制重疊與協調障礙。
機制:差異化評估、考核指標體系確立的困難。未來浙江特色小鎮從兩類基本小鎮,即創新創業小鎮和歷史文化旅游小鎮衍生、發展出多類型的小鎮,各類型小鎮的評估、考核指標體系在基礎指標如公用設施、公共服務之上應有差異,尤其在投資規模、經濟效益等指標設置上應針對性區分。換言之,經典產業小鎮不應與新興產業小鎮同等評估、考核,甚至經典產業小鎮也可以從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效益上分類評估、考核。事實上這是相當困難的,其中圍繞影響能級提升的指標具有導向性意義。
積極性:企業、社會參與積極性不高。培育特色小鎮很可能面臨政府投資缺乏,企業、社會參與積極性不高的瓶頸。特色小鎮前期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需要大量的投資,僅靠政府無法解決;一旦企業、社會積極性不高即使投入也可能搞成樣子、牌子工程。因此要加大激勵力度讓利于企于民,著力解決:企業投資意愿不高;企業不大有待孵化;社會關注度低,群眾參與不積極;市場需求不大,企業獲利難、群眾獲益難等系列難題。
人才:新興產業小鎮吸引、留住創新創業人才難。創新創業小鎮要吸引、留住一批在特色小鎮工作,進而居住、生活的人才。創新創業環境不佳、產業生態不完備,居住、生活保障成本高、設施不配套,都可能造成很大的困擾。著力解決這類問題才能夠吸引、留住人才。
推廣:經典產業小鎮推廣方式、手段落后。培育經典產業小鎮的重點在改造提升傳統生產技術的同時,將歷史、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運用信息、智慧技術手段重新包裝、推廣,吸引、留住高消費、帶動性消費。因此,應著力解決信息、智慧技術的使用問題,培育專業的策劃、包裝、推廣企業與隊伍。不僅僅依靠小鎮自身的力量和人員,更要考慮借助外力外腦,與知名企業、機構和智庫加強聯系。
開放平臺:發展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的專業組織。創新創業人才帶來的技術、項目、甚至一個創意都可能發展成為大的產品和企業。對這類人才的甄別、評估、吸引、集聚以及創新創業活動的激勵是專業工作,應由專業組織完成。必須搭建內、外部開放性平臺,讓相同、相關產業的人才經常交流、互動、合作,不斷壯大、完善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同時,搭建平臺的專業組織未來應有能力推進不同產業小鎮的創新創業平臺復制擴展、信息共享和人才流動,促進聯動發展。
職業包裝:培育包裝推廣特色小鎮的職業隊伍。特色小鎮發展理念、特色產品和服務包裝、推廣必須由職業隊伍實現。新興產業小鎮應推廣其發展愿景、投資環境、創業環境、優惠措施、居住生活保障設施等以期吸引創新創業人才,經典產業小鎮應推廣其傳統產品的工藝改造、歷史典故、文化意蘊、旅游特色等以期吸引體驗、消費和傳播。
關注型經濟:充分運用“微”經濟手段。消費經濟已步入關注型經濟和社交傳播時代,一部電影、一檔節目、一個網上逛小鎮的創意、新聞事件甚至一個詞,都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的迅速傳播、發酵,讓特色小鎮“走紅”。熟練運用“微”經濟手段,將新興產業小鎮集聚人才的信息,經典產業小鎮推廣產品、服務的信息傳播在針對性的創新創業群體和消費群體中,則會體現快魚吃慢魚的互聯網市場法則。
技術手段:信息、智慧技術的合理使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等技術手段的廣泛使用,已顯露全面統治商品流通、服務、消費領域的趨勢。特色小鎮如果不在網上兜售它的吸引力、產品、旅游和其它消費,將失去競爭力。而基于各種電子商務平臺的分散兜售,還是基于小鎮自身的整體打包兜售值得研究,必須理清自身電商平臺與阿里、京東、攜程等市場電商的差異性及其優勢,合理使用信息、智慧技術和選擇適當的平臺。
保障措施:留住創新創業人才和提供一流消費環境。創新創業人才最關心是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是否與自身發展相匹配;經典產業小鎮的消費者最關心的則是一流的購物、旅游、消費環境。規劃、建設開放性創新創業平臺和良好的居住生活保障設施,打造一流的消費環境是培育兩類小鎮的根本保障。
作者為浙江省委黨校經濟學部副教授;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BJY10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