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霞
特色小鎮的建構路徑
周旭霞
特色小鎮建設是浙江城鎮化道路的重要環節和突破點,是聚合資源、提升特色產業的新載體,是謀劃大項目、集聚創新要素的新平臺,也是打造品牌、展示形象的新景區
城鎮化是我國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內驅力,也是未來發展的關鍵戰略。城鎮化并不僅僅是戶籍身份的改變、城鎮人口的增長、空間面積的擴大,而是涉及經濟增長方式、社會治理方式以及人們生活生存方式、文化價值觀念等的全面變化。“千城一面”已成為當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痼疾。城鎮的發展在于發揮優勢,能否具有生命力取決于城鎮特色。城鎮特色是一種比較優勢、綜合競爭力,一個沒有特色、沒有個性的城鎮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繁榮。
城鎮是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的聚集地,城鎮化代表著社會發展的方向。城鎮化是一個復雜、系統、全面的推進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實踐、修復、提升的演進過程。
早在1995年,浙江省就開始對小城鎮進行綜合改革試點,并堅持把培育小城鎮作為加快城鎮化、加速工業化、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2007年,浙江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中心鎮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見》(浙政發〔2007〕13號)文件,提出有重點地選擇200個中心鎮,分期分批進行培育,并要求把中心鎮培育成為縣域人口集中的新主體、產業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臺、要素集約的新載體。盡管中心鎮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于中心鎮在發展規模、層次和潛力上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如何進一步明確城鎮定位,突出城鎮特色,讓城鎮的外在和內涵實現同步發展,建立與浙江社會經濟轉型相匹配的特色城鎮化模式,是新常態下的重大戰略性問題。
2014年下半年開始,浙江全面啟動了實施特色小鎮培育工程。特色小鎮是浙江省政府為了重振歷史經典產業,將浙江的文化競爭力轉化為現實的產業競爭力,使浙江經濟出現一批新興經濟增長點而謀劃實施的“十百千”工程的重要部分。浙江有許多特色鮮明的區塊,2015年浙江《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把這些區塊的特色文化、特色產業集聚起來,按照企業主體、資源整合、項目組合、產業融合原則,加快規劃建設一批產業、文化和旅游功能疊加的特色小鎮,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可以說,未來特色小鎮建設是浙江城鎮化道路的重要環節和突破點,是聚合資源、提升特色產業的新載體,是謀劃大項目、集聚創新要素的新平臺,也是打造品牌、展示形象的新景區。
一般而言,一些經濟基礎較好、產業有潛力或特色資源突出的小鎮能支撐城鎮未來發展。但小鎮不可千篇一律,只有突出特色,才有發展前景。
“環城區布點”策略。隨著城市居住功能的不斷外溢,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城市化將從過去中心大城市建設的“單核”時代向“中心城區+特色小鎮+……”的“雙核”、“多核”時代邁進。這些整合郊區資源環中心城區布點的“特色小鎮”,大多屬于城鄉結合部和新城新區,是城鎮化發展活力最強的區域。由于中心城區有完善的經濟結構,成熟的市場與雄厚的技術力量,能夠孕育新的觀念、迅速吸收和大量創造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創造新興產業,形成巨大的生產和流通能力。環繞中心城區布局特色小鎮,城郊地區本來就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依托中心城區,能夠就近獲取各種豐富資源。相對于中心城區高昂的運行成本,小鎮擁有低廉的地價、勞動力以及大容量的環境等先天優勢,更容易吸引創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集聚。這類小鎮的建設對于有效疏解大城市功能,防止城市空間無序蔓延,預防和治理“城市病”,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意義重大。城郊型小鎮的特色,“特”在產業。2014年以來,環杭州主城區迅速崛起的全國首個云計算產業生態小鎮、山南基金小鎮、夢想小鎮等,均承載著杭州的新興產業。
“功能區帶動”策略。城鎮化需要產業的集中和人口的吸納,實現產業與小鎮發展的雙輪驅動、雙向提升,這是特色小鎮的核心訴求。工業化無疑對此有著強大推動力,而雄厚的產業集群是浙江的優勢與基礎。所謂“功能區帶動”,就是發揮擁有眾多具有產業發展功能的國家、省市級園區的獨特優勢,以產業發展帶動城鎮建設的區域開發模式,體現產業和城鎮協調發展、雙向融合的理念,其形成路徑是通過產業園區化—園區城鎮化—城鎮現代化—產城一體化,實現產業與城鎮的匹配和融合發展。“功能區帶動”策略是“以產帶城,以城促產”,實現產城融合。推動經濟發展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多功能的“生產、服務、消費”等“多點支撐”城鎮經濟轉型。如桐廬的分水、富陽的大源,已基本形成產業功能區與城鎮化良性互動的發展態勢。
“資源型驅動”策略。小鎮是生態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等系統集成的載體,也是資本、土地、資源、人力、技術等經濟要素配置的空間。小鎮特有的這種系統集成、綜合載體的功能,決定了小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資源型發展模式。特色小鎮建設一定要適應“本土氣候”,充分依托與利用資源、氣候、地緣、人文等方面的優勢,打造具有濃郁特色的現代農業小鎮、商貿小鎮、生態小鎮和旅游小鎮,并以特色小城鎮為依托,發展特色文化、特色經濟,開創特色發展之路,既能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又能避免與城鎮在結構上趨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浙江《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兼顧茶葉、絲綢、黃酒等歷史經典產業,把特色小鎮建成產業小鎮、文化小鎮、旅游小鎮。
特色小鎮建設需要大量的投入,資金問題依然是制約城鎮化的一大瓶頸。過去,土地收益一直是地方政府獲得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在逐步減少政府對土地財政依賴的當下,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不現實,完全靠市場融資也不可行,探索多元化的投資建設模式極為必要。
2011年8月,北京市曾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小城鎮發展基金,投向全市42個重點小城鎮。當時,首期啟動額度50億元,北京市政府安排了5億元的引導資金,基金投資主要包括三類。第一類是特色產業培育和產業結構調整,如基金與產業園區合作開發建設廠房、倉儲,搭建招商引資平臺,推動小鎮產業向集約化、生態化轉變。第二類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如對于道路、公園、醫院、學校等非經營性項目,由基金無償實施一部分;對于供熱、供氣、供水、污水處理等準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采取與企業合作建設的方式;對于可經營性服務設施項目,則和連鎖企業合作開發建設、經營。第三類是舊鎮改造與建設,如參與舊城鎮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當地居民宜居水平等。北京市采用了基金投資方式,既充分發揮了政府投資的引導、放大作用,也為社會力量參與小城鎮建設提供了間接、集合式的良好投資渠道。
當今,特色小鎮同樣面臨著3種投資主體。社會機構投資快,但缺乏建設系統性;政府投資著眼長遠,但資金量杯水車薪;而設立小鎮發展基金可以兼具兩者特點,既可以保證資金的來源充足穩定,又改變了單一依靠政府投資建設的狀況,同時能兼顧社會效益,優質資源的整合能力也較強。另外,也可將特色小鎮的項目按非經營性和經營性分類,非經營性類的資金來源主要以財政資金或城鎮化建設債券投入為主,而經營類的投資主體可以是國有、民營、外資等,按市場規則經營和獲得收益。完善的投融資渠道、多元的投資建設局面,會增添特色小鎮的發展動力。
小鎮的價值實現需要本著“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的原則,通過產業規劃、空間規劃,科學定位特色小鎮的發展策略。
發現小鎮的價值。實現特色小鎮的價值,首先要善于發現小鎮的價值。決策者和建設者們有必要深入“閱讀”各個小鎮的歷史,了解小鎮自然與人文演進的雙重過程,把發現小鎮價值、提升小鎮內涵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擴大城鎮外延的同時,提升城鎮內涵,結合自身環境和文化特色進行城鎮建設。規劃要突出特色、品位、優勢和競爭力,通過與山水綠化等自然環境要素結合,營造具有地方特色、民俗風情和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環境空間和城鎮容貌,使每個小城鎮都能形成獨特的風景線。
創造小鎮的價值。按照“突出個性,彰顯差異”的理念,突出不同城市的差異和特色,以有力的措施盡快解決城鎮規劃中的“同質化”現象。堅持產業為魂,強化城鎮化的產業內核。依托現有特色產業,拉長產業鏈條,理性自覺地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路子,凸顯城鎮“靚點”。立足市場,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依托,實現“一鎮一特色”。利用農業和特產業等天然資源優勢,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基地。利用風景名勝及人文景觀,積極發展觀光休閑旅游業。不斷加強小鎮基礎設施以及各類配套的發展,不斷改善小鎮環境、居住條件以及生活配套,增強城鎮和人之間的相互吸引力,促進安居樂業。積極開展城鎮風貌與景觀塑造,彰顯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鎮建設品位和文化軟實力。
傳遞小鎮的價值。沿海很多小鎮是在城鄉分割的經濟結構背景下,伴隨著鄉鎮工業、農村工業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小鎮建設隨意性大、缺乏系統的科學規劃管理。可參考日本、歐美等國特色小鎮的建設經驗,以人口、土地、空間視角科學推進特色城鎮化建設的思路。明確城鎮經濟和文化主題,挖掘地域特色要素,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和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擴大開放,加快集聚外部資源和要素、引進戰略投資者。還要注重形成社會共識,凝聚各方力量,做大做強鎮域經濟實力,塑造個性化的城鎮形象和品牌。充分挖掘城鎮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民俗民風,提高小鎮的品牌塑造能力和服務能力,使城鎮有活力、有魅力,有效傳遞小鎮的區域價值。
作者單位:杭州市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