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小城鎮產業升級斷層陣痛
汪燕
浙江是較早步入經濟新常態的省份,近年來突出轉型升級主線,著力推動經濟向“增長中高速、質量中高端”邁進,主動適應新常態已經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筆者在調研時發現,作為特色產業發達、經濟活躍度高的小城鎮,可謂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方面已深深感受到新常態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在積極尋求轉型升級中普遍遭遇到產業升級“斷層”困擾,“轉型升級盲區”、“技術創新鴻溝”等問題日益顯現。
浙江的小城鎮發軔于農村工業化,發展中逐漸集聚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產業鏈齊全的塊狀經濟,如柳市鎮的電器、分水鎮的制筆,織里鎮的童裝、壺鎮的帶鋸機床、錢清鎮的紡織服裝、古山鎮的五金產業等,成就了浙江特有的產業發展模式。這些曾為經濟率先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傳統特色小鎮,傳統產業比重普遍較大,隨著成本上升、競爭加劇和環境壓力加大,發展模式和勢頭逐漸出現了疲態,層次低、規模小、組織結構散、創新能力弱等問題成為轉型的沉重負擔,小城鎮的產業升級面臨“頂天”、“落地”兩條“斷層線”。
第一條斷層線:傳統優勢產業遭遇“天花板”。大量小微企業的同質化競爭激烈,使得一些技術檔次低、花色品種陳舊、市場競爭力弱的傳統產品出現過剩,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消失。調研中企業反映,如去年新推出的電動平衡車市場反映良好,立馬出現了互相模仿、貼牌生產、低價組裝等“惡性競爭”,導致原先售價3000元左右的電動平衡車短時間迅速降價至數百元,對擁有自主品牌、自主研發的商家造成打擊。空間約束趨緊也是轉型升級的制約之一。目前浙江每萬平方公里城鎮數量約為177個,大幅高于周邊省份(江蘇約為128個、安徽約為84個),導致小城鎮土地資源短缺的“瓶頸”約束日益嚴重,加上粗放發展帶來的資源要素錯配、劣配、低配,“小池塘”已經逐漸容納不下那些不斷發展壯大的企業,為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工業企業尤其是優質企業外遷現象普遍。
第二條斷層線:新興產業難尋“落腳點”。引進新興產業、實現“彎道超車”,“看上去很美”,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小城市要實現新興產業落地還面臨幾個突出問題。一是龍頭企業少。龍頭企業相對創新能力較強,資金、技術、研發能力配備均較為完善,是新興產業發展的主力,并有能力帶動一批中小企業配套發展,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浙江小城鎮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有的小城鎮甚至只有數家規上企業,上市企業則更少,尚不足以承擔帶動當地新興產業發展的重任。二是專業人才缺乏。浙江是流動人口大省,27個試點鎮中有1/3左右出現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倒掛”現象,然而外來人口以低素質勞動力為主,高端人才缺乏。沒有了高素質人才,新興產業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跳出小城鎮,將目光放得更遠一點,就會發現產業斷層危機是一種規律性現象,即當區域處于從一個工業化階段上升到更高階段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產業替代的銜接問題。比如日本在由工業時代向信息經濟轉化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衰退,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臺灣在向發達工業化升級過程中也曾遭遇大規模產業重組的轉型震蕩。即使是在被稱為“科技創新領頭羊”的美國,產業升級也曾出現“斷層”,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
浙江小城鎮產業在面對升級“斷層”問題時,首要的仍是“穩陣”,轉型升級不能急于拋棄傳統產業搞新產業,穩步提升傳統產業價值鏈不失為一條更為現實的路徑。在與浙江小城鎮產業情況相近的“第三意大利”地區(意大利的東北部到中部一帶地區農業地區),轉型升級走的就是提升產業價值鏈的路子。上世紀70年代末期,該地區的中小企業通過高效競爭合作,建立了產品—配料—專業機械—生產性服務業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了高度靈活專業化的生產協作網絡,實現了由標準化大批量的剛性生產方式向小批量定制的柔性生產方式的轉變,在歐洲國家普遍經濟衰退的情況下獲得快速的產業增長。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需要回補現有制造環境與先進制造環境所需的環境“斷層”,特別是在軟環境方面,城鎮整體形象和創新創業氛圍尤為重要。政府應當在提升市政設施水平、公共服務水平、商貿服務配套、產業園區建設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努力化解產業升級的環境、機制障礙,緩解小城市產業升級出現的斷層陣痛。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