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燕
“專車”模式之喜與憂
葛燕
“專人專車,隨叫隨到”、“今天坐好一點”……諸如此類的廣告語吸引著消費者的眼球,2014年開始興起的“專車”模式在熱捧和爭議的交織中大紅大紫。筆者與大部分享受過“專車”的乘客一樣,不禁要對“專車”服務“點贊”。撇開各類爭議不談,“專車”服務模式至少讓我們看到了三點欣喜:
一是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創新。我國有網民6.4億,移動寬帶用戶5.3億,網絡零售交易額近2萬億元,已超過美國居全球首位,利用互聯網思維推動發展具有廣闊空間。“專車”服務是一項新的移動互聯網業務,是通過信息均衡將智能化應用的拓展。“互聯網+”的思維將部分傳統的生活方式顛覆,多層次和差異化的需求在各類APP中得到滿足。“專車”服務模式以APP平臺為中介,緊跟產業鏈端互聯網化的新趨勢,讓曾經多少次在風吹雨打中苦苦等待出租車的人們嘗到了甜頭,已成為一種“潮”的出行方式。
二是“服務經濟”意識的滲透。2014年,浙江服務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首次超過工業,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連年快于GDP增速,表明“服務經濟”時代已悄然來臨。“專車”服務模式是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典范,包含了預約、專車機場接送等服務內容,便捷高效、個性定制等服務意識貫穿其中,與“服務經濟”時代所提倡的理念不謀而合。
三是以資源整合提升效率的體現。“專車”服務模式目前主要分布在一二線城市,根據車輛來源及運營方式的不同,大致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雇傭司機利用自有車輛運營的公司化運作方式,以神州為代表;另一種是通過車輛外包、支持私人車通過接受監管的方式提供專車服務,以Uber為代表;還有兩者兼而有之的滴滴專車、一號專車等。不論這些方式的利弊,它們實則都是對資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提高市場效率。
“專車”這一新生事物的出現,無疑是來源于市場需求的驅使。然而,由于政策及環境的包容度來不及緊跟市場的瞬息萬變,加上新生事物終究需要有個摸索的過程,關于“專車”服務模式的“口水戰”不絕于耳,對“專車”模式發展的憂慮也著實不少。
——發展能否可持續?目前進入“專車”市場的幾大巨頭,基本都是在“砸錢”。由于“專車”收費基本是普通出租車的2-3倍,通過發放代金券、補貼等方式來開拓市場成為“專車”巨頭們不約而同的選擇。“砸錢期”過后,“專車”的生存之道在哪里?
——運營是否踩“紅線”?目前爭論的焦點主要在于“司機是否具有客運服務的從業資格?車輛是否取得營運服務的運輸許可?”這兩大方面。目前部分私家車參與“專車”服務、部分社會車輛掛靠到“專車”平臺參與運營,這是否觸動了法律紅線?正是基于對其是否“合法”的考慮,2014年底,各大城市因“專車”服務涉嫌非法營運,紛紛對其喊停。
——風險責任誰承擔?“專車”模式還存在著較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一旦出現風險事故,參與“專車”運營的車輛如何處理?損失由誰承擔?消費者的利益誰來保障?這都是眼下“專車”運營中難以明確的地方。
“專車”模式的積極作用不容置疑,它更是服務經濟時代、“互聯網+”時代的潮流產物。當前,放眼長遠、規范理性地推動其有序發展,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其積極作用。一方面,要推動行業標準化、規范化運作。以市場為主導,國家層面要適時對專車服務進行立法規范,行業層面要對打車類APP進行規范并制定相應標準,明確從事專車服務的汽車租賃公司、駕駛員勞務派遣公司、租賃車輛、駕駛員及網絡專車服務平臺等各方的責任。日前,合并后的滴滴、快的發布了《互聯網專車服務管理及乘客安全保障標準》,此舉填補了互聯網專車行業安全管理標準的空白,使專車服務有望實現“事前嚴格準入,事中實時監控,事后全程可追溯”。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專車”市場的監管。全國性的規范目前尚未出臺,但已有部分地方因地制宜作了探索,例如江蘇省交通運輸廳下發的《汽車租賃經營行政許可規范》,對汽車租賃市場的準入和監管進行規范,依據這一規范,包括“專車”在內的汽車租賃車輛,必須是租賃公司的自有車輛。同時,江蘇省揚州市日前對來該市開展專車業務的“滴滴打車”進行聯合行政指導,明確專車第三方運營平臺須對專車服務車輛運營資質進行審查。未經行政許可車輛通過平臺從事專車服務,有關部門有權追究專車第三方運營平臺的相關法律責任。這樣的措施從源頭上規范“專車”市場,有效保證了對專車運營的后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