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銳
基于大數據提升資金管理能力
馮銳
2015年早春3月,李克強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完成了例行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在今年兩會中,大數據“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其中浪潮集團董事長“建議成立國家大數據戰略委員會”、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利用大數據解決教育資源不平等”等提案都是不斷吸引媒體“長槍短炮”火力的焦點。
事實上,隨著信息技術和信息經濟的發展,繼云計算之后,“大數據”這一新鮮事物已經在概念性炒作中漸漸展現出產業化的端倪與不俗的市場潛力。與其說這些新事物是技術的更新,不如說是新模式、新工具的跨越性展現,或者說并非跨越式的技術突破在政務管理、社會經濟層面帶來跨越式革新。
去年浙江政務服務網伴隨“三張清單”的上線,是浙江運用信息化技術實現政務服務能力提升的里程碑,也為政務數據的集中存儲、統一管理、共享應用帶來了新的機會,為打破部門信息孤島,實現政務數據綜合應用提供了更大空間。大數據技術是一種普適性的技術和工具,政府資金或可應用大數據的理念和方法實現更精細化的投放。
政府計劃內資金和傾向性政策表征我國政府對社會經濟命脈的宏觀把控。政府更多地從宏觀角度引導、支持行業、區域的發展,然而對計劃資金下達后的執行情況缺乏精準、量化的計算評估,缺乏對分解、轉發后龐大數額項目后續經濟效益及扶持效果的分析挖掘,缺乏相關理論模型和實踐驗證,不足以對政府后續相關動作的微調給以量化決策支持。這是因為我們雖然在宏觀層面可以對各行業、區域進行引導和分析,但是政府資金最終分解、轉發到具體項目后,資金流入了微觀領域,而項目在微觀領域運行過程中會面臨諸多外界變量的制約,加之最終的項目數數目巨大,政府因此難以追蹤、評估每一筆定位到項目的資金實際所起到的行業、區域支持作用。
大數據技術和方法的應用或是貫通這個過程中宏觀資金計劃層面和微觀項目運行層面的一座橋梁。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和方法,構建模型,在宏觀層面分析政府投資計劃在設區市、縣、開發區的分解投資方案,定位到項目,對計劃所扶持行業、產業、產業鏈的具體環節、地域、金額等進行統計分析。在微觀層面分析分解方案的項目運行情況,具體項目所承擔市場主體的情況,如承擔項目的市場主體產業布局情況、承擔項目的市場主體在當地競爭者數量、所投資項目在其產業鏈的位置以及該產業鏈其他環節現狀、規模和政府資金對該產業鏈其他環節的相關投資情況等因素。從而應用大數據分析方法與工具,評估政府投資計劃與項目運行效果、市場需求契合度。
在具體工作中,可設置邊界約束條件,以簡化模型復雜度。除按照地域邊界進行約束外,從專業維度出發,研究領域可分解到發改系統資環、產業、社會、高技術、投資、海洋經濟等專業領域。從產業鏈角度進行分析,則可將投資分解、分發方案定位各產業的具體環節。
基于省發改委各專業處室所負責投資領域建立模型,縱向吸納各市縣發改系統相關數據,建立在地域上基本覆蓋全省的體系,橫向充分運用政務服務網云平臺的信息化成果,將其他具有資金管理權限部門的相關業務數據納入模型,實現“地域全覆蓋、資金全來源”。
另一方面在國內市場層面,納入工商等部門數據、提高市場主體微觀層面生動性。在國際市場層面,納入商務部門相關數據,綜考慮我國、浙江省各行業各產業鏈節點隨國際環境的變動情況。
理論與試點實踐成熟后,充分利用省政務服務網云平臺基礎設施、應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該理論模型的智能分析管理系統,實現系統“模式可復制、過程全自動、格式全統一”的高效管理。基于以上工作,評估計劃資金與分解、轉發到市場各區域、行業、產業鏈各環節上項目的運行狀況、所在市場實際發展所需的契合度。從而在宏觀層面為政府資金后續操作提供精準、量化的微調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