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慧敏
探究產業集聚區發展趨勢
盧慧敏
建設15個省級產業集聚區是省委、省政府結合浙江經濟轉型發展要求作出的戰略部署,對推動產業升級、引領創新發展意義重大。科學把握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趨勢,對用好有形之手、調動無形之手,發揮雙手合力,推動15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加快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趨勢一:融合發展。產業融合,消費市場的多樣化、產品供給的時效性,對單個產業來說難以應對,供應鏈管理應運而生。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使得供應鏈趨于一體化,產業之間的關系將不再是簡單的投入產出、上中下游關系,產業集聚區內服務業、制造業的邊界更為模糊。產城融合,產業集聚區生產、生活功能將更為豐富濃縮,匯集一流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將使生產、生活共融成為可能,鐘擺式生活現象趨于弱化,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互動的局面得以出現。
趨勢二:動態更新。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規模應用,產業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將更為便捷,產業更新換代頻率也將加快,產業集聚區伴隨科技浪潮,不斷更迭演變。工業4.0帶來的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的“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將使企業的生產能力和靈活性得到大幅提升,大規模的個性化定制生產成為可能。互聯網嫁接下的產業集聚區,內部產業將動態推陳出新,產業也將往價值鏈兩端高附加值方向延展,以此保持發展活力與競爭力。
趨勢三:產業聚焦。產業定位的精準和差異化是今后產業集聚區的核心競爭力,結合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和產業演變動向,產業集聚區將圍繞特定產業特色化、錯位化發展,有效改變以往產業同質化嚴重、區域特色不明顯的局面產業鏈的延伸、創新鏈的完善,外加大中小微企業梯隊的形成,產業集聚區內企業間的市場關聯度、資源關聯度穩步提升,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等集聚效應逐步顯現。與此同時,本地配套的成熟、資源要素的集聚,將顯著提高骨干企業的根植性,吸引關聯企業的積極進駐。
趨勢四:開放協作。產業集聚區將由政府一手操辦為主向政府主導、國資、外資、民資多主體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模式轉型。伴隨經濟社會發展由要素、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產業集聚區將跨越邊界與外部環境相互通,產學研政各司其職、通力協作,在多中心、多節點的全球創新網絡中謀求自身的地位。企業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也將不再受特定空間的束縛,全球范圍內生產要素的共用、消費市場的共享,將共同推進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生產效率得以大幅提高。
趨勢五:生態文明。社會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逐步增強,參與環保的主動性、深入性逐漸提升,產業集聚區內建筑節能、綠色照明、雨污分流、集中供熱、中水回用和餐廚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等綠色低碳環保方式將更為常見,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態型產業集聚區成為主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得益彰,同樣也對企業、人才的留住、引進與成長,發揮出強大的磁場效應。
為此,從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角度出發,政府可重點推進以下事項:規劃上,先行開展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規劃等多規融合工作,結合“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編制具備前瞻性、高起點的發展規劃,注重創新圈層的打造,采用“大分區、小混合”的布局方式,強調科研、中試與生產用地的適度混合,以及生產、創智研發、股權投資基金(PE/VC)與配套服務等的混合,并落實以“一張藍圖”貫徹始終。
產業上,結合自身條件和比較優勢,找準產業定位,確定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開展產業鏈、創新鏈專項招商,嘗試開展產業關聯度、土地產出強度、資源消耗強度、三廢排放強度等評價,探索存量用地的退出機制,為優質項目騰挪空間;財政上,整合各類專項資金,引導資金重點投向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創新人才與團隊引進、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股權投資資金重點投向七大產業的初創期、成長期企業,著力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
管理上,力推“四張清單一張網”,厘清政府、市場邊界,注重提升自身專業化服務能力與引進專業化園區服務提供商相結合,搭建多層次、多功能的服務平臺,為區內企業、居民提供貼心、周到服務,同時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
作者單位:杭州市工程咨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