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周雍明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
·中醫教育·
中醫康復學概念內涵與外延探究
李黎,周雍明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
中醫康復學同時具備中醫學和現代康復學2個特征,兩者之間相互包容,相互依托,不僅具備建立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之上康復醫學的獨有特征,而且具備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大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理念。中醫康復學的概念內涵主要包括中醫的康復學和康復的中醫學2個層面。中醫康復學概念外延主要體現在中醫和康復互相結合發展層面,更深層外延則是傳統中醫理念與現代醫學理念融會貫通的結果。理解中醫康復學概念內涵和外延,對于發掘和整理中醫康復理論和康復療法有積極作用。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深入進行臨床及實驗研究,把中醫康復療法推進到更高水平,必將極大地豐富康復醫學內容,從而形成獨具風格的中醫康復學理論體系。
中醫;康復;概念
中醫古籍中并無康復醫學之名,康復醫學相關內容散見于中醫文獻中,對文獻進行發掘、整理和推廣應用,必將豐富康復醫學的內容[1]。同時,中醫學若有效借鑒并利用現代康復學之精華,必將會極大豐富中醫學內容。中醫康復學的概念已在20世紀80年代后被提出,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已經成為時代的需要[2]。為了更加完善中醫康復學的概念,現就中醫康復學概念內涵與外延探究如下。
1.1 中醫康復學的歷史沿革
《黃帝內經》提出“久病而不康者,應養而和之……待其來復”,正式從醫學角度來討論養生和康復問題,提出了養生康復的通則,即調攝精神與形體,提高機體防病機能和適應外界環境能力,避免外邪侵襲。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繪有多種醫療體操,并注明了各自主治的疾病。三國時期華佗詳細研究了虎、鹿、熊、猿、鳥的行動特點,創編“五禽戲”,堪稱運動療法的鼻祖,對防病健身、功能康復均有積極作用。晉代皇甫謐、葛洪和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等對藥物、針灸、按摩、氣功、飲食、精神等主要康復治療手段進行了總結。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述了運用導引、氣功、按摩等方法治療偏枯、麻木、風濕痹痛、眩暈、消渴等疾病,并認識到康復治療與普通臨床治療的不同之處。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對藥物、氣功、按摩等康復方法進行了詳細闡述。王燾的《外臺秘要》強調了飲食治療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此外,宋代《圣濟總錄》,元代《脾胃論》《壽親養老新書》,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和清代潘蔚《內功圖說》中均有康復治療的論述。
直到 20世紀80年代,隨著現代康復學理論的成熟和介入,中醫康復學才再度引起人們的重視。有關中醫康復學的專著相繼出版,如卓大宏主編的《康復醫學》中載有《中國傳統的康復醫學》專篇,郭子光等主編的《中國康復學》,陳可冀主編的《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等[3]。這些著作對中醫康復學的概念進行闡述,對古代中醫文獻中有關中醫康復學的內容進行了發掘和整理,為建立中醫康復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中醫康復學的特征
中醫康復學應具備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大特征,即不妨稱作整體康復觀和辨證康復觀兩大特征。整體康復觀認為,人體各部分的康復相統一,人體康復與自然環境相統一,人體康復與社會環境相統一。強調人體康復的主要途徑是指導和幫助康復對象依據上述原理,以順應自然,適應社會,使整個機體協調統一從而達到整體康復。辨證康復觀認為,與中醫臨床各科強調辨證論治一樣,中醫康復學中亦貫穿著辨證康復思想。辨證是決定康復的前提和依據,康復則是辨證的結果。在中醫康復過程中,辨證包含有對內在生理功能障礙的辨識,而生理功能障礙的改善與外在形體及行為障礙的改善有因果關系。因此,通過辨證論治改善引起各種功能障礙的內在原因,體現了中醫學治病求本和整體康復的原則[4]。
中醫康復學概念外延主要體現在中醫和康復互相結合發展層面,更深層外延則是傳統中醫理念與現代醫學理念融會貫通的結果。
2.1 中醫結合康復
中醫康復醫學指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運用調攝情志、娛樂、傳統體育、沐浴、食療、針灸推拿、藥物等多種方法,針對病殘傷殘諸證、老年病證、惡性腫瘤及熱病瘥后諸證等病理特點,進行辨證康復的綜合應用學科[5-6]。
中醫康復學雖然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但一直未能形成自身完整理論體系和成熟的康復流程,與現代康復學相比,其最大的差距表現在對障礙的認識、評價及康復訓練的方法等方面[7]。現代康復學是建立在現代醫學理論基礎上的一門醫學分支,以生理學、病理學、神經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等為基礎,康復方法的確立均是建立在上述理論認識的基礎之上,在功能障礙的認識、評價、治療及運用矯形學、假肢學及其他人工裝置等功能補償方面占有優勢[8]。雖然中醫康復學未能形成自身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規范的康復訓練方法,但它擁有現代康復學所不具備的獨特的康復理論和康復方法,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要想使中醫康復學成為一門成熟的獨立學科,首先要遵循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體系,注重發掘整理中醫康復理論和康復方法。同時還要借鑒和吸收現代康復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促使中醫康復學不斷發展和完善,從而達到系統化、規范化。
2.2 康復結合中醫
從現代康復學角度思考,現代康復學是一個多學科性、綜合性的學科,涉及醫學、物理、教育、工程、心理、社會等方面。具有與其他醫學體系不同的學科特征。所以它的治療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地使患者從生理上、心理上、職業上和社會生活上進行全面的、整體的康復,與中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相一致。中醫學在數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已經積累了十分珍貴有效的經驗知識,值得現代康復工作者進行運用。
2.3 傳統與現代融會貫通
中醫康復學的發展和形成有其獨特的歷史、地理和民族文化的特點和優勢,但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現代康復學則是在現代的科技、文明和社會生活的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也有其優勢和特點,當然也存在局限性。中醫康復學和現代康復學要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為此,中醫學和現代醫學都應在當前康復醫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融會貫通,成為康復診療手段。中醫康復學以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等為基礎,以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在強調整體康復的同時,主張辨證康復,康復方法的選擇應用均在上述理論指導下進行,創造出中藥、針灸、按摩、熏洗、氣功、導引、食療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中醫康復學在觀念和方法上的特點,一方面來自中醫藥的優勢,同時也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這些特點是中醫康復學的優勢[9-10],值得在康復治療中充分地利用和發揮,按照整體康復、辨證康復、功能康復、綜合康復等 4項原則指導中醫康復。作為越來越受到全世界關注的中醫康復,理應在自己國家推廣運用。
倘若現代康復學工作者懂得中醫或正在嘗試學習借鑒中醫診療知識去進行康復診療,那么他所注重的康復學臨床診療大概主要會出現:在現代康復理論指導下進行具體的中醫康復治療或采用中醫康復與西醫康復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在現代康復學理論和中醫養生康復理論共同指導下,同時采用中醫康復法和西醫康復法;功能診斷評估采用現代康復學技術,康復治療采用中醫康復和西醫康復技術相結合;功能診斷和評估,用現代康復技術與中醫康復技術,治療采用中醫康復和西醫康復技術相結合的方法等情況。而倘若中醫工作者十分注重學習現代康復知識,在中醫診療中注意融會貫通現代康復知識,中醫康復學極有可能會出現: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傳統中醫康復治療,同時邀請現代康復工作者,進行相應的西醫康復治療或采用中醫康復與西醫康復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在現代康復學理論和中醫養生康復理論共同指導下,進行中醫康復治療;功能診斷評估采用現代康復學技術或運用現代康復技術與中醫康復技術,治療僅采用中醫康復法等情況。上述情況的不斷出現和發展,必然會促進傳統與現代康復技術合作交流,融會貫通,使得中醫康復學更加成熟完善。
中醫康復學同時具備中醫學和現代康復學 2個特征,兩者之間相互包容,相互依托,不僅具備建立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之上康復醫學所獨有特征,而且具備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大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理念。因此,形神并重、形氣并重、五臟相關就成為中醫康復學的基本特征,整體康復、辨證康復、功能康復、綜合康復成為中醫康復學的基本原則。在康復臨床上,中醫康復學堅持辨證論治,因人施治,致力于患者身心全面康復,這與“全面康復、回歸社會”的康復醫學目的相契合。中醫康復學概念外延主要體現在中醫和康復互相結合發展層面,更深層外延則是傳統中醫理念與現代醫學理念融會貫通的結果。理解中醫康復學概念內涵和外延,對于發掘和整理中醫康復理論和康復療法有積極作用。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深入進行臨床及實驗研究,把中醫康復療法推進到更高水平,必將極大地豐富康復醫學內容,從而形成獨具風格的中醫康復學理論體系。
[1] 白艷杰,馮曉東.論中醫康復醫學之辨證觀[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8,2(24):184-185.
[2] 王瑞美,王艷,翟擁華.中醫康復醫學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J].科技信息,2013(7):28-29.
[3] 張麗慧,張文生.試論中醫康復學的形成及發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9):647-648,718.
[4] 郭健,白艷杰.淺談對中醫康復學的認識[J].陜西中醫,2009,30(2): 185-186.
[5] 盧傳堅,陳紅霞,郭友華,等.中醫康復標準體系探索與初步構建[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7):1761-1762.
[6] 張文生,鄒憶懷.中醫康復學探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 23(4):5-6.
[7] 張冬霞.淺述中醫康復療法[J].中國民康醫學,2008,20(18):2143, 2136.
[8] 何乾超,蔡倫,黃永,等.中醫康復醫學的優勢和發展趨勢[J].中醫雜志,2012,53(2):95-97.
[9] 唐強,衣曉峰.中醫康復治療三大看點[N].健康報,2012-02-29(5).
[10] 衣曉峰.中醫康復治療有三大優勢[N].中國中醫藥報,2012-02-06(3).
Explorition on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Science
LI li, ZHOU Yong-ming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habilitation science has features of both TCM and modern rehabilitation science, which contain and depend on each other. It not only has the unique feature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 based on b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medical model, but also has the core ideology of holism concept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of TCM rehabilitation science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rehabilitation science in TCM and TCM in rehabilitation science. The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TCM rehabilitation is mainly embodied in aspect of comb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and rehabilitation. The deep layer in extension is the results of integration of TCM theories and modern medical theories.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CM rehabilitation science would have advantage in exploring and sorting out the TCM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can greatly promote TCM rehabilitation therapy, enrich medical contents, and form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rehabilitation science with unique sty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habilitation; concept
10.3969/j.issn.2095-5707.2015.06.014
2015-08-18)
(
2015-11-10;編輯:季巍巍)
李黎,博士后,研究方向為中醫臨床。E-mail: 2546050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