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課題組
南京、蘇州物流業發展對杭州的啟示
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課題組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倉儲、貨代、信息等產業的復合型服務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具有經濟基礎設施屬性和社會公益性。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國民經濟競爭力和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南京市、蘇州市與杭州市同屬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中心城市,學習借鑒南京、蘇州兩市物流業發展經驗,對于加快推進杭州市物流業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近年來,杭州市與蘇州市經濟總量的差距越來越大,南京市也逐漸趕上杭州市,這與兩市重視物流業發展不無關系。在南京、蘇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兩市物流業發展較快,物流業增加值及增幅和全社會貨物運輸總量增幅均高于杭州市,保障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物流基礎設施投入較大。“十二五”以來,南京市物流基礎設施投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2012年和2013年的投資增長速度分別為41.8%和29.1%,遠高于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6.8%和29.1%),已基本建成全方位、立體化、大運量的交通運輸網絡。蘇州市十分重視港口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全市物流產業運作效能。2013年,蘇州港所轄的太倉港、張家港、常熟港三大港區實現全年貨物吞吐量4.5億噸(同比增長9.3%,是杭州市9381.61萬噸的4.58倍),集裝箱運量530.5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3.7%,是杭州市2182標箱的2431倍)。
物流園區(基地)加快建設。“十二五”以來,南京市推進建設了14個物流園區(基地),11個已建成或部分建成投入使用,2013年完成營業收入近500億元(同比增長25%),完成投資80億元(同比增長40%),集聚企業超過5000家,就業崗位近3萬個,上繳稅收10億元。蘇州市大力推進蘇州望亭物流園、吳江綜合永鼎物流園、高新區普洛斯物流中心、張家港保稅區進口整車物流園等物流園區(基地)建設,并專門引進浙江傳化物流,投資建設蘇州傳化物流基地(蘇州傳化公路港)。目前已實現物流服務、物流載體和物流需求三大資源的高效集聚。
物流口岸通關環境較好。南京市現有南京港和祿口國際機場2個一類口岸,6個依托一類口岸監管功能提供保障服務的延伸口岸,以及一批保稅倉庫和免稅商店。也是國內唯一設有統轄市域海關業務隸屬海關的省會城市。區域通關、分類通關、便捷通關、24小時預約通關、無紙化通關、綠色通關等服務,確保企業可以在南京口岸及時快速辦理貨物進出口通關手續。2013年,南京市進出口總額557.57億美元(同比增長0.9%,已達到杭州市650.71億美元的85.69%),南京港外貿吞吐量2204.4萬噸(同比增長26.5%)。蘇州市充分依托開放型經濟優勢,完善保稅物流政策功能,搭建物流服務、商貿服務和信息化平臺,發展壯大海關特殊監管區業務規模,積極優化口岸通關環境。2013年,全市保稅區進出境倉儲或轉口貨物總值599.1億美元(同比增長12.4%,與杭州市進出口總額基本持平)。張家港保稅港區汽車整車進口口岸是江蘇省及長江內河港唯一的整車進口口岸。
城市配送管理比較成熟。南京市積極推進城市配送管理。在主城區高峰時段發放一定比例的通行證,優先保障農產品、副食品、蔬菜、水果、藥品等民生物資的配送車輛通行。引導和鼓勵物流企業逐步更新購置電動車、燃氣車等新能源車實施城市配送。同時,加快推進地鐵網絡建設,降低城市配送道路通行壓力,并探索利用地鐵實施夜間城市配送。蘇州市對城市配送車輛進行了統一規范,車輛為單排座(限制貨車客運),車輛產權歸屬企業(便于政府管理),車輛數量進行限制(根據城市物流需求和市區道路通行能力),配送企業進行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引導公司化運營),配送物資限食品、副食品、農產品、快消品、藥品、快遞等市民生活急需以及聯系密切的相關行業。
物流與產業鏈統籌規劃。南京祿口空港物流園規劃建設時,統籌考慮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所在的國家級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布局,統籌規劃建設南京祿口空港物流園。目前,南京祿口空港物流園已引進了20多家知名物流企業,正著力打造集空港物流、航運物流、鐵路物流、基地物流為一體的現代空港物流園區,助推空港經濟加快發展。蘇州市十分重視物流業與產業鏈的統籌規劃,強化物流規劃發展導向。貫徹實施《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規劃》等上位規劃,科學編制物流產業鏈專項規劃,并注重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的銜接,為物流業轉型升級預留發展空間。采取多種鼓勵政策引導物流企業進區投資興業,促進物流園區做優做強。支持城際貨運總站、城市配送樞紐、電子商務、共同配送物流的聯合發展,促進物流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物流產業規劃定位清晰。“十三五”時期,南京市將全面建成航運物流要素集聚、航運物流服務高效、綜合運轉功能突出、輻射帶動效應顯著的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和中國航運(空)與綜合樞紐名城。2020年,全市規劃物流業增加值1000億元(是2013年的1.9倍)、港口貨物吞吐量5億噸(是2013年的2.5倍)、集裝箱吞吐量600萬標箱(是2013年的2.2倍)、航空貨郵吞吐量80萬噸(是2013年的2.5倍)、水路貨運量3.2億噸(是2013年的2倍)、鐵路貨運量8000萬噸(是2013年的4.7倍)、公路貨運量3.5億噸(是2013年的1.5倍)。蘇州市明確了“十三五”期間物流業的發展目標。將以加快轉變物流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學習對接中國(上海)自貿區發展,調整提升供應鏈物流、港口物流、保稅物流,大力發展專業物流、電子商務物流和共同配送物流,突出品牌培育和體制機制創新,拓造一批立足蘇州、輻射長三角、服務國內外的物流集聚區、物流骨干企業,發展壯大物流總部經濟,為繁榮蘇州現代服務業、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城市競爭力提供堅強的物流發展支撐。
應加大物流業財政專項扶持力度。目前,兩市盡管均未設立物流業財政專項資金,但對物流業扶持總量都在2000萬元以上。杭州市物流業財政專項資金規模較小,雖然2014年大幅增加至930萬元,但與同類城市之間的差距仍比較大。我們認為,在杭州市級專項資金清理整合工作中,應結合杭州市作為全國一級物流節點城市、全國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浙江省物流中心城市的定位,繼續保留物流業專項并逐年增加資金額度,逐步縮小與省內外兄弟城市之間的差距,積極創新政策扶持方式。同時,研究將航線補助專項歸并到物流業財政專項之中,進一步加強對物流業的扶持力度。
應加快對物流業的基礎設施投入。兩市都十分重視路網、航道、港口、機場、園區(基地)等物流業基礎設施,規劃適當超前,投入逐年加大,加快推進物流業發展,保障經濟社會運行,并為今后的發展預留空間。杭州對于物流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應有的關注。我們認為,針對杭州市物流業“進城難、通行難、停車難、落地難”等老大難問題,應加快多層次路網交通綜合體系建設。積極開發水路交通資源,推進內河碼頭建設,并依托京杭運河、杭州灣,實施水陸江海多式聯運,降低公路物流高昂運輸成本。要加快推進路港、河港、空港等物流園區(基地)建設,可由政府作為投資主體,建設土地實行劃撥方式供地,建成后再出租或轉讓給物流企業使用,降低全社會物流運作成本。
應盡快完善國際物流的口岸環境。杭州總體上是一個內陸城市,沒有上海、寧波那樣便利的出海通道,杭州海關與上海海關、寧波海關的區域通關也不順暢,海港國際物流難以發展。按省政府要求,杭州市本應重點發展的空港國際物流的口岸環境也不理想,迫使大量進出口物資轉由上海、寧波等地機場周轉,國內外客戶也傾向于通過上海的機場辦理物資進出口業務。我們認為,應借鑒南京市的成功經驗,向海關總署爭取設立隸屬杭州海關(正廳級)的副廳級海關,專門負責杭州市區的通關業務,并實施24小時高效通關。同時,將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杭州機場辦事處、蕭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一并整合,納入杭州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統一管理,提升進出口物資檢驗檢疫效能。此外,要加強與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公司的溝通協調,加大本土國際貨代物流企業培育力度。
應切實推進物流業城市配送管理。杭州市于2012年推行了物流車輛市區配送高峰通行證制度,解決了部分車輛通行問題,但與正常的城市物資配送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認為,對于物流車輛優惠通行繞城高速公路圈事宜,應再提請省政府早日批準實施,切實降低物流業城市配送成本。同時,加快研究推進城市商貿流通企業城市共同配送。探索實施大型商場、連鎖超市、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共同配送機制,逐步減少自有配送車輛,組建城市共同配送公司或委托專業物流企業實施配送及倉儲的集中代理。探索實施主城區夜間配送制度,對非緊急類城市物流配送,引導和鼓勵各大商場、超市在夜間接受物資配送。
應科學規劃物流產業的空間布局。《杭州市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2010-2015年)》,提出了杭州市物流業發展“五園十心多點”的空間布局體系。由于土地資源緊張、資金投入欠缺、推進力度不足等原因,規劃布局至今沒有得到落實,物流業發展受到制約。我們認為,在編制“十三五”杭州物流業總體規劃及其他物流領域專項規劃時,應結合城市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統籌考慮產業需求、交通便利、土地成本、基礎設施等要素,科學規劃物流園區(基地)、物流項目的空間布局,并抓好落實。同時,進一步統籌推進杭州市物流園區建設,致力打造四至范圍明確、管理體制健全、運行方式規范的現代物流園區,爭取優先列入即將開始申報的國家級、省級物流示范園區,爭取土地等各項扶持政策。
課題組組長:胡海定;課題組成員:張永平徐曉青厲鋼(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