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沙虎居
麗水金融改革中的助農取款服務模式
陳剛 沙虎居
20世紀90年代,許多國有銀行實施了收縮裁撤的發展策略,選擇從農村金融市場退出,這導致欠發達山區出現金融服務的空白,許多偏遠鄉鎮基本金融服務缺失。農村金融網點不足,不僅給山區農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而且不利于政府各種惠農補貼政策向農村的輸送。農村薄弱的金融服務體系極大地阻礙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無助于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與此同時,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許多金融機構重新開始將目光轉向農村金融市場,挖掘潛在的目標客戶,加大對相對有限的金融資源的爭奪。2010年,麗水在國內率先開展“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試點,通過在行政村指定商店助農取款服務點安裝POS機,實現涉農補貼發放和支取、小額取現和消費、繳費等業務的便利開展。麗水金融改革中助農取款服務工作作為黨在農村重要的惠民政策,它的順利開展,成功地解決了農村金融市場競爭缺乏秩序、金融主體缺乏積極性、業務管理缺乏規劃的難題。這具體表現在:
——以鄉鎮為單位推行“分片包干”負責制促進有序競爭。多家收單機構扎推布點,勢必導致服務點設置的無序和不均衡,造成資源浪費,而“分片包干”有利于避免扎堆促進服務網點的合理布局和有序競爭。地方政府協調主要涉農銀行機構依照鄉鎮分片的方式,由農村信用合作社和郵政儲蓄銀行分別在負責區域包干、發卡,設立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這一創新充分發揮涉農銀行機構積極性,更為重要的是,“分片包干”后各類涉農補貼金融統一歸并到一張專用借記卡上,從而實現涉農補發放與各類繳費、購物消費的統一便捷式。
——以激勵機制調動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如建立承辦涉農銀行、銀聯公司積極投入、電信部門讓利等成本分擔機制,實現助農取款服務零收費的目標,確保對農民的優惠和讓利;對助農取款服務點商戶,電信部門提供包月優惠,政府對服務酬勞統一實行差別化的補助,商業銀行提供減免費用、信貸支持、利率優惠、全額貼息的配套優惠政策,提高服務點商戶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以強化業務管理促進助農取款服務的規范化。如嚴格限制業務經營的范圍,將每張卡每日累計提取的現金不超過1000元,確保安全性;在商戶選擇的工作中,充分發揮鄉鎮村兩委的優勢,挑選信譽良好、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熱心于農戶服務的優質商戶,作為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的指定客戶;組織承辦銀行上門對指定商戶開展點對點式的培訓,內容涵蓋制度規章、業務辦理、糾紛處理等多個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麗水金融改革中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的開展和實施,是農村金融改革中政銀合作的典型范例,各級地方政府通過搭建政銀合作服務民生的平臺,在新農保、新居保、涉農補貼等項目上與金融機構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完成了財政補貼資金的順利輸送,促進公共事業結算業務的開展和完善,這為引導助農取款服務點服務民生創造了政策性平臺。更重要的在于,助農取款服務站作為政府政策的重要輸送平臺,扮演著“帶金融知識下鄉”的重要角色,如增強農民的現代金融意識、促進欠發達山區形成自覺使用現代化金融產品的良好氛圍、促進現代支付結算產品在農村地區的覆蓋等。
為有效促進欠發達山區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工作的開展,今后應對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的定位、功能、配套服務作全面的梳理,明確發展定位、完善功能設置、健全服務體系。首先,明確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的定位。隨著助農取款服務點業務的逐步完善和功能的不斷拓展,未來需要對助農取款服務點的定位作出進一步的梳理和清晰,對服務點可能涉及的責任和義務作出明確和規范,對小額存款新業務的開展,預先作出法律上的風險評估。對跨行轉賬業務的開展,應對銀行參與積極性作深入的考察。
其次,對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的功能進行全面地梳理,實現功能上的整合、優化和延伸。應以便農惠農為宗旨,挖掘農戶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包括基本金融服務需求、個性化金融服務需求、特色金融服務需求,推動金融服務項目的完善,使欠發達山區居民能夠享受到更加全面、層次分明的金融服務。從現實功能拓展的角度看,助農取款服務點可探索打造成政府向農村輸送政策、服務改善山區民生的重要平臺。
其三,健全和完善助農取款服務長效的利益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為充分提高金融機構參與助農取款服務點建設的積極性,應切實解決服務站工作推進過程中存在的投資與收益不匹配的問題。重要的舉措包括增加支付服務市場的有效供給,優化服務網絡結構,改善服務質量;重視針對商戶的獎勵,提高商戶參與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