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黎學
1.新聞媒體的定位
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確保黨和人民喉舌的性質。《意見》明確了新聞媒體的性質,也就是明確了媒體的定位,這為媒體的采編活動確定了性質。這一定位要求,新聞媒體的報道要體現黨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
2.誰是你的受眾
清楚了媒體自身的權責利之后,就明確了選題的框架。也就是說,在不違背黨的意志、人民的意愿的情況下,媒體可以根據節目的定位、特點有選擇性地開展選題報道。這就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誰是你的受眾。在媒體數量越來越多,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讓所有觀眾滿意已經成為單一節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承認自己的局限,并以此為基礎,強調自身定位、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節目,就成為一個具體的新聞單位,甚至是頻道和節目組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要知道,以時政新聞為主的欄目,很難也不應該把主要精力用在講故事或開展輿論監督上。當然,在稿件的寫作上,講故事更容易被觀眾接受,但不能為了講故事而編故事;同時,適當開展輿論監督,對于時政節目來說,能夠提升節目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但主要的精力應該是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和意志,宣傳報道社會的真善美。而作為以輿論監督為主要目的的節目,就應當把精力和目光集中在社會的假丑惡上,通過鞭撻、曝光這些不文明、不和諧的現象,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重視,通過輿論的力量,推動行政力量有所作為,促進社會向著進步、文明、和諧方向發展。
3.新聞媒體對誰負責
黨和人民的喉舌是新聞媒體的性質。市場、受眾是新聞媒體生存的土壤。那么,新聞媒體應該對誰負責呢?在專業化分工越來越明確和細致的當今社會,新聞媒體也應該借鑒社會分工理論,走專業化的道路。對誰負責?這個問題其實很明確,就是對受眾負責。《中國共產黨章程》對黨的性質表述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這個定義來看,黨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在總體上是一致的,沒有絕對的和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新聞媒體未來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專業化道路,對受眾負責,做觀眾喜歡的節目,這樣才能真正贏得觀眾的認可,也可以更好地傳達黨的意識。
4.一個誤區
當前,不少新聞媒體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體現黨和政府的意志,就很難反映百姓的呼聲,把黨的意志和百姓意愿對立了起來。從而媒體自身主動收縮自己的戰線,用閉關自守的思想來做新聞報道,使得新聞報道越來越千篇一律、毫無新意,新聞報道儼然成為媒體自娛自樂的工具。最終的結果是,黨和政府對宣傳效果不滿意,媒體在群眾中沒威信,媒體人沒有職業榮譽感和成就感。
5.幾點建議
如何破解這個困境?從制度層面來說,應該呼吁加快新聞立法。用法律的籠子來約束媒體的行為,同時為媒體從事新聞報道活動的正當權益給予法律保障,增強媒體從業人員的安全感和信心;從媒體自身來看,應該加快去行政化的改革。新聞媒體機關化,表現為媒體發展決策行政部門說了算,無視業務部門的實際情況,從設備采購到節目運行,從選題策劃到經費使用,行政部門決定著一切,讓新聞業務部門喪失采編主動權和積極性。新聞采編行政化,一方面是因為記者編輯因為無法發揮自身的才能導致沒有成就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也與媒體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有關。新聞采編行政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記者編輯選題意識不強,責任意識不強,導致新聞報道不新鮮、沒活力。一個走專業化道路的新聞媒體,應該把業務部門放在核心位置,行政部門為新聞采編提供適當的輔助。而更為重要的是,應該建立行政級別與業務級別的分項考核體系。對新聞采編人員,按照業務能力來進行分級評價,從而最大限度地去除新聞采編的行政化色彩,新聞采編人員通過開展有影響力的策劃和采寫深度報道,提高媒體的公信力,從而為自己贏得黨和政府的信任,贏得市場的認可,贏得生存的空間。
從觀眾層面看,遙控器是最直接的投票機。節目有意思沒意思、有意義沒意義,最直接體現在觀眾換不換頻道上。有的節目推出各種參與性的環節,比較來看,這算是一種進步,是相對于漠視觀眾喜好的進步。但是,如果節目質量一般,而全依仗一些帶有廣告性質的活動來吸引觀眾的話,在觀眾對這些活動習以為常之后,節目也將陷入更深的危機。因此,治本之策,還是要深入地做市場調研,明確節目定位,加強采編隊伍建設,把優質的節目送到觀眾面前,在長期堅持的過程中,觀眾會用遙控器為好節目投票。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