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佼 陳 鋒 馬智泉 盧 婷
邵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南邵陽 422000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品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由食品添加劑、重金屬和微生物等所引起的“餐桌上的污染”已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對于處在轉型期的中國,這個問題尤為嚴重[1-2]。為了解邵陽市的食品安全狀況,2013年按照《2013年湖南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實施細則》對該地區食品進行安全風險監測。
根據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相關文件要求,制訂《2013年邵陽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實施細則》和《樣品采樣計劃明細表》,建立起涵蓋市、縣(市)、區級的監測體系。嚴格按照監測抽樣布點要求,選取我市大祥區、雙清區和邵東縣等27個相對固定采樣點,范圍涵蓋食品生產、流通和餐飲服務等各個環節。
樣本的采集、儲存、運輸、信息記錄和監測等過程嚴格按照《2013年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監測工作手冊》與《2013年食源性致病菌監測工作手冊》要求執行,確保監測數據準確有效。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檢測結果顯示,192個樣品中,有38個樣品受污染,超標率為19.79%。其中臭豆腐、油炸面制食品、發酵面制品中鋁元素的超標率達41.67%,酒類制品中DBP超標污染率甚至高達75%。受污染樣品中,鋁污染樣品占總污染樣品的65.79%,位列第一,其次是 DBP(15.79%)、汞(7.89%)、亞硝酸鹽(5.26%)和鉛(5.26%)。見表1。
表1 邵陽市不同種類食品化學污染物監測超標情況
2.2.1 不同種類食品中致病菌檢出情況 食源性致病菌監測中污染情況主要集中在嬰幼兒食品、乳及乳制品、飲用水及地方食品甲魚。地方食品甲魚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最高,達66.67%。其次為嬰幼兒食品及乳制品,其蠟樣芽孢桿菌的檢出率為33.33%,提示致病菌污染嚴重,檢測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種類食品致病菌檢出率
2.2.2 不同類型采樣地點致病菌檢出率 不同類型采樣地點中,批發市場致病菌檢出率最高,與其他類型采樣地點相較均具有明顯差異(χ2=29.26、24.23、13.33、8.00、8.13、40.90、7.98,P<0.05),檢 測 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類型采樣地點致病菌檢出率一覽表
2.2.3 不同季度致病菌檢出率 不同季度致病菌檢出率結果顯示第一、四季度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其他兩個季度(第一季度與其它兩季相比,χ2=11.49、4.12,P<0.05; 第四季度與其它兩季相比,χ2=25.58、13.24,P<0.05),第一季度與第四季度相比,無明顯差異(χ2=1.22,P>0.05),檢測結果見表4。
表4 不同季度致病菌檢出率一覽表
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即通過對食品中的污染物進行定性、定量的監測,了解食品受污染狀況,進而提出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3]。邵陽市2013年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結果顯示,食品化學污染物主要以鋁污染為主,實驗結果與報道一致[4,5]。臭豆腐、油炸面制食品、發酵面制品中的鋁(食品添加劑)污染最可能的原因是油炸食品制作過程中人為的非規范添加膨松劑硫酸鋁鉀/硫酸鋁銨從而引起食品中鋁殘留量增多,超出了相應標準限值;酒類制品中DBP超標屬于塑化劑的特定遷移,源于生產及包裝等暴露環節。食源性致病菌檢測結果顯示副溶血性鏈球菌檢出率最高,達66.67%,主要污染地方食品甲魚;蠟樣芽孢桿菌檢出率也較高,主要污染嬰幼兒食品和乳及乳制品,由這兩種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也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6-7]。不同類型采樣地點中,批發市場致病菌檢出率最高,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食源性致病菌檢出率高。
通過對監測結果的分析,邵陽市食品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現針對分析結果建議如下:食品安全管理職能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我市餐飲食品、熟肉制品,以及食品生產加工場所小作坊、小個體自行加工方式等監管力度,從而降低我市食品安全風險系數,確保我市人民食品安全;更廣泛地深入宣傳食品質量安全衛生知識,普及市民認知食品質量安全衛士知識的常識;“民以食為先,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關乎國計民生,及早發現食品污染情況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不僅可以為風險評估提供科學依據,還可預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1]張永建.客觀準確認識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深化食品安全監管與治理[J].食品科學技術學報,2014,32(3):1-5.
[2]孫愛芳,關炳峰,王法云.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對策研究[J].河南科學,2012,30(9):1375-1378.
[3]韋寧凱.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32-36.
[4]蔡圓圓,林丹,山若青,等.2012年-2013年溫州市食品中金屬污染物監測分析[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14,24(19):2840-2842.
[5]周章軒,周珊,吳洪利,等.食品中的檢測結果分析與控制措施[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3,23(5):1286-1288.
[6]楊小蓉,李薇薇,趙晉,等.2009年四川省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致病力及分子型研究[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3,29(1):25-27.
[7]吳曉紅,羅赟,張代友,等.2012-2013年綿陽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監測結果[J].職業與健康,2014,30(13):1832-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