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學校 張 誠
☉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學校 張成品
經營“轉場”:讓教學環節過渡自然
——《中學數學》(下)2015年1~3月讀刊隨筆
☉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學校 張 誠
☉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學校 張成品
近讀《中學數學》,有老師在課例立意的解讀時提到一個觀點[1]:文學、影視作品常常需要經營所謂的“轉場”,比如在兩個場景之間,采用一定的技巧實現場景或情節之間的平滑過渡,追求較好的轉場效果.
筆者十分欣賞上述關于“轉場”的觀點,反觀我們身邊的很多課堂,教學環節看上去都是圍繞一個所謂的教學主題,然而各個環節之間卻呈現游離狀態,過渡生硬,常常是教師那句“下面我們來看例1”“現在我們再來研究另外一種類型”之類的過渡語,從而將教學環節牽引到另外的話題.特別是研讀《中學數學》(下)2015年1~3月,就能發現不少課例研究的文章都在教學環節的“轉場”上有很好的追求,本文就選取相關課例文章,摘引賞析,與大家分享讀刊心得.
課例1:來源于《中學數學》(下)2015年3月,詳見文1.
讀刊摘引:曹海燕老師在九年級“一元二次方程(第1課時)”教學設計中,放棄了教材上的生活情境,選用了學生在七年級就很熟悉的“一根長為24m的繩子圍長方形”的生活情境,通過系列問題的設計,復習了算術方法、一元一次方程,并生成了一元二次方程,引入新知,類比一元一次方程定義一元二次方程;進一步回到開課的引例,通過問題“當圍成一個正方形時,它的面積是多少”來引導學生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課例賞析:由于受到教材的影響,很多同行教學一元二次方程起始課時,總是只有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一般形式、解等概念,然后就是一大堆對于相關概念過度闡釋的變式練習,把一元二次方程的起始課搞得無趣無味,而且各個環節之間關聯度也不強,往往是習題拼湊式的新授課.而曹老師呈現的這節課,卻通過一根繩子串起了整節課,使得各個環節都圍繞在繩子這個載體上,追求了轉場的自然、平滑的過渡,特別是在解決繩子圍長方形的過程中又關聯了算術解法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開平方解法等知識點,使得這些知識都形成了一個框架,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一個整體”.
課例2:來源于《中學數學》(下)2015年1月,詳見文2.
讀刊摘引:邢成云老師在九年級“一元二次方程”復習課中,從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出發,引導學生選擇不同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再思考根的判別式在公式解法中的作用,再到根與系數關系的應用,然后通過追問“這幾個問題已經較圓滿地解決了,復習到此,是不是感覺復習內容還有缺漏?”從而得到眾生的回復“還有方程的應用沒有復習”,教學環節有序過渡到方程的應用.
課例賞析:不少一元二次方程的復習課往往是先復習相關概念,然后安排典例講解,最后是鞏固訓練、課堂小結,這樣的教學環節必然是過渡生硬.邢老師的這節一元二次方程復習課卻是基于一元二次方程研究的“基本套路”(章建躍語),引導學生從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不同解法、根的判別式、根與系數的關系、情境應用這樣的環節進行復習,所以才有了教學過程中,師生問答中自然過渡到應用環節的精彩生成和無縫對接.
課例3:來源于《中學數學》(下)2015年2月,詳見文3.
讀刊摘引:茅玲玲老師在七年級“不等式起始課”教學中,以章前圖“甲、乙兩商場”的生活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構造出不等式,并類比一元一次方程定義一元一次不等式,進而探究不等式的性質和解法,最后回到開課階段的問題情境,實現問題解決.
課例賞析:我們知道,按教材上教學的話,不等式第1課時通常是定義不等式以及不等式的解、解集,在數軸上表示解集,然后是相關鞏固練習.而茅老師在這節不等式的起始課中,抓住教材上的章前圖,以這個商場的情境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列出不等式,定義不等式,分析不等式的解和解集,又類比等式的性質探究了不等式的性質,從而利用不等式的性質解出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實現開課情境問題的解決.整節課由情境問題起,又由情境問題解決后結束該課,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完整的“微研究”,又留下了值得進一步深入下去的不等式研究的話題.
課例4:來源于中學數學(下)2015年3月,詳見文4.
讀刊摘引:馬公仕老師在七年級“直線、射線、線段”課例中,從學生畫出直線、射線、線段的圖形出發,研究這些簡單圖形的特征;接著在直線概念的基礎上定義射線和線段,并通過實踐概括直線性質、線段公理;再從兩個點作圖拓展到三點A、B、C,提出不同的作圖要求,并要求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所畫圖形;最后課堂小結,特別是引導學生小結研究幾何圖形的方法.
課例賞析:直線、射線和線段這三種圖形,七年級學生并不陌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熟悉,然而學生進入初中還要學習這三種圖形,該怎樣引導學生學習呢?是“重復昨天的故事”嗎?馬老師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明辨小學、初中學段的區別,從《幾何原本》的高度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闡釋,使得教學的重點突出,教學環節自然生長、平滑過渡,是一節有返璞歸真的“幾何味”的好課.
1.精選“生活現實”,讓教學環節找到“載體”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問題情境提出三種現實,即生活現實、數學現實、其他學科現實.生活現實往往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也是初中階段很多數學知識的生長點和應用所在,然而能否精選生活現實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如上面的案例1、案例3中,由于兩位老師精選了一個內涵豐富、易于變式生長的生活情境,使得他們的課堂環節都能在開課階段提到的生活情境的統領之下,這就追求了整節課各個環節之間的“轉場”效果.然而也有些著力解決應用問題的課堂,由于所選的生活問題過于零散,不同的問題情境之間缺少關聯,使得課堂容量偏大,不同應用問題教學環節之間的轉場生硬,教學品位不高.
2.重視“數學現實”,讓教學環節“前后關聯”
如上提及的,數學現實也是“課標(2011年版)”所重視的.特別是對數學現實的重視和開發,需要基于對初中數學的“深刻理解”(馬立平博士語).在這個意義上看,案例2中,邢老師基于一元二次方程研究的“基本套路”組織學生復習;案例4中,馬老師深刻認識到小學、初中學段直線、射線、線段的不同點、教學側重點,預設出初中幾何起始階段的教學設計,使得學生在后續繼續學習幾何圖形時,能將這節課中習得的幾何研究的基本套路應用到后續的圖形學習中,如研究圖形的概念、符號語言、圖形語言,圖形的畫法與性質、應用等,從而不僅使整節課的教學環節前后關聯,學生也能感受到不同學段對相同圖形學習的異同,而且還能在將來繼續學習后續幾何圖形時,找到研究的方法,學會自主學習,發展了學習力.
1.曹海燕.串珠成線選情境,漸次展開求簡約——以“一元二次方程(第1課時)”教學為例[J].中學數學(下),2015(3).
2.邢成云.基于問題,成于發現——涵育問題意識的“一元二次方程”復習課教學[J].中學數學(下),2015(1).
3.茅玲玲.“不等式”起始課的教學與思考[J].中學數學(下),2015(2).
4.馬公仕.靠近“最近發展區”,聚焦初中幾何特點——以七年級“直線、射線、線段”教學為例[J].中學數學(下),2015(3).
5.章建躍.中學數學課改的十個論題[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上),2010(3~5).
6.陳漢君,童莉,佘文娟,黃倩.儒家文化視角下華人數學教育的發展——專訪2013年弗萊登塔爾獎得主梁貫成教授[J].數學教育學報,2014,23(3).
7.王光明,廖晶.“探索世界”范式及其對數學教育的啟示——ICME12獲獎報告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12).
8.鄭毓信.“開放的數學教學”新探[J].中學數學月刊,2007(7).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