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強
(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江蘇 揚州 225200)
教學的視角往往決定著教學的方向和路徑。在當下,教學民間故事無論是將民間故事作為一般性的閱讀材料來進行字詞的教學和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是將民間故事作為文學作品來看,抓住其特點,深入地閱讀,感悟民間故事的文學魅力,其教學的視角均是立足于文本,重在對文本本身的教學。筆者則試圖以傳承為視角,以《牛郎織女》的教學為例,對民間故事教學進行一些思考和實踐。
民間故事是一種歷史久遠,依靠人與人、代與代之間不斷地口耳相傳的民間文學,因為其特有的傳承方式而被稱為“口頭文學”。但是,這樣的傳承卻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牛郎織女》,在文獻記載中,它最初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篇中,織女和牽牛只是天河旁邊兩顆星宿,彼此并沒有關系。而最早記載牛郎織女是夫婦的要算李善注《文選·洛神賦》曹植“詠牽牛之獨處”句:“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到了南北朝時期,任昉的《述異記》所記錄的故事便比較完整:“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云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纴熱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但是,即便如此,在人物數量、故事內容和情節設置方面,也和教材中的故事有著很大的不同。即使是現在,在不同地區流傳下來的故事內容也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不僅是《牛郎織女》,眾多民間故事也都存在著這種故事內容的差異性現象。這樣的現象,充分說明了民間故事在人們的口耳相傳的過程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價值觀念的變化不斷地被講述者進行豐富和再創造,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被賦予新的生命,是一種“活”的文學。可見,民間故事是依靠“講述者”而活著,“講述者”的繼承和創新才是民間故事的一種存在方式。
基于以上的分析,民間故事的教學可以跳出文本教學的固有模式,抓住其口耳相傳的傳承特點,將傳承作為教學的視角,遵循民間故事傳承的規律,將學生置于“講述者”的角色來進行,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想象力和創造性,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并實現民間文化在學生身上的傳承。
民間故事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它所具有的核心意義在于通過故事的內容來傳達人們的一種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審美觀。這樣的傳達,不是說教式的,而是借助“講—聽”的方式,并在反復的講述中完成民間故事的傳承,同時也完成價值觀、人生觀和審美觀的傳承,兩者是不能分割和剝離的。可見,講述是民間故事傳承的手段和途徑。
但是,民間故事的傳承只有當講述者、聽眾、講述情境和民間故事文本這四個條件在同一時間存在時才能得到實現。這種特有的傳承方式,決定了民間故事的生成與發展更多地依賴于講述者、講述語境和聽眾,它要求民間故事的講述既要強調講述情境的營造,要求講述者具有較高的講述能力,以便對故事文本進行豐富和再創造,還要能根據聽眾對講述的反應,不斷地調整講述的語氣、語調、體態語以及策略,甚至對講述內容做出一定的刪改,以使聽眾能夠接受所講述的故事。[1]所以說,民間故事的講述不僅是講故事,也是學故事,更是故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還是講述者成長的過程。
而當民間故事作為教學內容呈現在課堂時,它便與教師、學生形成了一個民間故事傳承的語境。從傳承的視角來看,學生和教師就是講述者與聽眾,課堂就是講述情境,課文就是傳承文本,課堂教學便成了民間故事的傳承活動,教學便以講述而展開,講述就具有了新的理解和意義。
民間故事是在傳承中實現意義,不斷得到創生、獲得發展的。雖然民間故事引入到了教材中,成為課文,具備了教學的功能和意義,但是,如果忽視了民間故事的文學特質和傳承特點,那么民間故事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課文的選編也就失去了課程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教學民間故事,“傳承”的意義和價值應當作為一個目的。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講述”這一傳承手段應當成為民間故事教學的目標和內容,讓教學的重點由重文本轉移到重講述上來,由以文本為中心轉變為以講述者即兒童為中心,使教學更加符合民間故事生成、存在與發展的規律。
民間故事作為一種口頭文學,是通過講述的方式來表達講述者對這一故事的理解和認同,并將這樣的觀念和價值傳遞給其他人。可見,民間故事的學習不是對文本內容進行微言大義的闡釋,而是對民間故事的記憶、敘述、理解和再創造。因此,傳統的文本學習方式就不太適合兒童對民間故事的學習,而應當回歸到民間故事傳承的方式上來,借助講述讓兒童直接面對民間故事,主動展開與民間故事的交流,不斷地浸潤在民間故事的文化血液里,并在不斷的講述中理解故事內容,最終用講述故事來表達自己的領悟與理解。
一旦將“講述”確立為兒童的學習方式,那么指導兒童進行講述就成了教學民間故事的主要活動,課堂就成了一個現實的講述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學圍繞著“講述”展開,教師通過指導講述和學生的自我練習,從而使學生學習并學會民間故事的講述。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既是講述者,也是聽眾,并不斷地根據講述活動的需要而變換角色,講述就成了講述文本、講述者、聽眾和講述環境之間的紐帶,主導著一切教學活動的展開。
民間故事能夠順利地得以傳承,講述者是關鍵,他的講述能力直接影響著民間故事的傳承效果。因此,開展民間故事的“講述”,不僅能讓兒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反復地講述,不斷地調整,也是他們不斷閱讀文本、理解文本、接受文本、內化文本和文本再創造的過程,他們的記憶力、想象力、表達能力和語言敘述能力便相應地獲得發展和提高。可見,講述也是兒童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方法。
在傳承視角下,講述即教學,教學即傳承,民間故事的教學便以講述為教學的方式和路徑。那么,如何有效地設計和組織民間故事的講述呢?
民間故事的傳承,重講述者,重講述,重語境,重聽眾。因而,民間故事講述性的教學,就必須圍繞講述情境的營造和學生反復的講述來展開,讓學生的講述呈現螺旋式的推進與提高,使得民間故事的教學與傳承有機融合。
環節一:聽故事,說感受,營造民間故事的傳承語境
現代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30年代所進行的研究就表明,兒童喜歡聽故事,是因為故事能讓兒童愉快。著名民間故事學家劉守華先生更指出:“欣賞故事的快感來自故事的深層結構同人們心理結構的自然契合,使人們從故事中發現了自己,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2]因此,聽故事,能夠讓學生從心理上迅速地親近故事,并在聽的過程中逐漸走進故事,感受故事所帶給他們的歡愉,形成學習民間故事的心理期待。比如在教學《牛郎織女》之始,可以從牛郎星和織女星入手,出示夜空圖,帶領學生找尋牛郎星和織女星,然后生動地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用講述來營造講述的氛圍,生成民間故事的傳承語境。在學生聽完故事后,再讓學生說說故事中有哪幾個人物?對哪個人物的印象最深?為什么?從而讓學生初步感受故事的內容,為學生學講民間故事做好鋪墊。
環節二:理結構,串情節,記憶民間故事的傳承文本
任何講述的基礎在于對故事內容的記憶,而記憶的關鍵在于對故事結構的把握。所以,在學生聽完故事、練習講故事之前,教者要幫助學生厘清故事的結構,以及每個結構中的主要情節,以便學生抓住結構和情節,憑借豐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語言通過講述的方式來記憶故事。例如,教學中,筆者和學生一起把《牛郎織女》的故事梳理成七個小部分:“牛郎生活困苦——牛郎周到地照顧老牛——牛郎與織女相識——牛郎與織女美滿生活——王母捉拿織女——牛郎與織女天河相隔——鵲橋相會”。然后,讓學生細讀每一個小部分,并引導他們用幾個詞語把這部分的情節串聯起來。比如:“牛郎與織女相識”的部分,就引導學生概括出“嬉戲”“織女下凡”“樹林相識”“互有好感”等情節。最后,讓學生看著這樣的結構圖,練習著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串聯。因為有了結構的把握和想象的積極參與,學生記憶故事就容易多了,講述的難度被大大降低,同時也避免了死記硬背。
環節三:做比較,找異同,發現民間故事的傳承意義
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使出渾身解數,扣住課文中的語言,努力想讓學生講述得生動一些,可是往往事與愿違。究其原因,在于學生沒有發現民間故事中所蘊含的意義,沒有讓自己的講述成為一種意義的表達,只是在講述的形式上兜圈子。因此,讓學生發現民間故事的意義,能夠促使學生由講述故事轉向表達故事,真正關注怎樣講述以使故事的意義更加明確。而這樣的意義則集中體現在不同時期故事文本的異同上。所以,對原始文本和當下文本進行比較閱讀,有利于學生發現文本的異同,并進而發現民間故事所蘊含的意義。比如:在學生大體能夠講述《牛郎織女》后,筆者出示并幫助學生大體讀懂任昉《述異記》中“牛郎織女”的故事。然后,抓住兩個故事的差異,讓學生展開比較閱讀,并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增加了什么,刪去了什么,改了什么。通過閱讀,學生發現增加了這些環節:“織女下凡”“老牛幫牛郎與織女相會”“牛郎追趕織女”“王母娘娘捉織女”……改了如下環節:“牛郎與織女居住地由天河的東西變成了一個人間一個天上”“他們的婚姻由天帝安排變成了自由結合”“織女由不賢惠到賢惠”“使他們分開的由天帝變成了王母娘娘”……可以說這些不同之處,已經觸及了“牛郎織女”這一民間故事所蘊含的意義。于是,讓學生思考這些不同之處,想想書上的《牛郎織女》在傳達著什么,從而讓學生發現了故事的意義:“好人有好報”“勤勞善良的人會有美好幸福的生活”“向往婚姻的自由”……
環節四:反復講,評表現,提高民間故事的講述能力
一個成熟的講述者就是一個“活”的民間故事。[3]講述者的講述不是對故事的簡單重復,而是浸透著講述的思想意識和豐富情感,以及文化觀念的認同,帶有鮮明的主觀傾向。講述的不僅僅是故事,更是觀念的傳達;講述既是對傳統民間故事的傳承,也是對藝術的再創造。可見,講述的效果是由講述者的主觀意識決定的,即“我”想通過這樣的民間故事傳達給聽眾什么。因此,在學生把握了民間故事的結構和意義后,要通過講評的方式,讓學生借助講述的反復練習來提高自己的講述能力。比如在教學“牛郎織女”時,把學生分成十個小組,討論并思考每一部分如何講,怎么才能把故事的意義鮮明地講給聽眾聽,然后在小組里開展講述的錘煉,并讓聽眾說說感受、發表看法,在此基礎上講述者再根據聽眾的反饋進行講述的調整和練習。在此過程中,講述者、聽眾和講述情境便被有機地整合在了一起,學生便成了一個有意識的講述者,他們會根據故事的意義和聽眾的反應自主地對故事的內容進行創生,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講述能力,同時也在無形中接受著民間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環節五:搞活動,說心得,形成民間故事的傳承意識
倘若以后的兒童所接受的民間故事只是來源于文獻的話,民間故事就會因為傳承方式的改變,而使得民間故事的生命力喪失,不斷地創新和生成就會止步。因此,民間故事的教學不能止步于學生能夠較為生動地進行講述,而要讓他們擔當起民間故事的傳承者,開展民間故事的講述活動,組織他們為家里的親人、小區里的小伙伴以及其他年級的學生講述民間故事,并記錄聽眾的評價和感受。最后,組織大家開展講述活動的交流,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以讓民間故事的傳承意識能夠在兒童的心底里扎根。
講述民間故事,對兒童的要求很高,而且反復的講述最容易讓兒童產生厭煩。因而,在上述以講述方式為主導的教學設計中,三次講述的實踐活動即重在記憶的講述、重在提高的講述、重在傳承的講述,必須做到實而活,以使講述發揮教學與傳承的價值,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所謂“實”,就是講述的組織要落到實處,即讓學生練得實在,練在點子上;所謂“活”,就是講述的組織方法靈活,手段多樣,讓學生練習充滿趣味性,使學生在練習中不感到乏味。
1.分散與整合,組織記憶性講述,重在故事的記憶
民間故事雖然通俗易懂,但較長的篇幅依然會為學生的講述帶來難度,尤其是在講述的起步階段。因此,要將講述的內容和學生進行分散與整合,既面向全體學生,又能減輕講述的任務,力求學生在短時間內通過講述來記憶故事。比如在教學時,依據《牛郎織女》的七個結構板塊,把學生分成七個組,每一個組練習講述一個小環節。練習完后,每組選擇一名同學,按照故事的結構順序依次講述,最后再評價哪一組的選手講得比較完整和流暢。然后,照此方法,通過循環的方式,每個組的學生都將其中的一個環節講述一遍。最后,再讓每個學生將整個故事講述一遍。這樣組織講述,因為形式比較活潑,講述任務輕,同時又有競賽的氛圍而令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同時,反復地講與聽,本身也有利于故事的記憶。
2.示范與評價,組織提高性講述,重在能力的提升
講述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對照標準、明確不足,自我調整、反復練習的過程。因此,要建立標準,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好的講述,并及時進行調整。而示范是呈現標準最直觀、最形象的方式,評價是最利于做出調整的策略。教學時,先讓學生明白自己想要把什么意思講出來?想要表明什么樣的看法和態度?然后以評價和示范的方式,讓學生明白講述中哪些地方沒有把意思講出來?如何調整?有哪些方法?最后再進行小組合作,充分發揮小組中講述能力較強學生的作用,讓他組織示范和評價,從而提升本組學生的講述能力。比如在講述“牛郎周到地照顧老牛”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明白要把牛郎的周到和心眼好講出來,然后讓學生練習講述,再通過評價、示范來讓學生知道講的時候要重點突出“總是”“又肥又嫩”“上游”“最干凈”這些詞,講的時候語氣、語調要帶有對牛郎夸贊的味道。這樣,再通過小組練習,絕大部分學生的講述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時,也明白了怎樣讓自己的講述更加具有表現力。
3.積分與階梯,組織任務性講述,重在意義的實現
面對不同的人講述民間故事,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意義的實現,既有心理上的磨煉,也有講述能力的歷練,更有文化傳承的實踐。所以,鼓勵是這輪講述的核心詞。因此,在這輪講述中,可以根據不同學生在講述能力上的差距,設計積分卡,同時,根據積分,設計階梯式的獎勵:30分為合格講述者,60分為優秀講述者,90分為銅牌講師,120分為銀牌講師,150分為金牌講師,并以班級的名義定期舉行儀式,頒發證書。積分卡與階梯式的獎勵,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樂于講,喜歡講,并不斷自主性地提高講述的水平。講述的意義、傳承的意義便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
綜上所述,以傳承的視角展開民間故事的教學,將課堂營造成民間故事講述的情境,讓講述成為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學習方法、活動形式,不僅能讓學生有效地學習民間故事,把握民間故事的文學特點,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更能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意識的講述者、一個民間故事學習的主動者、一個民間故事的傳承者,受到民間故事的熏陶和教育。▲
[1]柴楠.民間故事的生成與接受[D]:[博士學位論文].沈陽:遼寧大學,2013.
[2]蔣名智.民間故事與當代兒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4(2):93-98.
[3]祝秀麗.中國民間故事講述活動研究史略[J].民俗研究,2003(1):1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