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勤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教師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并決定著教育的成效,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教師培訓工作是提升教師理念境界和專業素養的有效路徑,也是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可行選擇,不僅關系教師能否享受職業幸福感,而且關系教師能否更好擔當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培訓既是一項歷時性工作,也是一項現實性工作,貫穿于教師的職業生涯始終,伴隨著國家社會的發展步伐。著眼當前,教師培訓有著新的時代訴求,這具體體現在國家核心價值切實傳導的理念之維、教育先進技術有效推廣的實踐之維和理論實踐貫通教師體認的策略之維。
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天職,即教什么書,育什么人,這是教師工作的出發點也是其歸宿。教師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從根本上講,就是其能否把所育之人培養成推進祖國建設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所需之材。因此,觀照社會的脈相,著眼社會的需要,是教師工作的應然視點。而理念是一切行為的指引,只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和精神要旨才可能促成目標的有效達成。因此,教師培訓工作應該肩負起使教師具備傳導當前國家核心價值意識和能力的時代使命,使教師的工作在正確的航道中行進。
首先,依法治教的精神共識。依法治國,就是以法治的精神規約社會行為,以法治的思維引導社會實踐,這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協同聯動。因此,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國精神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具體作為。教師是依法治教精神的具體貫徹者和實踐者,唯有讓法治的精神成為教師個體教書育人實踐的精神指引,讓法治與人為在精神層面達成共識,才有可能切實推進依法治教的深化。教師培訓時要通過法治精神的解讀、法治案例的研討、法治教育的追求等深入教師之心,以此作為教師自身行動的向導和鞭策自身行為的途徑。
其次,核心價值觀的體認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當前整個社會風尚的價值歸屬,其蘊含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層要義。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教入校,入腦入心,教師責無旁貸。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中發揮理念宣講者、行動示范者和實踐推動者的三重作用,讓這種價值觀文化“像哲學和藝術一樣將他們引向深奧高遠之境”[1],這是價值觀教育的現實訴求,也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師培訓過程中,使得教師能更好勝任這種角色并更充分發揮相應作用,是當前教師培訓工作面對的迫切問題。
最后,立德樹人的價值認同。德才兼備是育人的重要價值旨趣,然而,屢屢發生的失德、缺德乃至無德的現象,一方面表明了德育工作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也警醒當前加強德育工作的緊迫性。立德樹人,就是要把德置于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更為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加以考量,就是要在學生評價中切實考慮到德的成分。教師培訓工作中,有效傳導立德樹人的價值,就是要讓教師真正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質,就是要促成學生道德的發展。這關鍵在于教師要轉變過去過于以分數衡量評判學生的認識,而要在立德樹人的價值認同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當前信息技術正在勢如破竹般地解構著原有的教育教學格局,教師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動上,都受到技術浪潮前所未有的沖擊。教師如何應對這場基于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變革,不僅會影響信息技術助力教育發展的作用發揮,而且在深遠意義上影響著教育效能的實現。然而,當前教師培訓具有明顯的技術主義傾向,追求客觀、可操作的技術,目的是讓參培教師掌握一整套應對教育教學的規則技術。[2]這種忽視教學動態性及其技術有限性的機械技術主義理念需要反思。確保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之間的合理張力,就是既不膜拜技術,又不拒斥技術,這對于教師工作的新要求就是需要教師創造性、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
其一,認清技術的本質,深刻理解教育教學與技術的關系。教育教學與技術的關系問題,不是一個新問題,但當前有著新的表征。各種技術化的產品雨后春筍般進入教育教學的場域,似乎教育教學已經成了技術產品的試驗田。然而,在育人的場域進行這樣瘋狂的行為,是需要讓我們警醒的。畢竟技術只能是教育教學目的實現的手段與工具,本末倒置是危險的。如此來看,當前教師培訓就是既要將教育的先進技術教授予教師,也要在深刻理解教育教學與技術關系的基礎上,形成他們正確的技術觀。
其二,領悟教育的本真,確保教育培養完整人的旨趣實現。教育的終極旨趣在于育人,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背離了這一旨趣,都是失真的。技術的一味介入,使得教育教學培養的人少了些人性的溫暖,多了些技術的冷冰,這是需要檢討的。實際上,教育所育之人應該指向于完整人的形成,這種完整是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也是當前能力和未來素養的共同提升。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培訓中的技術推廣,首先要以教育培養完整人的旨趣實現為準繩,讓教師真正領悟到教育的本真與內涵,而不是迷戀于技術甚至被技術所“裹挾”陷入教育失真的險境。
其三,反思教學的價值,有效厘定教學中技術的作用限度。環視當前的教學境況,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技術化教學的圖景比比皆是,可以說,教學似乎已經離不開技術了。如此一來,到底是教學的技術還是技術的教學,這個根本性的問題被置之腦后。從PPT到微視頻,技術介入教學的方式越來越“水到渠成”,在技術的時代,教學沒有“OUT”??蓡栴}是,被絢爛多姿的技術包裝了的教學,真的就不會遮蔽教學價值的發揮嗎?這樣的教學真的就是教學發展的走向與追求嗎?離開了技術支撐的教學還敢去想象嗎?這些問題都有必要提醒我們做出必要的反思。教師培訓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引導教師去理性反思教學中技術的角色或者作用限度的話,這對教師發展或教學深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育的一切目標都是要通過教育教學實踐去實現的,教師是這一實踐過程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推進這一實踐的重要驅力。從這個意義上講,著力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素養提升是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因而,在當前的教師培訓工作中,積極探索基于時代新訴求的教師培訓策略,兼具眼前和長遠雙重意義。
第一,以理論實踐一體化思維統整教師專業發展。傳統教師培訓之所以被詬病,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培訓中多理論的講授,而少有實踐的過程。實際上,在教育科學研究界,理論與實踐的兩張皮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理論工作者常常責難一線中小學教師缺乏理論素養,培訓“提不上去”;一線中小學教師常常感到理論研究者高深莫測,培訓“深不下來”,如此相互掣肘,大大影響了培訓的實效。推動教師培訓范式轉型,需要從理論專家的知識獨白,到專業共同體的知識對話。[3]因此,在教育教學深刻變革的當前階段,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就是要以理論實踐一體化思維為導向,將理論的引領與實踐的剖析結合起來,在“上得去”與“下得來”的統整過程中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更好彰顯培訓的實效。
第二,著力提升課改深化期教師的課程能力。肇始于新世紀初的課程改革已經走過十余個年頭,正在步入深水區,一些隱性的問題和深層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集中體現為教師的課程開發、課程領導、課程評價等課程能力發展的滯后與課程深化的實踐不相適應。此外,當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理念、立德樹人理念等融入學校課程的現實訴求又對教師的課程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這些客觀現實之于當前教師培訓工作的啟示在于:必須在“‘靜聽—接受’到‘研究—體驗’”的培訓模式轉向中[4],實現教師動態的、鮮活的、基于情境的課程能力的提升,使得教師不僅成為既有課程實施的有效推進者,也成為新課程實踐的探索者。
第三,鼓勵教師在探索性實踐中提高效能感。教師工作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的生命體,因而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創造性的。然而,當前教師職業倦怠的惡性循環,深深桎梏了教師幸福感的獲得。教師一方面試圖通過自身的探索,改進教學實踐;另一方面又深陷分數評價的泥潭,探索難以深入。長此以往,教師因無法感知和獲取積極的、正向的職業反饋信息而逐漸倦怠,這種倦怠感又反過來阻抗教師潛在的探索實踐,使得自我效能感持續走低。生成性是教師培訓內容的核心要素之一,只要培訓實施過程中體現“生成性”,就能有效激發教師的學習興趣,因為“生成性”的產生機制在于教師的需求和內在需要。[5]因此,教師培訓就是要在著力促成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賦予教師新的能量,這種能量足以支撐他們在扎實的探索性實踐中不斷獲得并提升自我效能感。如此,以源源不斷的自我效能感作為驅力實現教師自我的持續專業發展,進而促進教學實踐的深入開展?!?/p>
[1]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1.
[2]井祥貴.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技術主義傾向審思[J].上海教育科研,2015(7):25-58.
[3]余新.教師培訓的本質、功能和專業化走向[J].教育科學研究,2010(12):41-44.
[4]辛繼湘,李金國.從“靜聽—接受”到“研究—體驗”——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的變革[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1):17-19.
[5]朱旭東,宋萑.論教師培訓的核心要素[J].教師教育研究,20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