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娟,傅海倫,李 想
(山東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以來,“小組合作”成為大多數一線教師的寵兒,被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已經實現了從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到新的、以突出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其中小組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該教學方式的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因此,在當前新的課程改革形勢下,對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進行再認識,不僅可以全面掌握目前的研究和教學狀況,深刻地認識其特點,而且可以針對該方式在運用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改進與創新,在完善該方式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更好地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作為對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小組合作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的認可,并被廣泛應用于不同學段的課堂教學工作中。大多數專家學者和數學教師也認可了這種教學方法起到的積極作用,比如:該方式的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合作性以及探索性[1];有助于數學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教學效果更顯著[2]。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有的數學教師設置了實驗班和對照班,通過教學實驗加以說明,使之更有說服力。這方面的研究文獻也較為集中。
小組合作雖然有一定優勢,但是由于東西方傳統教育方法的不同,目前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在中國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好。在實驗的過程中,或是在一線的數學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對于理解性知識的教學,課堂小組合作無法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3]
關于對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存在的問題的研究也主要體現在理論和實踐操作層面。首先,小組合作在理論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其概念不明確,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上存在分歧。在實踐方面出現了濫用討論法的現象,尤其是一線教師們對小組合作的認識存在一大誤區——小組合作是區別于傳統課最重要的標志。[4][5]
其次,在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時間控制、教師作用、數學問題設置、適用范圍、成員參與度、分組等。針對這些問題,不少研究者只是給出了相應的對策,但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并不深入。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對小組合作的認識已較為具體,無論其優點還是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已被專家學者解讀。但是,針對小組合作存在問題的原因,目前的研究還不全面,特別是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的應對策略也只是局限在具體實施環節之中,而站在數學教育的前沿理論高度,從根本上去解決操作層面上問題的實證研究較少。特別是,小組合作的內容選取依據、時機把握的標準、分組原則、小組合作機制的形成、組內分工協作和組間任務分配科學性等,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小組合作是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不是素質教育的代言者,在運用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教師的認識與實踐發展上的不同步。
在當前新的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的形勢下,一節數學好課的標準究竟是什么,已成為數學教育廣泛關注和爭論的焦點問題。即便是對數學公開課的評價,專家學者的評價標準也有較大差別。筆者認為,目前課堂評價標準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過分夸大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作用,將教學方法是否現代和教學手段是否先進作為該節課是否優質的必要條件。[6]因此,有的數學教師每節課無論如何都要安排小組合作的環節,讓學生分組討論,以此來迎合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
好的課堂是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單純追求形式的新穎。數學知識是抽象的,有時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還不具備及時將新的知識建構其上的條件,這時,單純依靠小組的合作與交流根本無法實現認知上的跳躍。因此,要上好一節數學課,應該根據實際條件、教學目標和教學需要,及時有效地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或手段。小組合作既不是上好數學課的充分條件,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作為數學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多種新的教學方法或手段的不同特點和要求。小組合作學習雖有效,但不是萬能的,什么條件、什么時刻需要運用小組合作,數學教師只有在熟練掌握教學內容的情況下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并要處理好教學法與上好課的辯證關系。
數學是撇開具體的研究對象,研究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對于中學生來說,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針對不同的數學概念、定理、思想方法、例題,哪類知識點適合學生分組學習,通過自己與同伴的交流就能實現知識的建構;哪類知識點單靠學生間的交流根本無法達到理解的高度,教師對這些都應該一清二楚,牢牢把握數學教學內容的實質。否則,如果抓不住教學內容的實質,認為只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就是符合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完成了教學的任務。這樣的教師,不但不會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反而會適得其反,甚至形成兩種極端:簡單內容占用過多時間,難點得不到解決;數學內容的本質沒有體現,因而課堂往往呈現沸騰的閑聊或是大片的沉默狀態。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存在的個體,是有思想、有主見的人。中學生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思維上都發生著重要變化。有的喜歡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個性,得到別人的關注;有的開始不太喜歡與人交流,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空間,進行獨立思考。如果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性格和各方面的了解不夠,在分組上不慎重全面考慮就會影響學生的參與度,導致邊緣人的出現。從目前的對小組合作存在問題的研究來看,普遍存在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問題,小組的討論成果往往由教師指定小組代表發言,而不是由小組推選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7],而匯報交流的結果往往是個別學生的個體觀點和看法的陳述,使得小組合作后的交流和匯報成為學生個體的學習行為。[8]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學生確實都參與進來了,但不是參與到學習中,而是轟轟烈烈的暢聊中,小組合作成為了大家暢聊的平臺。
要解決小組合作成為個別學生的舞臺的問題,必須認真分析原因,找到真正的癥結所在。學生把小組合作當作暢聊的平臺,不去表達自己關于課上內容的觀點,不把心思放在實質性的內容上,主要是因為課上內容沒有引起他們的興趣或認知沖突。只有產生認知沖突,以前所學的知識不足以解釋新的知識,或產生認知矛盾了,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使學生愿意嘗試去解決這種沖突。而認知沖突的產生必須通過恰當的問題或者任務來激發。所以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況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就無法通過問題形成認知沖突;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組織能力,自然就不會實現合理分組,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大膽設問,自由發言。
小組合作的本質意義在于教師在課堂上提出適宜的問題,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分組,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觀點,解決問題并達到相互學習、相互進步的目的。開展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進而促進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全面清楚地認識這種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而一味地追求形式化,不但不會提高效率,反而會浪費寶貴的課上時間。有的數學問題,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識能去解決,這時如果再用討論法,則是白白浪費時間。有的問題是超出學生的理解范圍的,如果不加提示,生硬地搬出“下面同學們討論一下這個問題”,這樣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無法去解決,就會出現冷場的現象,沉默的背后依然是時間的浪費。
針對小組合作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須全面認識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和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認真研習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課堂教學進行科學評價,是為了能更好地促進教學,保證所有的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同時,數學教學活動又是靈活的、現實的和豐富多彩的。作為評價者,要全面正確地認識數學課堂評價標準,并以此來激勵改進自己的教學,而不應一味地迎合某一種評價標準。針對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學習需要,合理安排教學過程,突出數學教學的本質。要從學生學習效果上看其是否符合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是否能通過富有內涵的、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討論真正促進學生發展,而不是從形式上、簡單化地去看是不是運用了新的教學方法或手段。
小組合作學習暴露出了數學教師在處理教學實質性問題方面的經驗不足和技能短缺。教師不是數學課本知識的搬運工,也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加工者,只有經過精心設計與組織開展數學探究活動,針對不同實質性內容采取不同教學方法,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生機。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應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加深對教學實質性內容的理解與把握,針對不同實質的教學內容,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在學習同一知識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實現不同教學實質性內容與相應教學方法的完美結合。例如,在對發展學生發散思維的數學問題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方法的多樣性,可組織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后,再進行小組學習在組內進行交流與分享,此時學生應盡可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在交流中明確其正確性。因此必須加強對數學教師實質性內容的研討和培訓,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綜合素質,才能實現小組合作的有效教學。
小組合作如何才能盡可能關注到每一位后進的學生,使他們也能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小組活動中,這是當下需要解決的最現實、最突出的問題之一。為此,數學教師要加強學習,不僅要熟練掌握數學學科知識,還要有必要的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儲備。作為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留心觀察每一位后進學生的心理變化、學習風格和性格特點等,可以為每一個后進學生制作一張生活記錄卡片,記錄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學習的進步;在每一次的小組合作活動中,教師都要格外重視他們的現場表現與參與需要,給他們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并要保持一顆平等的心和足夠的耐心和恒心,切不可對后進學生存在偏見,更不能放棄和放任。教師更要加強與后進學生的交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必要時可以進行單獨談話指導,以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使他們增強信心,迎頭趕上,樂于其中。
數學教師不應只為了追求新的理念而忽略了數學教學的本質。為了有效利用小組合作法,使討論與交流順利進行,根本方法是要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只有當學生已有的知識無法解決新的問題時,才能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引發不同的觀點。根據最近發展區的相關理論,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要求學生完成的任務目標應符合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從而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如果目標過高,學生無論再怎么努力都達不到高度,摘不到果子,那么討論將無法進行,數學知識對學生們來說將變得遙不可及;如果目標過低,根本沒有討論的必要,那么只會是白白浪費課上時間。所以,要真正實現有效利用小組合作為教學服務,最為關鍵的是數學教師要認真分析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的關系,并找到二者的實質性的聯系。特別是對于發散性的數學問題,學生各種奇思妙想匯集在一起,利用小組合作法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潘冬花.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J].河北理科教學研究,2008(6):28-32.
[2]王小琴.小組合作法在數學講評課中的實踐[J].數學教學通訊,2012(6):44-46.
[3]孟祥菊,夏冰.課堂小組討論與教學效果的實證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7(6):42-44.
[4]段曉曉,傅海倫.數學教學中小組討論的誤區剖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3(1):53-55.
[5]曹志仕.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小組討論問題從理論到實踐的思考[J].中學數學月刊,2006(8):23-24.
[6]張天明,傅春華.公開課評價的五大病癥及其剖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9(18):19-21.
[7]湯華.淺談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小組討論[J].新課程研究,2006(3):23-24.
[8]鐘文芳.試析新課改實施中小組討論的形式化問題[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4(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