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樂秀
(武警警官學院 人文社科系,成都610213)
?
軍事科學研究
全面抗戰前中國軍事優撫考評
杜樂秀
(武警警官學院 人文社科系,成都610213)
[摘要]中國軍事優撫的歷史幾乎與戰爭一樣悠久,但近代以前,中國在軍事優撫上一直側重于對傷殘、陣亡將士及其家屬的撫恤,重死而不重生,重恤而不重撫,相關的軍事優撫法規也不健全。直到晚清才開始有所更易,在借鑒西方近代優撫制度的基礎上,中國的軍事優撫制度有了新變化,不僅制頒了一系列優撫法規,而且也切實對一些傷殘陣亡士兵及家屬予以了優撫,在優撫工作上,無論從范圍、力度還是扶助的對象上都有了一些新的氣象。中華民國建立以后到全面抗戰爆發前,由于戰爭頻仍,犧牲頗重,使得無論是國民政府還是北洋政府都非常重視軍事優撫,不僅使原有的優撫法規進一步完善,而且優撫機構也有了一定的改進,但此時的軍事優撫依然存在重恤不重撫、重兵不重屬等弊端,但卻為抗戰時期進一步完善軍事優撫機構和制度,順利實施優撫,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戰爭;軍事優撫;全面抗戰前
戰爭是人類恒久的話題,戰爭與人類歷史相伴而行。有戰爭,就會有軍人出征和軍人的犧牲與傷殘,因而也就有犧牲將士與傷殘軍人及對其家屬的優待撫恤問題。故戰時軍人(包括陣亡將士、傷殘軍人)及其家屬的優待撫恤等,可說是一切政府所面臨的普遍問題。戰爭常有,優撫問題常有,而對征屬之優撫卻并不一定常有。在卷帙浩繁的古代史籍中,可以被稱為軍隊優撫待遇特別是對征屬優撫的事項的記載幾乎大都是草草幾筆,很少有專門的記述。有學者認為:“我國的優撫制度歷史悠久,對軍人的撫恤孕育于原始社會末期,誕生于奴隸社會時期,發展于封建社會階段,成熟于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但據考證,只有到了近代,特別是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紛紛入窺堂奧,為了御辱圖強,驅策將士冒鋒鏑于戰陣之間,晚清政府在借鑒西方一些主要國家的軍事優撫制度的基礎上,并根據本國軍隊編制等實際,制定出一些相應的法規,才使中國軍事優撫開始形成制度。到民國時期,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選派官員赴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考察軍事制度、建制、待遇等,進一步制定了成體系的法律、法規,軍隊及軍屬優撫始有現代型的法律依據。
一、近代以前中國軍事優撫概述
私有制和戰爭的需要產生了軍隊和軍事制度。為鼓舞士氣,保證戰爭的順利進行,統治階級開始重視對軍人及其家屬的優撫。史載,西周在武王時期就曾提出給有傷亡之行軍吏士以喪具,使歸而葬的優撫思想。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增強戰斗力,擴大兵源,對征兵服役采取了十分優厚的政策。戰國時期,由于戰爭不斷,兵員需求量大,各國為了鼓舞士氣,取得勝利,對軍隊優撫問題極為重視。戰國諸雄中,魏國最早實行軍事優撫的改革,但當時“改革軍事制度而實行優撫政策收效最大、影響最大的要算秦國”[2]。秦國將將士分為若干等級,每一級都有相應的優待,賞與軍功、田宅,享受稅邑,還可以以爵位換取免除親屬奴隸身份等。漢朝對將士及家屬依然實施賞以土地,免除徭役,對戰死的烈士加以褒揚等優撫政策。隋朝規定因戰爭陣亡及失蹤的士兵及殘廢士兵以及他們的家庭,國家不減少或不收回所授之田。唐朝實行府兵制,對征屬的優撫規定為:“諸因王事沒落外藩不還,有親屬同居,其身份之地,六年仍追。身還之日,隨便先給。即身死王事者,其子孫未成丁,身份地勿追。其因戰傷及篤疾廢疾者,亦不追減,聽終其身。”[3]并規定家屬可隨軍,并給以田地屋宇,以安定軍心。宋朝規定:“軍士子孫弟姪收為兵,并給賻,除籍后仍給糧兩月,即父母年七十以上無子孫者,給衣廩之半,終其身。”[4]元朝實行世兵制,軍士實行月俸制,陣亡官兵子弟可承襲爵位,對戰死戰傷者給予優恤,戰死者家中的次丁可酌情緩征,對鰥寡孤獨、廢疾之人而不能維持生活之軍人及家屬,采取救濟、安撫措施。明朝對陣亡將士的家屬施以世襲職位、俸祿的優給優養并存政策。如“優給陣亡將士之家”,對其“父母妻子不能自存者,官為收養”[2]497,軍中病故官兵,“無子弟而有父母若妻者給半俸終身。有子弟年幼者初年給半俸,次年又半之。俟襲職,給本俸”[5]。甚至將已故將官的外孫女及其生母也納入優撫的范圍。清朝對八旗將士的待遇十分優厚。如成都駐防八旗的定額糧餉,“馬兵可養五口之家,養育兵養一口人”。每家并撥給房屋三間,地一畝三分[6]。八旗將士的眷屬也享受供給制。規定七歲以上的“食全俸”,6歲以下的為“半口”,減半領口糧。清朝對綠營兵的優待亦較周全,但較之八旗兵要少得多。如綠營兵丁遇有紅白事,清朝給予一定的赍賞:“紅事賞銀2兩,白事賞銀4兩……綠營、新軍官兵遇有戰事,征調出境,除照支平時俸餉外,還加給行裝和鹽菜口糧銀兩,以資贍養家口,免除后顧之憂。”[7]123對陣亡官兵的家屬亦給以一定撫恤,除發給恤金外,其“子弟有可訓練成才的,即令頂補。兵丁無子弟或子弟年幼不能自立而眷屬又無依靠的,每月給賞銀5錢,米三斗,至16歲止”。對在軍營病故的軍官,“所遺眷屬如無依靠,可給軍官生前的半俸。出征亡故官兵的子弟成丁之后,如因殘廢仍不能謀生自立的,經查明,可保留兵丁生前的半餉以資贍養,如子弟成丁后病故尚有遺留眷屬,也準報明情況取結咨部,給半餉”[2]551-552。
綜上可見,近代以前的中國歷代王朝雖也注重軍事優撫,但其側重點在于傷殘、陣亡將士及其家屬的撫恤,重死而不重生,重恤而不重撫,因而其針對的對象和優撫的內容均較狹隘,還算不上現代意義上的優待撫恤。
二、晚清軍事優撫的發展
鴉片戰爭以前,清朝的軍隊主要是八旗兵(約20萬人)和綠營兵(約60萬人),“是當時世界上人數最多的常備軍”[8]。清中葉以前,八旗將士、綠營兵尚可維持較低生活水準。但在鴉片戰爭前后,由于鴉片輸入,白銀外流,造成中國社會銀貴錢賤,物價上漲,財困民窮,米珠薪桂之嚴峻局面,加上清朝政治腐敗,軍官克扣士卒糧餉,綠營遂逐漸蛻變成為“餉糈菲薄……訓練不施,兵卒疲弱,戰守不足,擾民有余”之師[9],再難擔當保衛國家之軍事重任。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八旗、綠營兵在太平軍面前節節敗退,清朝統治岌岌可危,這就為湘軍和淮軍的興起提供了條件。雖然其地方團練、兵由將募、兵隨將轉等軍事特色使之頗像一支私人性質的軍隊,卻擔負起了安邦定國的重任,因此其優撫工作也具有雙重性。湘軍統帥曾國藩認為:“兵勇勞苦,須時時存體恤之念。”[10]按照餉銀不裕不足以養將佐之廉、作兵勇之氣的治軍思路,湘軍勇丁每人每月俸銀四兩二錢(后增至四兩五錢),“較綠營提高一倍有余”[9]77。按照“厚恤賞功”的原則,湘軍對傷亡軍官甚為優待,或保官階議恤,或原職原銜議恤,或從優議恤;對弁勇的撫恤標準雖比軍官減半,但亦遠優于綠營,從而保證了湘、淮軍具有較強的戰斗力。
洋務運動中建立起來的新式海軍更加重視軍事優撫。如李鴻章主持建設的北洋海軍,除按傳統的軍功賞赍優撫官兵外,對陣亡、陣傷的將士,由海防支應局按照不同的軍階予以相應等級的撫恤;對病故將士,大體參照左宗棠所奏定之章程:“兵勇每名給銀八兩外,其大副以下人等,遇有積勞在船身故者,按一月薪糧給發恤賞;其因病離船尚未開缺旋即身故者,減半給發;倘有在洋因風飄沒及陣亡、傷亡者,加倍給予兩月薪糧。”[11]有研究者分析指出,與陸軍相比,北洋海軍優撫的主要特點在于:“在制定海軍優撫章程時,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西方近代海軍的優撫制度,海軍優撫標準相對陸軍而言,比較優厚。”[12]
甲午戰后,袁世凱主持編練北洋新軍,在編訂新軍營制餉章時明確規定了保障軍屬利益的條文,規定官兵“入伍三個月后,頭目每月扣銀一兩五錢,正兵扣銀一兩,由餉局按六個月一次,派員會同原籍地方官牌示,定期飭各家屬持據親身赴領,該委員即當面發給”[13]。由袁世凱主持編訂的陸軍部《恤蔭恩賞章程》亦規定了優待新軍家屬的條文:“(1)新軍家屬等,原籍地方官自應妥為愛護,毋任土豪、痞棍肆意欺凌;(2)倘該家屬遇有涉訟案件,準援照其生衿,一律遣抱以示優異;(3)各該兵丁入伍三個月后,查明堪勝操練,即飭知各該州縣,照綠營馬兵例,每名準免差徭三十畝以示體恤。”[13]438對陣亡官兵之家屬的撫恤,則“另支造報”[14]。有研究者認為,《恤蔭恩賞章程》“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見到的一部最完整的封建制度下的優撫條例,它對了解清朝的優撫制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5]。1909年,清朝又頒布了《新軍死亡和傷殘撫恤標準表》,明確規定并規范了新軍將士死亡、傷殘的撫恤標準。該表將官員分為九品,每品分正、從兩檔;士兵分為三等;撫恤分為死亡撫恤和傷撫恤兩類,死亡撫恤又分為陣亡、因公殞命和積勞病故三種,傷撫恤分為一、二、三等傷三類;死亡撫恤銀分為一次性的恩恤銀和按年長期領取的恩撫銀兩種;傷撫恤分一次性的傷賞銀和按年領取的恩賞銀兩種;陣亡撫恤銀,從官員正一品的2 000兩到從九品的220兩不等,士兵從180兩到100兩不等,每一等次相差40兩。
三、全面抗戰以前的民國軍事優撫
(一)北洋軍閥時期的軍事優撫
中華民國建立之初,由革命黨人主持的南京臨時政府就著手制訂并實施軍事優撫。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陸軍暫行給與令》規定:“各士兵官佐一律按章發給俸餉,其官佐及軍士兵死亡時當給埋葬費。”[16]為表示對創建民國而英勇犧牲之將士亡靈的撫慰及對其家屬的優撫,南京臨時政府曾頒布命令:“按照大將軍例賜吳祿貞一時恤金1 500元,遺族每年恤金800元。張世膺照右將軍例賜一時恤金1 100元,遺族每年恤金600元。周維幀照大都尉例賜一次恤金900元,遺族每年恤金500元。”[17]并對陣亡的王家駒“優給陣亡一次恤金1 200元,遺族恤金每年700元,并準附祀晉鄂兩省忠烈祠,以示褒獎”[18]。對于在辛亥革命中犧牲的一般將卒也給以相應的優撫:“凡此次起義諸將士兵卒,或遇害于行伍,或遭兇于暗昧,均按其等級高下,申請賜予一次恤金及遺族恤金,以酬忠烈而勵將來。”
北洋政府掌握中央政權以后,出于穩定軍心、鼓舞士氣、保證兵源的需要,也先后制訂了一系列優撫軍人的法規政策。如將對陸海軍將士的優撫分為獎牌、獎章、勛章、恤賞四項,并圖記規定其等次、種類和頒發對象。陸軍部也規定:“將士積勞病故一次恤金少校350元,上尉300元,中尉250元。”[19]等等。然因袁世凱死后,中國已成軍閥割據、各自為政、彼此混戰不已之局面,北洋政府制訂、頒布的法律法令并不能在各地有效地貫徹實行。因而,各地軍閥在其統治區內實行的優撫亦各有不同。但大體說來,優撫的對象主要是文官、警察,其次才是軍人。因此在《北洋政府公報》及相關歷史文獻中,呈請給文官、警察等積勞病故之撫恤的呈文很多,但對軍人及家屬撫恤的呈文和訓令則較少。僅見的有陸軍部規定:“將士積勞病故一次恤金少校350元,上尉300元,中尉250元”[19]。大規模的戰爭后,也有對陣亡將士及傷殘將士的撫恤,如直奉戰爭后,直系將各師旅陣亡傷亡官兵人員數目統計,共1 998名,為使“亡者家屬均沾實惠,并借以振興士氣,勉勵官兵。共發恤金164 680元”[19]。但由于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各地軍閥大都實行募兵制,缺少對士兵嚴格的籍貫、身家等調查,因士兵的籍貫、身家不明,遂使得士兵于從軍期間,其家屬很少能夠享受到優撫的待遇;士兵戰死以后,遺族亦無從知曉以及能領到撫恤的比例亦很小。
(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事優撫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后,相繼頒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規。其中關于軍人及家屬優撫的法律法規主要有:1928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撫恤委員會重訂的《陸海空軍撫恤條例》規定:臨戰陣亡、因公殞命、積勞病故的官兵分別依例給恤。官兵撫恤的標準,從將級到尉級到士兵,均按級給恤。如對因公殞命者的撫恤,軍官從將級到尉級,撫恤金從700~100元不等,遺族年撫恤金從400~80元不等;士兵的撫恤金從80~25元不等,遺族撫恤金從40~25元不等。1929年8月21日頒布的《軍官佐退役俸率及給與規則》規定:“凡編余官佐退役俸,按照退時原階級及國民政府頒布之給與令之百分率計算之,將官百分之三十,校官百分之三十五,尉官百分之四十,向中央或地方政府指定之發俸機關按月支領。”[20]1934年10月頒布的《陸軍平戰時撫恤暫行條例》和1935年4月頒布的陸海空軍《平戰時撫恤暫行條例》均規定:“死亡撫恤,按平、戰時分為陣亡、因公殞命、積勞病故3類,以軍階議恤。凡陣亡官佐,生前功勛卓著或臨陣率先遇害,或死事極慘,遇害極烈者,以及官佐及士兵遇有特別情況陣亡或傷劇殞命及臨陣受傷者,從優晉一級給恤。”[7]125-1261937年頒布的《人民守土傷亡撫恤實施辦法》規定:凡守土將士亡故者,給遺族一次撫金80元,年撫金50元。
從上引這些法律法規可見,全面抗戰以前南京國民政府的軍事優撫,主要集中于將士的陣亡、因公殞命、積勞病故三類撫恤,重恤不重撫、重兵不重屬,對將士出征期間其家屬的優撫工作注重不夠,因而不能解決出征將士的后顧之憂,不利于兵役動員和激勵前方將士的士氣。另外,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的國家統一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統一,各地方軍閥雖然表面上承認南京國民政府的中央地位,表示擁護、服從其領導,但實際上依然割據自雄,在軍隊組織和兵員的招募上仍然保持了相當大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由此導致各地軍事撫恤的法規、標準及實施等,亦有所不同。盡管如此,此一時期所頒布的一些優撫法規和相關優撫措施對抗戰時期中國軍事優撫逐漸走向成熟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對解除前方將士的后顧之憂,提振抗戰士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潘亞萍.優撫政策的變遷:從政策維度走向法律維權的分析框架[D].復旦大學,2008:23.
[2]金雙秋.中國民政史(上冊)[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8:171.
[3](唐)杜佑.通典·食貨志·田制(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8:13.
[4]《宋史·志》(第一百四十七)《兵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7:4845.
[5]李旭陽.萬歷明會典·兵部五·優給優養[M].臺北:臺灣文海出版社,1984:122.
[6]李宗放.四川古代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563.
[7]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民政志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8]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 [M].北京:三聯書店,2011:52.
[9]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8.
[10]殷紹基,湯效純,等.曾國藩全集書信一[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0:571.
[11]沈云龍.北洋海軍章程[G]//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十四輯).臺北:臺灣文海出版社,1985:249.
[12]任同芹.論晚清軍隊的優撫制度 [D].河南大學,2003:32.
[13]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袁世凱奏議(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437.
[14]來新夏.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北洋軍閥一)[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5.
[15]劉國林.中國歷代優撫 [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62.
[1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二輯)[G].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172,175.
[17]臨時大總統獎恤吳祿貞等令,1912年3月4[G]//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二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269.
[18]臨時大總統等獎恤王家駒文件,1912年3月19日[G]//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二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270-271.
[19]陸軍部呈大總統為官佐韓春融等積勞病故擬請照章給恤文[N]北洋政府公報,1921-08-31,(178):410.
[20]《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軍事(一)《軍官佐退役俸率及給與規則》[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90.
〔責任編輯:張毫〕
[中圖分類號]E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5)05-0075-04
[作者簡介]杜樂秀(1976-),女,四川廣元人,副教授,博士,從事中國近現代思想與學術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