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學者筆談
促進中日關系健康發展的“定盤星”和“壓艙石”
笪志剛
2015年是中日關系微妙復雜的一年,兩國關系既在經貿和人文往來方面有所改善,同時又在東南海局勢、美日同盟關系強化劍指中國等方面博弈加大。中國領導人一方面倡導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同時也從維護國際秩序的“定盤星” 、促進中日健康發展的“壓艙石”的戰略高度,積極進行有理有節的對日斗爭,同時謀求擴大民間和文化合作,中日關系能從“斗而不破”的底線逐漸上移,就是這種外交和博弈藝術的體現。
縱觀2015年的中國對日博弈與合作、摩擦與交流,2015年9月3日召開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堪稱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參加大會而且還做了“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講話不僅全面回顧了抗日戰爭中全民抗戰、抵御外敵的歷史進程,從正義、光明、進步的角度界定了那場值得紀念和謳歌的戰爭性質,還從抗戰勝利的歷史原因、內外因素、國內外局勢等角度,系統總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強調弘揚偉大的抗戰和愛國主義精神,全面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要義。另一方面從正確評價并維護戰后歷史條件下國際秩序發揮的主導及穩定作用,指出日本在歷史問題的認識及反省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后遺癥,推動中日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支撐力量等視角,明確了那場過往戰爭的是非曲直、突出了維護現有國際秩序的合法性、強調了促進中日關系進一步改善的意愿。可以說,不論從宏觀敘述,還是微觀掃描,抑或感情色彩上,講話都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國際性,對引導國際社會形成主流意識、理解中國和平發展理念,推動中日朝向和解努力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性,可謂是維護國際秩序的“定盤星”,促進中日健康發展的“壓艙石”。結合復雜的國際和周邊形勢,透視中日關系的基本特征,可以發現,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確戰爭是非的“試金石”
1.戰爭的性質不容顛倒
明確戰爭性質,抑或是非曲直一直是針對那場過往戰爭,中、韓等受害國與日本加害國之間、國際社會主流與非主流之間博弈的關鍵分野。講話從“中國的抗戰永不能忘,取得的勝利來之不易”的宏觀敘事角度,對于一些日本政客宣揚“將亞洲從白人殖民統治解放出來的戰爭”的論調,“安倍講話”中刻意渲染的日本是迫不得已才為之的辯解等進行了有力駁斥。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這一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講話以確鑿無疑,不容信口雌黃,不容顛倒,也是顛倒不了的凜然姿態,直視日本發動的那場戰爭的侵略性質,并從“試金石”的高度,針對明確戰爭性質和是非曲直,做出了基于人類基本道義和善惡正義的判斷。
2.戰爭的責任不容推卸
近些年,隨著日本經濟不景氣及整個社會保守意識的形成,社會右傾化色彩濃厚,針對本國發動侵略戰爭的責任意識總體日益淡薄,部分日本政要和右翼人士極力渲染戰爭免責論調,并以裕仁天皇及細菌戰犯石井四郎均被美國免責為由,推卸作為政治家、軍人、企業乃至一般國民的戰爭責任。還有的從大多數日本國民與少數軍國主義分子的角度鼓吹“戰爭責任區分論”,試圖淡化當時狹隘民族主義背景下的“舉國戰爭狂熱”的國民性責任。講話一以貫之地折射了要求日本本著對歷史和人民,尤其是對后代負責任的態度,正視那場戰爭的是非曲直,承認戰爭責任及相關傷害,認真記取歷史教訓,以慎重態度嚴肅對待和妥善處理歷史問題,就是向日本傳遞了戰爭責任不容推卸的信號,在承擔戰爭責任的前提下,日本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才會有堅實的基礎。
3.戰爭的反省不容懈怠
面對戰后70周年的特殊歷史時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8·14發表了繼1995年村山首相戰后50周年談話、2005年小泉首相60周年談話之后的戰后70周年談話,安倍在談話中闡述了日本對過往戰爭的痛徹反省,繼承了歷代首相關于承認對亞洲進行的侵略和殖民統治及造成的巨大傷害的觀點,并強調了戰后日本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對世界發展的貢獻,這對改善中日關系乃至在東北亞建立互信機制是一種進步。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在肯定安倍談話上述有利和解的積極姿態的同時,再次強調希望看到日本政府能夠說到做到,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爾反爾,失信于周邊國家政府及民眾,并希望日本能夠將基于反省基礎上的道歉,落在實實在在的行動上,切實形成“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真誠反省,以心溝通的信賴氛圍。近年的歷史也證明,沒有對歷史問題的痛徹反省,日本就無法和周邊國家發展好關系。
二、維護國際秩序的“定盤星”
1.現有國際秩序需要得到維護
進入新世紀,隨著世界進入后冷戰時代,究竟應該有一個怎樣的國際秩序成為國際社會不斷思考的問題。面對聯合國改革的呼聲,日本、德國、巴西、印度等國希望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訴求,國際社會見仁見智,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見解。這其中,對戰后國際秩序的認知是關鍵,對現有國際秩序的維護是重點。講話在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強調了“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消除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爭”“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的人間正道。呼吁國際社會攜起手來,共同維護聯合國憲章為準則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合作構建雙贏和多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同維護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十四年的淪陷史和八年抗戰的歷史已經證明,中國以傷亡3 500萬人的巨大代價,以維護人類和平與正義的奉獻精神,成為戰后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秩序開創者,成為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未來的歷史進程也必將證明,以聯合國為標志的國際秩序的改革與創新,必須建立在對現有國際秩序的尊重與維護上,建立在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和認可的層面上,中國將堅決捍衛來之不易的反法西斯勝利成果,維護戰后歷久彌新的國際秩序。日本政府在聯合國和國際秩序改革上釋放什么樣的信息,中國人民在看,亞洲在看,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2.國際秩序的和平理念需要弘揚
從戰后70年來的摸索與實踐看,和平不僅是人類社會追求的基本準則,也是維護國際秩序乃至創新國際秩序的根本前提。講話以中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繩,強調了要在現有國際秩序的與時俱進創新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以理性思維看待爭執,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分歧,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昭示了以對話增進相互信賴,以協商解決紛爭,以談判促進安全合作的理念,反對動輒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現在,隨著美國亞太戰略再平衡的展開、日美軍事同盟的再強化等因素發酵,東海和南海問題日趨復雜化,東北亞乃至亞太區域出現了結盟和軍備競賽苗頭,這些對于弘揚現有國際秩序的和平理念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講話彰顯了中國不擴張、不稱霸,與世界各國和平相處的安全觀,指出中國將一以貫之地致力于推動各國共同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安全。
3.國際秩序構建需要“定盤星”
面對大國博弈和地緣變化引發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新變化,構建新國際秩序的呼聲一直不絕于耳,但沒有一個推動各方在國際關系中遵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原則,用統一適用的規則來“明是非、促和平、謀發展”的“定盤星”的話,國際秩序的改革及創新是無從談及的。講話從國際秩序改革和構建的角度,強調了國際秩序法制化改革的重要性。“法者,天下之準繩也。”如何在推動國際關系法治化進程中,確立國際社會普遍適用的法律,并確保不能有雙重標準,共同維護其國際法和國際秩序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將是國際秩序創新和改革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各國依法行使權利,避免歪曲國際法侵害他國正當權益、破壞國際秩序的和平穩定現象出現。
三、促進中日關系健康發展的“壓艙石”
1.中日關系總的歷史進程是向好的
回顧中日2000多年的交流歷史,可以發現,中日兩大民族互學互鑒,日本從古代中國汲取了大量養分,高僧空海、吉備真備和阿倍仲麻呂等留學中國的日本知識精英還利用中國漢字楷書和草書創造了本國文字,為形成自身獨特的文化與文明奠定基礎。中國也利用近現代日本這個“脫亞入歐”的窗口學習到了很多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豐富并拓展了本國文明的內涵與外延。進入近現代,日本先后發動了企圖滅亡中國的甲午戰爭和侵華戰爭。野蠻侵略中國的結果,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法彌合的創傷,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巨大傷害。但必須承認,在中日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雖然兩國有著近百年的歷史恩怨及現實矛盾,但兩國關系總的歷史進程是穩定和向好的。講話在指出日本針對歷史問題的諸多怪現象的同時,對中日兩大民族的交往歷史和日本民族及文化為人類文明做出的貢獻也給予了客觀評價,體現了中國政府及人民對日本戰后和平發展取得成就的理解和尊重。
2.中日關系進入博弈與合作新常態
從近年中日關系的跌宕起伏看,兩國因為領土爭執一度出現戰后最為緊張的對峙,外交、政治關系和民眾感情急劇惡化,2014年11月開始出現一些緩和的積極跡象,但在諸多領域還存在對立乃至對抗的因素,雙邊合作與博弈交織,國際協商與多邊遏制交錯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可以說,隨著中國進入發展新常態,日本進入安倍經濟學主導的新時期,兩國關系呈現了博弈與合作并進的態勢。亦即政治上雙方都減少了互相詬病,著眼于國際和區域環境及本國發展的接觸不斷增多,再次出現旅游、留學等熱絡的民間往來;經濟上考量區域的自由貿易和本國經濟利益的運籌加深,日企撤離中國的速度放慢。但不可否認,兩國民眾感情惡化的基本面并沒有根本好轉,與中國赴日游客不斷井噴、“爆買日本”的熱度相比,日本國民來華旅游卻逐年下降,凸顯兩國民眾層面上的歷史恩怨與現實矛盾影響不僅沒有徹底消除,在日本民眾身上卻持續發酵,這也是兩國關系陷入自1972年建交以來的最困難局面,中日之間博弈和競爭態勢趨強,合作動力進一步被弱化的重要動因。面對未來中日博弈與合作的新常態,規避矛盾升級風險,改善雙邊對立關系,創造合作共贏機會,夯實對話機制,既是兩國無法回避的課題,也是兩國民眾共同的愿望。尤其是在亞太和東北亞區域日益一體化,連帶感和歸屬感日益增強,兩國均面臨恐怖主義、自然災害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朝核問題對東北亞區域威脅揮之不去等機遇與風險面前,中日深化在雙邊和區域、多邊和國際的實質合作,無疑符合彼此的戰略考量和發展利益。“和則兩利、斗則俱傷”、“中日關系穩定有利于亞洲乃至世界和平”,在中日關系博弈與合作的新常態中,摸索中日合作的新模式的時代已經到來。
3.中日關系健康發展需要“壓艙石”
近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日關系的多個講話中,多次提到民間友好的良好基礎和年青一代交流的重要性,督促日本方面“應該本著對國家未來、對人民福祉負責的態度,從維護中日友好、維護亞洲地區穩定與發展的大局出發,認真記取歷史教訓,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強調“歷史無法重來,未來可以開創”,展露了對中日關系未來發展的信心與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5月接待日本自民黨總務會長二階俊博率領的大型文化友好訪華團的“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還講到,“德不孤,必有鄰”,中日作為搬不走的鄰居,要切實改變地理距離近、心理距離遠的尷尬現狀,既需要日本在歷史認識、戰爭責任、真誠道歉上展現真誠,也需要兩國民眾增強相互認知,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溝通交流,這些甚至可以提到維系兩國關系不至于惡化到不可收拾地步的“壓艙石”的高度去理解。現在日本國內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借歷史問題敲打甚至封殺日本的發展空間,日本應做出堅決的回應。事實上,在和平與發展的歷史趨勢下,愛好和追求和平的中國舉行抗戰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使本國人民銘記歷史,使侵略國汲取教訓,這并非是為延續仇恨,其實是在向全世界昭告,和平來之不易,不忘歷史,才能更好地珍視現在。中日關系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相互理解的民間友好和可持續的年青一代交流這個“壓艙石”。
(作者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專題·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