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輝
(山東理工大學 商學院,山東 淄博 255012)
?
社會熱點論壇
財經類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的調查研究——以山東省高校為例
趙建輝
(山東理工大學 商學院,山東 淄博 255012)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大學生就業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更好地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掌握高校財經類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特開展以山東省高校為例的調查研究,從就業準備、就業自我認知、就業地域、期望薪酬、就業選擇的單位類型等方面全面了解高校財經類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簡要分析了就業意向形成的原因,并從加強思想引導,樹立優先就業理念;倡導全員參與,匯聚優質就業資源;實施親情服務,營造優良就業氛圍;堅持分類幫扶,增強就業指導實效;開拓就業市場,拓展就業信息渠道等五個方面提出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對策。
[關鍵詞]財經類;就業意向;調查研究
大學生就業意識是大學生個體以自己的價值判斷為依據,對 “就業”的把握并以此所做的觀念準備。它是大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對就業所持的認識、評價、情感和態度等心理成分的總和[1]。大學生的就業意向代表著大學生的擇業目標,就業意向與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和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有關,因認知不同,大學生的就業意向表現出差異。應屆畢業生對就業形勢、就業自我認知等就業意向有著直接的感受,了解得更為透徹和全面,因此,此次調查對象為山東省高校的財經類應屆畢業生,并采用查閱文獻、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等方法收集一手資料,以便更好地了解高校財經類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從中深入發掘大學生就業時的心理預期和觀念。
一、樣本選取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以山東省高校的財經類應屆畢業生為調查對象,涵蓋金融學、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學等財經類專業學生,設計了“財經類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問卷”。本次調查累計發放問卷1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25份,有效回收率92.5%。調查者中男生占49.1%,女生占50.9% ;農村學生占 59.8%,城鎮學生占40.2% ;政治面貌是中共黨員或中共預備黨員的占11.4% ,共青團員的占 87.3% ,是群眾的占1.3%。從樣本選取來看,較為符合山東省高校財經類應屆畢業生的結構比例; 從調查問卷設計來看,共計23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調研,能夠比較直觀全面地反映高校財經類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
二、財經類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的現狀與分析
1.就業準備不夠充分。通過對調查者基本信息的分析得出,鑒于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舊較大、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高和商科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增加自身砝碼,被調查的財經類應屆畢業生中有11.4%的大學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們普遍認為這有利于在就業過程中樹立自信心和增加就業機會。被調查者中有24.3%曾擔任或者正在擔任學生干部,他們認為可以憑借這個平臺鍛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協調組織能力、人際溝通的能力,增強個人核心素養,增加擇業的機會。同時,調查顯示,有80%的應屆畢業生考取了英語等級證書或者會計類的從業資格證書,以希望在競爭中占得優勢。目前,大學生考取資格證書的熱情有增不減,但是單單有這些證書還是遠遠不夠的,在實際工作中,招聘單位更加看重應屆畢業生專業知識的熟練運用以及實際操作能力。
2. 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較為多元化 。獲取足夠的就業信息是實現成功就業的第一步,就業信息對應屆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尤為重要。調查顯示,應屆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人才招聘會、網絡信息、熟人介紹,三者所占的比重分別是 55.0%、36.9%、7.2%。自主創業的學生比重僅占0.9%,在談到應屆畢業生自主創業的難題時,很多大學生表示缺少創業伙伴、缺乏創業啟動資金或者創業教育創新不足,這些都極大抑制了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3.就業主動性不強,簽約率偏低。在抽取的925名大學生中,截至調查結束,已經簽約的應屆畢業生僅占13%,在調查者中有58%的應屆畢業生處于待就業狀態,選擇升學的占18%,自主創業的應屆畢業生占1%,有10%的應屆畢業生選擇暫不就業。當前畢業生的就業觀念淡薄,不能正確的判斷就業形勢,總以為后面還有更好的工作,以致于缺乏就業的積極主動性,等靠的心理較為普遍,致使錯過了求職簽約的黃金期,導致應屆畢業生財經類專業的就業率偏低。
4.就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是工資福利。就業時考慮的因素反映了大學生對就業的判斷標準。此次問卷調查共設計了就業考慮的四種因素,財經類應屆畢業生就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工資福利。83%的應屆畢業生將工資福利列為就業考慮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個人未來的發展,占9%,再次是家里人建議,占4%。財經類畢業生的專業技術能力、職務晉升等對個人發展至關重要,影響個人的發展水平,數據表明財經類應屆畢業生就業意識不夠成熟。
5.就業薪酬期望值偏高。薪酬期望水平是反映大學生就業意向的重要因素,在就業薪酬方面,應屆畢業生對畢業后所期望的月薪期望水平集中在4 800元以上,比例達63%,26%的應屆畢業生期望月薪水平在2 400-4 800元,月薪期望水平選擇2 400元以下的只占調查人數的11%,這表明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在追求高水平的月薪,還未進入就業市場的應屆畢業生,缺乏對勞動力市場的認識,沒有擺正好自身的位置,月薪期望與現實情況存在諸多脫節。
6.就業傾向相對集中。調查顯示,應屆畢業生選擇就業單位類型的前兩名,分別是政府機關和國有企業,占到問卷總人數的46.7%和26%,這兩種單位類型占到全部比重的72.7%,這表明目前財經類應屆畢業生喜歡偏穩定的職業,缺乏闖勁和風險意識。財經類專業的應屆畢業生應根據所學的財經理論,秉承“競爭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最重要因素”這個原則,積極主動的參與競爭,確立就業自信心,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增強自身的就業和擇業水平。與選擇政府機關、國有企業形成鮮明對比,我國的民營企業卻少有學生問津,出現人才短缺的現象。財經類大學生應適時的轉變擇業觀念,樹立優先就業的意識,另一方面,我國民營企業應加強自身發展,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學生。
7. 就業地域偏向家鄉所在地。在就業地區的選擇方面,有48%的應屆畢業生會選擇家鄉所在的城市,這些二、三線的城市的經濟實力、發展水平雖然趕不上大城市,但是距家較近,方便照顧家人,同時,發展的機遇頗多,潛力較大,成為應屆畢業生的首選,同時。調查者中有35%的應屆畢業生會選擇東部沿海城市,相對而言,這些地區不僅發展較快、企業眾多,而且配套基礎設施齊全,信息通暢,能為剛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生們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和巨大的發展空間。
8.對就業前景關注度高。大學生對當今的就業形勢和自身就業前景的了解程度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意向,當問到當前財經類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時,有46%的同學認為是非常難,43%的同學持樂觀態度。這說明,財經類應屆畢業生會通過新聞、朋友等多種途徑關注當前的就業形勢,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比重的同學對當前就業形勢持樂觀態度,認為只要想簽約、打算工作就一定能找到較為合適的工作,對就業形勢缺乏準確的判斷。
9.就業認知存在偏差。應屆畢業生在回答如何提高個人在求職時的競爭力時,按照重要性程度進行排序依次為:(1)社會關系。有38%的應屆畢業生認為自己沒有關系,影響到自身的就業。(2)考取相關證書。31%的應屆畢業生認為應該打牢專業知識的同時,考取財經類相關證書。(3)參加社會實踐。有22%的應屆畢業生認為應該參加社會實習增加工作經驗。受社會上“富二代”“官二代”“農二代”的討論的影響,一部分大學生中存在著就業機會不平等的認知,甚至認為社會關系比個人能力、工作經驗更重要,這種認知嚴重影響了應屆畢業生就業的積極性。
三、財經類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對策
1.加強思想引導,樹立優先就業理念。加強職業理想和價值觀的教育,幫助樹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和“靈活就業” 的觀念,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職業的選擇,在職業實踐中逐步地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2]。鑒于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商科專業的性質,學校應積極倡導“先就業生存,后擇業創業”的就業理念。在引導學生時注意把握以下三個原則:一是認清就業形勢,盡管高校為應屆畢業生提供的崗位數與學生數比例達到或超過3:1,市場營銷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個專業的崗位比甚至高于5:1,但每家用人單位還會同時將崗位投放到其他院校,由此,比例數就可能會變成0.2:1甚至0.1:1;二是解除后顧之憂,鼓勵學生盡早與用人單位簽約,若畢業生在簽約后又找到更好的單位,高校應盡力幫助其處理解約事宜,最大限度的解除畢業生的后顧之憂;三是鼓勵積極就業,不鼓勵學生畢業后繼續考研,因為財經類專業的用人單位會更多地注重實際工作經驗和能力,他們寧可選擇工作2個月的員工,也不會選擇在家賦閑3個月的畢業生。論文指導老師則利用指導論文的機會幫助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指導督促學生積極就業。同時,學院還注重發揮已畢業校友的影響,邀請他們講述自己先就業、再擇業創業的歷程和感悟,引導畢業生積極就業,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2.倡導全員參與,匯聚優質就業資源。畢業生就業不僅是學生個人的事情,也不單純是某個教師的事情,每一位教師對學生能否順利就業都負有重要責任。學校應把學生就業與畢業設計指導相結合,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同時也是就業指導教師。老師們在指導論文后,都會詢問所指導學生當前就業狀況,求職時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從專業教師的角度幫助畢業生解疑答惑,并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為畢業生搜尋就業崗位。高校輔導員通過就業指導課、就業指導咨詢以及畢業生學生干部會議、全體畢業生會議、座談會、個別談心等方式,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優先就業觀念。通過這些舉措,在全校上下形成了全員抓就業的良好局面。同時,學校應發揮財經類學科優勢,充分挖掘校友和MBA等資源,廣泛聯系用人單位,多方搜集就業崗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就業。
3.實施親情服務,營造優良就業氛圍。高校應堅持細化工作流程、優化工作氛圍、實施親情服務,把畢業生就業工作后延至校友服務工作,讓畢業生切實感受到母校的細致關愛和熱情幫助。信息全覆蓋、不遺漏任何一位畢業生,安全就業、文明離校是畢業生教育的第一原則。高校應建立畢業生就業狀況周報制,細化到每一個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并將匯總結果通過電子郵箱發送給領導、系主任和論文指導教師。對尚未落實就業單位的學生進行跟蹤調查,查找未簽約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高校應建立畢業生信息庫和企業人才需求庫,將來校招聘的企業信息予以匯總,及時發布給畢業生,供畢業生進行選擇。就業信息員收集有就業意向尚未就業的畢業生簡歷并匯總到高校,由輔導員認真登記每個人的就業意向和個人優勢,當有用人單位前來招聘時,高校即可有針對性地對這些應屆畢業生發布通知,并積極向用人單位推薦人選。
4.堅持分類幫扶,增強就業指導實效。高校應注重區別對待就業意向不同的應屆畢業生,增強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畢業生提升就業質量。高校應將應屆畢業生的擇業意向大概分為基層就業、考研、留學、應征入伍、自主創業以及公務員、選調生、事業單位招考等不同的類型,并分別邀請相關方面的老師、專家學者、優秀校友有針對性地做專項輔導。立足學生需求,全力搭建“傳幫帶”支撐平臺,組建學生服務團隊,助力學生成長成才成功就業。整理就業困難學生檔案,對“高校就業困難戶”采取“一對一”重點扶持,集中進行強化輔導,增加成功就業的砝碼,提高就業的積極性。同時,建立就業情況定期分析通報制度,完善應屆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表,根據應屆畢業生的專業、性格、能力以及專業的社會需求等,切實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5.開拓就業市場,拓展就業信息渠道。高校應主動出擊,積極拓建實習就業基地,依托學生實習平臺,努力構建“實習+就業”的模式,使人才培養的“產銷”及時互換,建立牢固的就業聯系。高校領導需帶隊跑“市場”,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通過走訪當地人才交流中心和企業充分了解用人單位的信息、工作環境、薪資待遇以及未來的人才需求狀況,并通過調查問卷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深入調研。高校應注重通過網絡、電話、信函等多種方式及時向用人單位發布畢業生信息,并注重發揮黨支部和學生組織的作用,全方位收集就業信息,建立就業信息聯動機制。學校通過舉辦簡歷制作大賽、模擬招聘會、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活動,將各用人單位負責人請進校園,以各類比賽為載體,向用人單位展示應屆畢業生的風采,實現用人單位與畢業生零距離接觸,為應屆畢業生創造潛在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宋潔.90后大學生就業意識的調查分析——以上海電機學院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
[2]張秋山,張朋釗.對部分大學生求職擇業意向的分析[N].中國教育報,2006-06-09 .
〔責任編輯:崔家善焉涵〕
Investigation on Graduates' Employment Intention Majoring in Financial and Economics-A case stud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Zhao Jianhui
(BusinessSchool,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12,China)
Abstract:Employment remains the basi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scope of college enrollment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or higher quality for graduates' employment, understanding of college financial graduates' employment intention, the author undertook to carry ou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mong univers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the employment preparation and employment self-cognition, employment area, expected salary, the option of unit type for employment, etc.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ollege financial graduates' employment intention, he briefly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employment intention form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policy, he put forward to expand employment channels in five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giving priority to employment concept, advocating full employment participation, aggregation of quality resources, implementing family service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employment, adhering to assist the poverty with different levels, enhancing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effect, and developing employment market.
Key words:financial; employment intentio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ing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5)05-0091-04
[作者簡介]趙建輝(1986-),男,山東安丘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