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黑龍江省農業經營主體的對策研究
田昕加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到2015年使其帶動農戶覆蓋面達到80%以上。黑龍江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已經建成了一批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但其覆蓋面和帶動能力與80%的要求相差甚遠。本文從分析黑龍江省現有農業經營主體的現狀和局限性入手,重點研究不同形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比較優勢和生命力。目的是使如何創新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并付諸實踐,進而做大做強黑龍江省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現代農業尤其是“兩大平原”建設的組織化程度。
一、黑龍江省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
目前,黑龍江省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分為四種類型: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代表的農業企業。
全省2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已發展到10.5萬個,土地規模經營面積有2 000多萬畝,占全省農村耕地面積的1/8[1],部分種糧大戶與院校、科研技術單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在原有產加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下,形成產學研一體化。以“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配套試驗改革為契機,家庭農場得以發展,目前省內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的家庭農場有98 077個,其中土地面積在1 00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有911個。截至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突破5萬個,入社農戶達到60萬戶,帶動農戶200萬戶,覆蓋面積超過50%[2],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實現多元化發展模式的同時,拓寬了農業經營范圍,延伸到加工、勞務、運輸、信息技術、銷售等多個領域,延長了產業鏈條,省內以結合生產要素為手段、規模更大、層次更高、合作性更強的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已發展到267個。目前黑龍江省共有50個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個,其他級別的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1 800多個,共實現銷售收入1 100多億元,在為市場提供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的同時,帶領農戶有效應對市場風險。
二、黑龍江省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局限性問題及其創新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黑龍江省農業經營主體近年來發展狀況良好,處于穩定發展階段,但是四類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中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種糧大戶是保證糧食產量的重要主體,但土地承包經營權模糊不清、生產成本持續增加以及流動資金周轉較慢、風險抵御能力較弱等多種問題限制了其發展。相對于種糧大戶來說,家庭農場具備較好的生產條件規模,但其在發展中仍存在經營規模水平不高、融資困難、管理水平低、基礎設施少、注冊程序煩瑣等明顯弊端。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處于一個較為成熟的發展階段,但地區發展不平衡、規模小,業務范圍窄,內部管理問題多,輻射帶動能力弱,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其職能發揮。同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偏小,欠完善的生產要素無法滿足發展需要,產業鏈條短,上述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極大影響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總體來說,黑龍江省四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局限性問題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土地問題。種糧大戶、家庭農場類的中小型經營主體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明確的問題突出;合作社、龍頭企業類相對大型的經營主體,土地承包周期、土地流轉方面的問題凸顯。第二,資金問題。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生產過程資金短缺問題嚴重,合作社、龍頭企業融資問題突出,而流動資金的周轉是各類經營主體發展普遍面臨的問題。第三,生產要素問題。生產要素主要分為有形(土地、資金、機械等)與無形(技術、信息等)兩方面,不同類型的經營主體的生產要素需求不同,而其核心是資源配置問題。第四,外部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兩個方面。農業經營主體需根據環境變化不斷調整完善自身,以尋求長遠穩定發展壯大。
總的來說,制約黑龍江省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發展的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農業經營主體自身創新發展時出現的內部制約因素,即土地、資金、技術、文化等因素;另一類是在創新農業經營主體過程中外部環境的阻礙,即市場、政府等因素。其中,阻礙其發展創新的根本因素是土地和資金問題。
土地因素是制約黑龍江省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流轉率以及土地規模三個方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土地承包經營權不明確,土地權屬模糊不清;農民的土地流轉觀念淡薄,土地承包周期短;土地經營規模面積仍然較小,無法滿足土地連片經營以形成大型規模化發展的需要。資金的匱乏也是嚴重阻礙黑龍江省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的內部因素,阻礙黑龍江省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的資金制約因素主要包括資金周轉率較低、生產成本提高等資金短缺問題和信貸門檻較高、農業保險投保難、抵質押資產缺乏、信用額度無法匹配、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少等融資困難問題。
除此之外,技術支持匱乏,無法滿足市場對于農產品質量和數量以及農業經營主體自身對于成本控制的需求;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分布不均,經營主體綜合素質參差不齊,供求矛盾較為突出;市場風險難以規避,市場供求信息不對稱;農業補貼政策難以真正落實,政策性保險覆蓋面不全,商業性保險介入較少等等技術、文化、市場、政府等因素方面的突出問題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
三、創新黑龍江省農業經營主體的對策及建議
完善土地承包政策,加強土地流轉服務是當前黑龍江省亟須實行的方案。土地承包政策的完善在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明確,只有確定土地權屬才能使政府更好地推進相關配套政策的實行。通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土地承包權的股份化整合,量化入股,形成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不變,土地分權在掌握股份的農戶手中,這樣既可以有效明確土地權屬,又為農民以土地股權抵押貸款提供了便利。加快土地流轉最為有效的方式是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采取以地換取社保的方式促使農民將土地承包出去,加快土地流轉,解決阻礙農業經營主體創新重要制約因素。針對黑龍江省土地流轉形式較為單一問題,應當優化土地流轉形式,完善農地流轉市場秩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土地流轉中的作用,借助中介服務組織將土地流轉體系與服務相連接,在完善土地流轉服務的同時,拓展土地流轉形式。
融資方式創新、抵押擔保品創新、金融服務創新對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意義重大。融資方式可以有以下兩種創新途徑:第一,組建農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創新模式,互助社成員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股本或固定資產等形式做擔保,取得貸款,金融機構將貸款發放到互助社,由互助社成員自行申請貸款;第二,發揮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代表的大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輻射帶動能力,農民可將固定資產和股權以外的自由資源進行抵押,農業龍頭企業根據實際及抵押物價值進行貸款。針對抵押擔保品創新,可以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設施大棚抵押、畜禽抵押或者大型農業機械抵押等有形抵押擔保,也可采用原材料供給、農產品生產加工等無形契約抵押方式。金融服務創新主要針對銀行以及民間貸款企業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支持,適度提高農業保險對于糧食品種的保額,根據農產品市場適度拓寬農業保險范圍,開發針對性保險品種和服務。
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文化水平,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根據黑龍江省目前情況,更應當加快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綜合素質,提高經營主體的農業專業知識,科學技術應用及推廣能力,農業經營管理水平以及農產品研發技術。綜合素質的提升對于創新發展農業經營主體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科學技術的了解及應用,是決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否適應并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農產品質量、農業生產效率、勞動力等關鍵途徑。文化素質的提高還在于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機制是決定農業能否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優化管理機制是創新農業經營主體時不可缺少的過程。
通過自建官方商城、小型網上商場或借助知名第三方平臺,實時發布、更新、維護各農業經營主體生產加工動態及產品種類、質量等級、生產廠商、產地、價格等信息數據,采用傳統B2C電商模式進行網絡經營;建立基于O2O的“云服務”平臺,方便消費者準確、快速地查詢供給信息,提交訂單,完成電子交易。
在供應鏈信息系統中,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被有效連接起來,實行一體化管理,進行合理的主體間利益分配。產品信息在其中實時、快速、準確流動,該類型農產品的市場供給、價格水平、交易份額及產品安檢等信息易于收集、整理和發布,整條供應鏈資源共享、信息共享程度高,供應鏈各主體行為趨于規范,各負其責,加大質量檢測力度。
黑龍江省需要根據不同地域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政策,政策扶持主要體現在簡化相關注冊手續、增加農業補貼以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三個方面。針對目前黑龍江省內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數量較少的問題,政府應該降低注冊門檻、簡化注冊程序,增加家庭農場注冊數量,使國家提供的諸多扶持優惠政策惠及更多農民。在補貼政策上,政府應該深入基層,了解實際情況,針對無法享有農業補貼的具體問題,采取如開通綠色通道等相應的解決方案,同時根據土地經營權的擁有對補貼政策予以相應的調整。此外,政府要積極落實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障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土地權屬,對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行為及時進行獎懲和糾正,捍衛農業經營主體權利。
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黑龍江省發展農業,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有效實施途徑。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應當遵循因時因地制宜原則,即農業經營主體應根據自身所處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進行適度規模經營,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發展目標。此外,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還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及時根據市場變化來調整農業經營主體結構和經營模式,并在適應市場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的輻射帶動能力,帶領農戶適應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并為農戶承擔市場風險,提高農戶盈利水平,促進農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黑龍江省農村財政研究會.黑龍江省發展多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調研報告[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4,(4).
[2]陳佳山.黑龍江省金融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制約因素分析[J].華章,2011,(26).
(本文系2014年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20140106)研究成果; 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G201208); 黑龍江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基礎及創新模式研究”(12B037)部分研究成果。作者系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
〔責任編輯:屈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