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巖
(黑龍江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80)
博士碩士論壇
哈貝馬斯的協商民主理論研究
孫巖
(黑龍江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80)
[摘要]哈貝馬斯以生活世界為背景,透過對晚期資本主義民主社會的剖析,認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危機,其中包含著經濟危機、政治危機與文化危機。為了避免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國家壟斷性資本主義雖然緩解了由供需帶來的資本主義危機,但不可預計的是落入了另一系列危機之中,那就是政治合理性危機、合法化危機和社會文化危機。對此,哈貝馬斯進行了分析與批判,同時提出了交往行動理論,他透過交往行為來觀察政治生活,建構了協商民主理論,并依此進行了政治圖景的建構。依據主體間的交往行動而建構的政治形式是政治研究的一次嘗試,對其進行分析與探討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以及民主社會的理解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哈貝馬斯;協商民主;民主困境
一、哈貝馬斯協商民主理論的社會背景
與自由資本主義相比較,晚期資本主義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大型企業在經濟運行的過程中逐漸集中,形成了資本和勞動市場的規模化聚集,出現了那些超大型公司;二是政府越來越多地干預市場,以避免那些過度地無序競爭,從而帶來經濟危機。[1]在晚期資本主義國家,市場被少數的大型企業所控制,自由競爭的時代已經終結,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晚期資本主義是一個新階段。具體來說,在發展過程中,晚期資本主義出現了不同的特征,主要體現在社會層級、經濟體系等方面。盡管晚期資本主義國家的這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預防了生產過程中的無政府狀態帶來的惡性競爭,但同時也造成了新的危機,這種危機直接引起了政府機構膨脹、財政危機等政府合理性危機。
哈貝馬斯在全面系統地了解資本主義晚期各領域出現的種種危機之后,他發現社會文化領域的危機是無法避免的,它給社會動機帶來了消極的作用,使得社會成員的政治生活從原來的自主性轉變為對政治權力的消極接受,從而導致民主危機。從根本上講,這種情況是由于政治領域缺乏合法性而引起的。在初期,這種合法性能夠使晚期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上出現繁榮,并使社會保持穩定,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和政治以及社會文化系統所表現出來的危機降低了晚期資本主義國家的合法性,從而導致了民主的實踐危機。
晚期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沒有得到真正的實踐檢驗,體現出了一種危機化的傾向。鑒于這種危機,哈貝馬斯認為,既定的兩種解決方式即經濟學民主和系統間民主并不能解決這方面的危機。經濟學民主認為,只要在選舉過程中通過優化選舉過程的方式使民眾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出最能代表自己意愿的政黨和政府,民主就真正落實了。哈貝馬斯認為,這種單純改進選舉制度的方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國家大部分人的意愿得到落實,從表面上來看民主似乎達到了,但是從實質上來講過分強調民眾的意愿會導致政府在治理過程中為了取悅選民而做出錯誤決策,從長遠來看會使國家發生危機。哈貝馬斯認為,這種理論同樣也不能真正解決民主危機,因為“自組織封閉系統在自我指涉的圈子之內”是不可能完成諸多自我超越的。即使將個體的矛盾上升到系統之中,期望通過系統來解決民主危機,但是本質上的民主危機依舊存在。[2]
二、哈貝馬斯協商民主理論的基礎:交往行為理論
在哈貝馬斯后期的思想中,交往行為理論是其核心,也是其社會政治思想的基礎。這一理論是哈貝馬斯在美國社會學家米德的交往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當然也吸取了許多其他研究成果,比如他的朋友兼同事阿佩爾的交往行為理論等。
交往行為理論指的是行為主體通過語言性交流與其他人對于有關事物達成一致看法的行為。在交往行為進程中,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使用(口頭或口頭之外的)手段,建立起一種人際關系。行為者的目標是尋求對其行為環境及行為目標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通過達成一致協調行為。”[3]84
哈貝馬斯尤其注重交往行為中的語言特征,認為其語言本身的特征決定其基本規定性,雖然單純的語言行為并不構成交往行為。他表示,交往行為的本質就是通過交往主體間的商談、對話、說服與論證最終達成相互理解和一致,而這一點正是人類語言的“終極”目標。[3]275
三、哈貝馬斯協商民主理論的內涵及基本特征
協商民主理論是交往行為理論的邏輯延伸。哈貝馬斯認為,民主不只體現在政治制度的制定上,它是一種在交往行為中各主體間的協商形式,也就是協商民主。協商民主主要強調的是在一個共同體內所有主體的積極廣泛參與,主體之間在交往行為過程中通過對話的方式從而達成共識的過程,這充分展現出主體間的權利、自由和平等。
針對自由主義與共和主義的缺陷,哈貝馬斯提出了一種替代性理論,即所謂的“協商民主”理論。協商民主理論是哈貝馬斯把交往行為理論,特別是論辯倫理學中的普遍化原理與論辯原則引入民主理論的結果。據此,民主不再被單純理解為多數決定的規則,而是在全體一致基礎上形成政治意志的過程。
1.公眾的交往行為是共同體意志形成與意見形成的基本途徑,這體現了人民主權的原則,同時國家的法律必須以此為依據。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理論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替代社會契約論,成為現代民主理論的基礎。
2.協商式民主是開放的、包容的。它的基礎結構是公共討論網絡,這種公共網絡是由多種多樣的公共領域構成的,使性別、年齡、民族、階級及文化等因素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時,不管對待任何政治問題,論辯民主都允許公眾進行平等的、沒有時間限制的、公開的討論。
3.協商民主認為多數決定的決策方式是為了實現目標而暫時中止辯論的過程,而且從原則上說可以在任何時候重新開始。哈貝馬斯強調,民主政治意味著具有不同利益、觀點、意見和立場。由于這種遭遇通常是在知識不完備、不確定的環境下發生的,而共同體往往又必須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做出決策并采取行動,很難保證在全體一致的基礎上形成解決方案,因而任何一次的決定都具有暫時性,并且必須對未來的修正保持開放性。
4.“協商民主以一個健康的、活躍的公共社會的存在為前提。”[4]由于公共社會中形成的交往共識必須成為法律和政府行為的基礎,因此公共社會與國家并非完全分離;但與此同時,它又必須保持對國家的獨立性,以保證公共辯論不受后者干擾。
四、哈貝馬斯協商民主理論的困境
(一)哈貝馬斯的理論在諸多方面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同樣也在諸多方面引起人們的質疑甚至批判,而其中影響較大的一種觀點,就是認為交往行為理論過于空想,有批評者甚至把這一理論稱為新的烏托邦,而批判的主要目標,就是關于理想的交往條件的問題
理想的交往條件即上文介紹的論辯得以發生的主客觀條件,哈貝馬斯稱之為“理想的對話場景”。當然,哈貝馬斯并不認為這些條件一定能全部實現,而是把它當做一種類似物理學中的理想模型加以看待,因為他相信只有通過對理想狀態的建構,才能反過來揭示真正的交往行為必須具備的基本前提。
(二)交往行為的開放性以及共識的必然性問題。哈貝馬斯強調,交往行為應該具有在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上的開放性,它不能因為任何非交往的原因而被中止;由于各種策略性考慮而導致的交往中斷都以其在原則上可以被恢復為前提;同時,已經達成的一致也可以接受任何進一步的修正。他相信,如果這些條件得到滿足,那么交往過程最終將會在共識基礎上形成一種真正的道德規范。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決策的需要往往使辯論參加者不得不在一定的時間界限之內中止討論,并且根據多數意見做出決定;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又包含了爭辯可能被無限期中止的預期,因為接受多數的決定就有可能改變未來的論辯環境。此外,對話和交往環境的不斷變化也使論辯過程變得十分復雜和難以控制,人們總是在一個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被迫面對另一個問題,而環境的變化也使舊的問題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因此,人類生活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變化過程總是遠遠快于人們達成共識的過程,這就從邏輯上使開放性論辯與共識的形成之間出現了相互排斥的關系
(三)關于語言的施為性問題。語言的施為性在交往行為理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語言未必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條件下都能夠準確表達人們的意愿,而人們也未必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條件下都能夠通過語言準確地表達他們的情感與愿望。雖然哈貝馬斯“交往能力”這個概念對交往參與者這方面的基本條件進行了規定,但在一個人具有多種相互沖突的觀念,同時自己也不能非常清晰地辨明這些觀念之間的關系的情況下,或者即使說話者本人以為做出了確切判斷,但實際上仍然存在偏頗之外的情況下,交往的結果就可能會導致誤解。[5]
五、哈貝馬斯協商民主理論對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啟示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民主意志形成的首要前提,只有在公共領域,民眾的各種利益訴求才會很明確又直接地表現出來。在發展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將為社會成員提供一種自治的場所,將國家體系和社會的界限劃分開,將屬于政府的職責明晰化,將屬于社會領域的職責放到社會領域。這樣既能夠減輕政府的行政負擔,又能促進公民的社會自治程度。 也即,轉變政府職能,構建現代化政府,將社會權力轉移到社會團體之中,由社會進行自我治理,復興公共領域。公共事務的解決與處理在權力主體上不只是政府,還有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在解決方式上主要為協商與合作,在整個過程之中,政府的角色既是參與者也是監督者。
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職能越來越細化,政府角色必須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以往的那種包辦一切的治理思維必須拋棄。在公民的民意表達方面,由于各個現實條件的限制,民眾基層意見的傳達需要政治體系提供合理的途徑和方式。因為,民眾的意見如果沒有正常的途徑和方式去表達的話就會積聚起來,如果到一定程度還沒有解決的話可能會對政府的合法性產生影響。
在協商民主理論中,私人自主是指社會個體對屬于個人、家庭以及其他相關的私人事務的自我安排、自主決定以及自由選擇。公共自主是指人們對有關社會共同利益的公益性事務進行充分的自我管理,將政府的權力排除在公共事務之外。私人自主保障個體不受社會其他力量和他人的干涉,而公共自主要求社會個體在充分享有私人權利的基礎上主動行使自由權利。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私人自主和公共自主兩方面都必須重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進步,與私人自主有關的空間不斷拓展,所以有必要從法律體系上保護公民的私人自主,以防政治體系對公民的私人領域造成侵占;而隨著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公共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協商式民主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所以,從法律層面來看,必須完善相關的法律來保障公共領域的自主性,避免公共領域也受到國家機器的干涉。因此,在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私人自主和公共自主的內在差異,在充分理清雙方內涵的前提下,將私人自主與公共自主統一到社會的治理理念中,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民主的建設。
政治文化是指社會成員對政治現象、政治行為和政治體系的認知。完善而成熟的政治文化能使公民深刻了解到自身的權利和義務,在充分利用自身權利的同時自覺積極地履行自身的義務,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社會活動當中,推動社會的進步。協商民主所探討的是多元主體之間以協商對話的形式來協調主體之間的利益,這有助于公共領域的復興,推動公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治理。協商民主可以促進參與型公民文化的形成,同時也依賴于這種公民文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現代社會,社會信息媒介的高度發達為社會成員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一方面,社會成員可以就某些具體的公共事務發表各自的看法,形成相應的輿論集團;另一方面,社會成員可以在輿論的影響下接受某些意見和看法。這種過程可以加深社會成員對政治體系的認知程度,提高對政治行為的認知水平。政治文化的最高層次是政治信仰,而較高程度的參與便體現了公民對整個國家的政治體系保持高度的信任。
六、結語
哈貝馬斯透過對晚期資本主義民主社會的剖析,認為該時期民主社會存在著危機。為了避免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國家壟斷性資本主義出現了。它的出現雖然緩解了由供需所帶來的資本主義危機,但不可預計的是落入了另一系列危機之中,那就是政治合理性危機、合法化危機和社會文化危機。簡而言之,經濟危機轉嫁為政治危機與社會危機。在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觀察與批判之中,哈貝馬斯提出了交往行為理論,并以生活世界為背景建構了協商民主的政治圖景。協商民主仍存在著困境,其是否可以讓晚期資本主義政治與社會獲得救贖,這依然是一個值得被追問和追尋的課題。對此,只做淺議,還需進一步地探尋。通過對哈貝馬斯的協商民主理論的探討和分析,更主要的意義在于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一些建議與思考,促進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德]尤爾根·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M].劉北成,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43.
[2] [德]尤爾根·哈貝馬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M].郭官義,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438.
[3] [德]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M].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72.
[4] [德]尤爾根·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M].童世駿,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84,275.
[5] [德]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二卷)[M].洪佩郁,藺青,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323.
〔責任編輯:徐雪野〕
On Habermas'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SUN -Yan
(CollegeofGovernmentAdministration,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150080)
Abstract:Taking life world as the background, Habermas holds that there is a crisis in the late-capitalist societ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mocratic society of late capitalism, which includes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risis. In order to avoid the cyclical economic crisis, the state monopoly capitalism, although alleviates the crisis of capitalism brought about by supply and demand, unexpectedly falls into another series of the crisis, and that is political rationality crisis, crisis and legalization social and cultural crisis. In this regard, Habermas makes analysis and criticism, and proposed a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in which he constructs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by observing political life through communicative action, according to which, he makes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The political form based on interaction among subjects is the first attempt of political researc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democracy-building and democratic society.
Key words:Haberma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democracy predicament
[中圖分類號]D0-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5)02-0000-04
[作者簡介]孫巖(1991-),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西方政治哲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