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趁心
一地二主引爭議
◎張趁心
一塊國有坑塘地,被縣人民政府頒發了兩個土地使用證,除了土地使用人不同以外,其他登記時間、內容一模一樣,這正是——
A縣B鄉政府原有老窯場取土坑塘一處,面積約80畝,2006年2月B鄉政府申請為該坑塘土地初始登記,A縣國土資源局在進行權屬調查和測量后,報A縣政府批準,為該坑塘頒發2006第1號國有土地使用證,使用人為B鄉政府,使用權性質為國有劃撥,地類為坑塘。
2007年2月,B鄉政府書面通知A縣國土資源局:該國有土地使用證丟失。但沒有在報紙上刊登公開聲明,也沒有提出補辦國有土地使用證。
2007年12月30日,A縣政府在沒有見到馬某提供任何票據、合同等土地轉讓材料的情況下,違規為馬某頒發了國有土地使用證,土地使用人為馬某,且編號和時間、位置和面積、地類均與2006第1號國有土地使用證一致。
后經過調查發現:B鄉政府在2007年10月,以48萬元的價格將該坑塘轉讓給馬某,雙方簽訂有轉讓合同,但在該坑塘轉讓過程中沒有按法律所要求的國有坑塘使用權轉讓必須進行拍賣的規定,只是換了使用權人,馬某購買后又將該坑塘承包給張某做垂釣中心至2012年10月。
2013年2月,馬某又將該坑塘以215萬元的價格轉讓給某駕校,用于建訓練場。
A縣國土資源局對該駕校非法占用塘建進行查處,但對該案應如何處理,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駕校通過私自買賣的方式,在沒有合法取得該地使用權的情況下,擅自填土占用坑塘建駕校,改變了原來國有坑塘的用途,把國有坑塘變建設用地,構成非法占用坑塘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第三款: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但依據第七十六條,未經批準或者采取欺騙手段騙取批準,非法占用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占用的土地,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設施,可以并處罰款;對非法占用土地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依據以上法律條款規定對駕校按非法占用坑塘行為給予行政處罰,并且駕校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該給予拆除,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三百四十二條的規定,以占用農用地罪追究駕校負責人的刑事責任。
但駕校方面認為:已經投入100多萬元資金對坑塘進行回填,不但沒有占用耕地,而且又造了土地,節約了用地指標,不應該給予處罰,反而應該給予鼓勵,并請求縣國土資源局幫助完善用地手續。
第二種意見認為:目前只能處罰B鄉政府。因為B鄉政府非法轉讓國有坑塘的行為同樣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第三款“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規定: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設施;可以并處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以上法律條款的規定,不能直接處罰駕校,是因為對占地方駕校來說,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直接處罰依據和條款,不能對其直接實施處罰。只能在買賣合同和馬某的土地使用證同時依法撤銷的前提下才能對駕校進行處罰。另外,在馬某辦理土地使用證時,B鄉政府深知,采取合同買賣的方式可規避出讓程序,從而達到48萬元落入B鄉政府而非縣財政。同時,馬某也達到不用繳納出讓金的目的,符合“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中“其他形式”的違法特征和要件。
(作者單位:西華縣國土資源局)
針對該案,國土部門應如何解決?歡迎廣大讀者積極參與到案件的討論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