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戴軍
摘 要:部分高中生對排球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墊球上,他們可能還沒有真正體會到排球運動的樂趣,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排球基本技術的運用問題。本文提出四點建議:合理選擇教學方法,提高技術運用能力;有效利用考核評價方式,以運用為主要目的;簡化教學比賽規則,在運用中獲得樂趣;關注學生身體感受,讓運用順利進行,旨在為一線同仁解決該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墊球;運用;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5-0045-02
排球作為三大球之一,已成為學校體育球類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大學,體育課都會把排球作為教學內容。但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部分地區從小學到高中對排球基本技術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幾乎相同。學生在小學就會接觸正面雙手墊球(以下簡稱墊球),然而到了高中,許多教師還要手把手教學生墊球準備姿勢、手型等。這其中有體育教學不系統,教師被迫要炒“夾生飯”的因素存在,但也有高中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不合理的原因。筆者近幾年來主要擔任高中排球選項班教學工作,本文就高中排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談談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建議,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一、合理選擇教學方法,提高技術運用能力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體育與健康(必修全一冊)》配套的教師教學參考書中,關于墊球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徒手練習、擊固定球、一拋一墊(拋墊)、自墊、對墊、三角墊球等。大部分教師在進行墊球教學時也是選擇了這套方法。筆者認為此套方法過于流程化,缺乏與技術運用的關聯性和延伸性。其對初學者初步掌握技術動作是有一定幫助,但如果僅停留在此,不加以延伸拓展,要在比賽中進行運用會有一定難度。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調整教學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墊球技術運用能力。
1.球速
從拋墊球到三角墊球,練習時球速相對比較慢。而實際教學比賽中,即使最簡單的下手發球,球速也要超過前者。所以在接發球時,面對較快的球速,學生有些不適應。墊球手型容易變形,擊球點的判斷容易出現偏差。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學生對墊球次數很多,但比賽時卻接不住球的原因。練習過程中,教師應在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基礎上逐步提高球速。如教師可以在墊球練習時,逐步拉大練習者之間的距離來提高球速。另外,通過不同形式的接發球練習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墊球技術的運用能力。在練習的初級階段,我們可以將拋墊球練習看作最簡單的接發球練習形式。拋墊球可以隔網進行,用拋球代替發球,通過距離的調整逐步提高球速。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從下手發球開始,通過改變發球方法、力度、距離等因素逐漸提高球速。值得注意的是,接發球練習可以選擇適宜難度,貫穿在整個墊球教學過程中,不需要在后期才進行。
2. 擊球角度和高度
自墊球練習是大部分教師在墊球教學初期都會采用的方法,筆者認為此方法不宜長時間運用。因為在自墊球時,要求學生手臂完全端平,球做垂直上下運動。但實際運用過程中,多數情況下墊球手臂和地面會有一個夾角,出球方向是向前上方。該練習對學生體會擊球部位和控制手型有一定幫助。如果長時間練習,會讓學生養成完全依靠抬臂擊球和擊球方向不準確的錯誤習慣。筆者建議在初步掌握墊球動作之后可以用對墻墊球的方法加以鞏固。因為對墻墊球時,擊球動作和出球方向更加接近實際運用中的情況。教學比賽中,如果墊球不到位,球被擊出的一定高度,是同伴能否成功調整球的時間保障。高質量的墊球必須具有一定的高度。在學生的墊球練習中,部分擊出的球往往剛過頭頂甚至在頭部以下。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一定的輔助限制手段提高學生的墊球高度。如,墊球可以隔網進行,在練習者中間拉一條高度限制線等。
3.腳步移動
教學比賽和平時墊球練習還有一個比較大的不同是來球落點具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尤其是在接扣球、攔回球時,學生除了需要對來球方向具有基本的判斷能力,還要有積極合理的腳步移動。而步法練習在教學中往往容易被教師忽視。學生在練習時也不重視。比賽時,學生慌慌張張的亂跑一通,腳步比較凌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球的落點反復練習跨步墊球、交叉步墊球等技術。
二、有效利用考核評價方式,以運用為主要目的
部分教師在進行墊球教學評價時,會以自墊球或兩人對墊球的次數作為考核標準,而忽略了技術動作完成的標準和對技術動作的運用能力。筆者經常發現在兩人對墊球考核過程中,學生距離很近,墊球時肘關節外展,用拳頭墊球。不少學生用這種方式也能墊到二三十個,獲得不錯的成績。但這個成績有何意義,不能真正體現學習的效果。這種評價方式讓學生把注意力放在墊球次數上,而忽視了技術動作的規范,往往助長了錯誤動作的形成,更不要談對技術動作的運用了。筆者發現在排球技術動作考核評價時,部分教師喜歡采用一些簡單的量化標準。比如:傳、墊球的次數;發球的遠度等等,而且只是在學習最后階段進行一次,沒有體現考核評價的過程性。筆者認為墊球技術的考核評價可分三個階段進行。
1.初期考核可采用技術評價的方式。部分教師可能不愿意采用技術評價的方式。究其原因大概是,技評的方式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全憑教師的主觀判斷。教師在評分計算上不方便。這往往也是造成學生技術動作不規范的原因之一。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將技術動作要領分成幾點,作為考核的量化標準。這些要點就是得分點。這樣學生既能加深對技術動作要領的理解,教師在評分的時候也方便計算。例如,墊球初期考核評價時可將標準定為:學生進行自墊球,完成“蹬地”“壓腕”“頂肘”動作各得1分,“擊球點正確”得2分,滿分5分。
2.在技術動作的鞏固提高階段,評價方式可適當增加難度,并注意與實際運用保持一定的關聯性。教學比賽中,相鄰的兩名隊員在合作擊球時,一般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和擊球高度。所以如果教師選擇對墊球作為評價方式,可以在這兩個方面做一些限制性的規定。例如:根據難易程度大小,畫兩條相距2~4米的平行線,規定測試者必須在線外擊球。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隔網進行,幫助控制墊球高度。此外,如果教師采用“對墻墊球”的方式進行考核評價,可以對墊球高度和人與墻的距離進行限定。在此基礎上,將墊球的次數作為成績評定的量化標準。在考核評價過程中為了保證連續性,對沒有達到要求的墊球,可作為調整球,不計數,考核繼續進行。
3.教學比賽中,墊球作為一傳的主要技術手段,其質量的高低主要體現在球的落點上。落點可以說是判斷墊球技術掌握程度的重要依據。在墊球技術學習的實際運用階段,我們不妨用墊球落點的準確程度作為考核評價的標準。如,教師可以采用接發球的形式進行考核,每人接5個發球。落點在前場區得3分;后場區得2分;墊過網得1分;其余不得分。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選擇合適的難易程度,發球形式可以變化,從拋球開始到下手發球,最后上手發球。
三、簡化教學比賽規則,在運用中獲得樂趣
1.調整人數,讓比賽更合理
國際標準的硬式排球比賽為6人制,很多教師在排球教學的運用階段就很教條的安排學生進行6人制比賽,并且把比賽規則原封不動照搬使用。學生可能還不太清楚站位,輪轉方法,完全依靠教師臨場指揮。6人制作為競技體育采用的比賽規則,學校體育和小型比賽沒有必要完全照搬。畢竟參與對象不同,運動能力也差距甚遠。教師應該根據參與對象的實際特點,在6人制比賽規則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比賽人數上,教師可以靈活設置。排球比賽講究一墊、二傳、三進攻。筆者認為三人制比賽比較適合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在練習的不同階段可以穿插采用2~6人制。關鍵是看能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體驗到此項運動的樂趣。
2.降低難度,讓更多的人參與
針對學生的特點,筆者認為首先需要降低比賽的難度,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如:比賽開始的發球環節就是許多同學頭疼的問題,一到發球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往后躲,生怕球發不過網或者發出界。教師可以對規則做如下調整:發球可以踩線或者向線內邁一步;發球可用拋球代替;取消3擊的規定;輪轉換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不必每次交換球權都要轉換位置等。總之,規則在于教師的活教活用。
四、關注學生身體感受,讓運用順利進行
筆者發現學生在墊球練習和教學比賽中會抱怨手臂墊球部位很疼。這種疼痛感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甚至讓學生產生一種畏懼心理。尤其是部分女生在接發球時,看到一些速度快、位置高的來球,因為怕疼就直接讓開了。筆者認為,除去技術動作掌握程度的原因之外,造成這種疼痛感的客觀原因主要有三點:
1.器材
一方面,部分學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門由于缺乏專業經驗,采購的排球材質不佳,手感比較差,這個問題需要我們一線體育教師多提意見。畢竟相對而言我們更有經驗,也更有發言權。另一方面,教師在排球類型的選擇上應有所側重。與硬式排球相比較而言,軟式排球具有輕便、材質柔軟的特點,手臂擊球時感覺比較好,沒有疼痛感,尤其女生在主觀上更容易接受。此外硬式排球使用時,充氣要適中或者少充氣。因為充氣過滿,會造成球體比較堅硬,學生擊球時疼痛感會更強烈。
2.氣候
排球運動一般在室內進行,但受條件限制,大部分學校的排球教學安排在室外。由于排球自身的特點,風速和氣溫等天氣因素會對其造成影響。排球自重比較小,風速過大會改變其空中運動方向。冷空氣對學生的皮膚刺激比較大,擊球時的疼痛感會加強,這些天氣因素都不利于排球教學的開展,所以教師在排球教學的時間安排上要考慮到季節和天氣因素,盡量不要在寒冷的冬季和風速比較大的天氣條件下進行。
3.運動裝備
墊球時,排球直接和皮膚接觸,在球速比較快的情況下,球體對皮膚表面產生的作用力比較大,這也是疼痛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學生在手臂觸球位置戴上護腕,不僅可以保護手臂,減輕疼痛感,還能幫助學生把握正確的擊球部位。
五、結語
排球是隔網競技運動,參與者與對手幾乎沒有身體對抗。該項目對身體素質要求相對較低,便于在普通學生中開展,適合人群比較廣泛。但是作為三大球之一,排球可能不及籃球和足球受歡迎,參與的人數也不如后者。筆者認為這和我們一線體育教師的教學有一定關系。教師應該通過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學會運用已學的運動技術,真正體會到排球運動帶來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黃漢升.球類運動——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4-15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體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體育與健康(高中教師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