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紅(鹽城工學院,江蘇鹽城224051)
大力弘揚鐵軍精神,推動學校內涵建設
沈秋紅
(鹽城工學院,江蘇鹽城224051)
以鐵軍精神推動學校內涵建設,不僅是繼承和發揚革命光榮傳統,而且是“以鐵軍精神辦學、以鐵軍精神育人”的辦學宗旨的具體體現。文章探討了鐵軍精神精髓和內涵,對影響學校內涵建設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認為鐵軍精神與內涵建設相結合,主要是以鐵的信念堅持理念更新和層次定位;以鐵的意志推動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以鐵的紀律維護校園文化建設;以鐵的作風貫徹管理體制和機制的改革與創新。
鐵軍精神影響因素內涵建設
高等學校內涵發展更注重增長的質量和增長的效益。隨著我國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以及適應知識經濟的挑戰和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國高等教育在注重發展數量和速度的同時,進一步注重內涵發展。然而,客觀上,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還是偏重數量和速度的增長方式,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不高仍然是改革和發展中面臨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這說明學校內涵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這個過程中將會面臨許多的挑戰和困難。在實踐工作中,我們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在鐵軍精神的指引下,走出一條觀念、組織、制度、機制不斷創新的內涵建設和發展之路。
“鐵軍”一詞最早來源于葉挺將軍的獨立團。葉挺獨立團及其隸屬的第四軍作為北伐軍的先頭部隊,他們作戰勇猛,紀律嚴明,戰功顯赫,因而被稱為“鐵軍”。這支誕生在血雨腥風中的特殊隊伍,繼承著北伐第四軍、紅軍第四軍和堅持南方游擊戰爭的紅色游擊隊的光榮傳統,匯聚了南方八省健兒,身肩抗日和反頑的重任,在日、偽、頑三方的夾縫中求生存,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求發展。隊伍由少到多,由弱到強,歷經磨難和戰火的洗禮,終于成長為勇猛、頑強、既有鐵的紀律,又文武兼備的威武之師、智慧之師。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凝聚而成“鐵軍精神”。鐵軍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其中,鐵的信念、鐵的意志、鐵的紀律、鐵的作風是其精髓。
鐵的信念是指牢固樹立必勝的信念,發揚救國救民、抗敵御侮的光榮傳統;鐵的意志是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屈不撓、奮勇殺敵的犧牲精神;鐵的紀律是指一切行動聽指揮,堅決執行命令;鐵的作風是指敢于與困難作斗爭,敢于承認失誤。鐵軍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值得發揚光大。
學校內涵建設是學校強身健體之根本,是學校事業長久不衰之保證。它既是一項系統工程,又是一門涉及高校方方面面的管理藝術,同時還是校際間綜合競爭力的核心。學校內涵建設內容十分豐富,它主要包括學科建設、師資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及管理體制等多方面內容。受高等教育系統自身的復雜性,以及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的制約,影響高校內涵發展的因素是全方位的、多層面、多方面的,如領導素質和管理能力、辦學模式和運行機制、學校發展戰略定位、教育指導思想、教育政策等。加強學校內涵建設也是高等教育當前要做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然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抓內涵建設,是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因此,我們應將鐵軍精神與內涵建設結合起來,并且貫穿于內涵建設的全過程。
(一)以鐵的信念堅持理念更新和層次定位
首先,轉變觀念,實施學科強校戰略。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從學校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只有搞好學科建設,才能在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因此,應該通過樹立學科建設的主導意識、學科建設的全局意識、學科建設的“領先意識”和“特色意識”,確保學科建設成效的前提和基礎。其次,合理定位,科學規劃。大學要根據自己業已形成的學科特色、專業類型、辦學規格和服務對象,以及學校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并對學科發展和建設進行科學規劃。我校新一屆領導班子在第二次黨代會中明確提出今后五年我校的發展目標是:綜合實力進位50到80位,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可以說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站在新起點,用更廣闊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科學地規劃學校事業發展的新藍圖。
(二)以鐵的意志推動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
1.學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取決于學校的核心競爭能力。學科建設水平就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體現。加強學科內涵建設、苦練內功尤其重要。學科內涵建設包括學科特色和優勢、“學科群”建設、建設學科基地、加強學位點建設,等等。在學科評估指標體系中,科學研究占了相當的權重,這表明一個學科能否成為重點學科,主要看該學科從事科研人員的結構和研究成果是否達到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而實現這些目標的基礎性措施即是科學研究,科學研究不僅是學科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而且是促進學科建設的內在動力。因此,進行學科建設應做到以下兩點:(1)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如實驗室、研究中心、科研基地等學科基地。良好的學科基地不僅是獲取申報項目和取得成果的前提條件,是吸引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礎。(2)強化科學研究。科學研究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促進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因此,高校要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縱向科研項目;鼓勵教師發表高水平的論文、專著及發明專利的申請。
2.師資隊伍建設是關系到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學校可以少一點高樓,但必須有大師。師資隊伍建設的好壞,是學生培養質量高低的決定性因素。高校首先應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建成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及開拓性較強的管理干部隊伍體系。其次,強化學科隊伍,構建科研團隊,培養學科帶頭人和梯隊是學科建設的關鍵。建立一支年齡結構、專業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及學緣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充分發揮學校教學、科研、服務三大職能。
(三)以鐵的紀律維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全體師生員工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工作態度的集中體現,是一所學校內涵、層次、品位、特質的重要標志。受國內外各種文化力量相互碰撞的影響和西方價值觀的侵蝕,近年來,大學校園內部分師生弱化了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因此,校風、學風建設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一個永恒的主題,必須以鐵的紀律和完整的激勵、考評機制保證和促進優良校風、學風的形成。
1.校風營造。校風是無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振奮精神、激勵斗志,迸發出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革命精神,優良的校風對黨風和社會風氣的好轉也有著積極的作用。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明確指出:“學校要大力加強革命秩序和革命紀律,造就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一代新人,促進整個社會風氣的革命化。”優良的校風使高校能夠造就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者,他們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對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將使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發生深刻的變化。
2.學風建設。學風是學校長期積累形成的一種氛圍,一種精神。它體現著學校的文化傳統、管理水平和辦學理念,是學校創品牌、樹形象、謀發展的重要基礎。要建設一流大學必須建設一流學風。在學風建設中,治學風氣是主導,學術風氣是基礎,不良的治學風氣和學術風氣直接影響和腐蝕著學習風氣。
高校要大力加強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各種制度的導向、校訓精神的弘揚、校園建設成果的展示、各種文化活動的開展、文化景點的建設等多種形式,努力造就具有優良傳統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校風;倡導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積極健康的價值追求、誠實友愛的道德感情、誠信負責的行為方式;努力形成治學嚴謹、求實創新、富有人格力量的教風;勤奮、踏實、勇于創新的學風。
(四)以鐵的作風貫徹管理體制和機制的改革與創新
“一流的大學要有一流的教學和一流的科研,同時更要有一流的管理制度,后者是加強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當前,我國高校的管理體制創新工作才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在新形勢下,只有不斷創新管理體制,不斷繼往開來、與時俱進,高校才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管理體制才能對教育教學質量的實質性提高真正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才能真正引導、促進高校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辦學道路。在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過程中沒有鐵的作風保證,沒有鐵的作風貫徹和執行,管理體制改革必然寸步難行。
[1]董躍進.篤學格致厚德重行——鹽城工學院彰顯鐵軍精神紀實[J].鐵軍,2008.9.
[2]霍曉玲.論新四軍鐵軍精神的源頭[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8.3.
[3]沈培新.鐵軍精神是偉大的民族精神[J].學術界,2003.102.
[4]劉以順.論新四軍的鐵軍精神[J].理論建設,2006.5.
[5]王磊.加強學科內涵建設構筑核心競爭力[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6]謝振山.堅持內涵建設主題推進學校科學發展[J].河南教育,2008.5.
[7]田偉.試論高等學校內涵發展的自身建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2.
[8]伍百洲,秦大同.論學科建設的內涵、策略與措施[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9]張輝.試析影響高校內涵發展的內外部因素[J].上海高教研究,1998.10.
[10]劉宏林,劉華,趙勝巖.學科建設內涵與體制創新淺議[J].遼寧教育研究,2004.6.
[11]蔣元平.學科建設的內涵診釋和實現策略[J].中國西部科技,2007.1.
[12]王明玉.內涵建設體現高校核心競爭力[N].中國教育報,200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