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鋒+朱麗萍
摘 要:文章對移情及其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進行研究,首先從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論述了移情的起源,認為設計師可通過移情來透徹理解用戶,獲取設計信息,激發創作靈感。然后提出移情設計的過程可分為“產生”“沉浸”“聯系”“分離”四個階段。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移情設計的方法,如“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用戶信息的交流”“用戶行為的模擬”等,以及這些方法與傳統設計方法的不同。最后結合設計實例闡述了移情設計的應用。
關鍵詞:產品設計 移情設計 用戶體驗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Empath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roduct design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origin of empathy wa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esthetics and psychology. It was argued that designers could understand users, get design information, and stimulate creative inspiration through empathy. Secondly, the process of empathy design was put forward,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at were generation, immersion, connection, and detachment. Based on this, the methods of empathy design were analyzed which included field research of anthropology, user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user behavior simulation, etc.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methods and the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s were also illustrated. Finally, combining with design examples the applications of empathy design were elaborated.
Keywords :Product Design, Empathy Design, User Experienc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用戶需要更多個性化的產品。設計師的工作是為用戶設計產品,但用戶具有不同的身體狀況,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住在不同的地方,關注不同的事物,擁有不同的想法和習慣。設計師如何設計出令用戶滿意的個性化產品呢?關鍵是要透徹理解他們如何在使用過程中看待、體驗和感受產品,這就需要進行移情設計。
移情設計是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它通過對用戶的深入研究,獲取設計信息,激發創作靈感,能有效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在設計過程的模糊前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本文將圍繞移情設計,從起源、過程、方法、應用等方面進行研究。
一、移情的起源
“移情”源于德文Einfühlung,意為“把情感滲進里面去”,1873年美學家費舍爾(Robert Vischer)首先用它來描述人們觀看繪畫所引發的身體反應,1909年心理學家鐵欽納(Edward B.Titchener)將其譯為英文“Empathy”,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被加以推廣,該詞在中文里常被翻譯為“移情”或“同理心”。
在美學領域,“移情說”是西方美學界舉足輕重的一個理論學說,該學說的主要觀點是:美感經驗來自于對觀賞對象聚精會神地觀察并賦予其生命情趣的移情作用,這種移情作用是由我及物以及由物及我的交互活動。對于移情,中國的傳統文學理論雖未形成系統化的學說,但早有將移情作為審美體驗方式的實例,如中國藝術中的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移情的體現。
在心理學領域,移情是指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去體會當事人感覺的心理歷程,以及認同和了解他人對某件事或某個物體的感覺。心理學家卡可夫(Robert R. Carkhuff)認為移情是從別人的視角看問題,或穿別人的鞋子走路。
可見,移情的含義在美學和心理學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本文從設計學的角度出發,綜合上述研究認為,設計師應通過移情來感知、搜集用戶體驗,并將這種體驗物化為產品,以產生積極的移情審美效果。
二、移情設計的過程
設計師進行移情設計的過程可分為產生、沉浸、聯系、分離四個階段[1],如圖1所示。產生階段是指設計師產生興趣和動機去深入了解用戶,這是移情設計的基本前提。沉浸階段是指設計師將自己沉浸到用戶的生活中,觀察和體驗用戶的生活,但對此不做任何判斷,這個階段是移情設計的關鍵。當設計師對用戶有了深入了解之后,進入聯系階段,在這一階段,設計師應關注用戶的想法,聯系自己的經歷真正地理解用戶的行為,與用戶在情感上發生共鳴。最后是分離階段,設計師從用戶的生活中走出來,以設計師的視角分析所獲得的用戶信息,并據此進行設計創意。
三、移情設計的方法
設計是為人服務,而不僅僅是設計一個產品,因此設計師在設計產品之前,應該進行系統的用戶研究,從用戶的角度出發進行移情設計,使設計能夠滿足用戶的需要,移情設計可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用戶信息的交流、用戶行為的模擬等。endprint
(一)人類學的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是人類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在設計藝術領域,田野在時空上的意義已不再是原始、鄉村、邊塞、過去之類的理解,而是指一切離開書齋、案桌,面向社會藝術生活實踐的現場[2]。對于設計師,可將田野擴大到相異性較小的“己文化”中,運用人類學的理念來考察用戶的生活,讓自己置身于用戶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空間,進入他們的生活情境,通過移情獲得真實的、直接的體驗和理解,捕獲用戶未表達的潛在需求,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設計創作[3]。
許多設計公司采用田野調查的方式進行設計調研,設計師參與到用戶的生活中去,把自己當成用戶,以用戶的眼光嚴格對待自己所設計的產品。如美國Ziba設計公司,要求設計師與用戶共同生活超過一周的時間,以此來理解用戶的生活環境,該公司認為其成功的關鍵是對用戶使用情景的理解和沁入[4]。
(二)用戶信息的交流
當由于時間、經費等各方面原因,不能進行田野調查時,可采用用戶信息交流的方法,如角色(Persona)、情節(Scenarios)、故事板(Storyboards)等,以確保設計師對用戶的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礎上能夠進行移情設計。其中,角色是指具有目標用戶真實特征的人,代表一群真實的人物,在構建角色時用戶目標不宜過多,要讓少數人對產品非常滿意,使其成為產品的狂熱追隨者;情節是以文字為主構建的原型,設計師使用情節將角色置入場景中,進一步將其引入生活;故事板是帶有大概情節的掛板,設計師通過創建故事板表示行為的關鍵瞬間,說明使用的產品或服務。
(三)用戶行為的模擬
為了深入理解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特別是針對一些特殊用戶,如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由于這類用戶在產品的信息感知、產品的控制與操作等方面與一般用戶有一定的不同,因此他們會對產品有一些極端的需求,在此情況下設計師可通過對用戶行為的模擬,真實體驗其使用產品的情況,從而發現一些不易覺察的問題,為產品的設計提供重要線索。圖2為身體健康的設計專業的學生,在為存在肢體移動障礙的用戶設計產品時,所進行的行為模擬的場景[5]。
(四)移情設計方法與傳統設計方法的不同
移情設計方法與傳統設計方法的區別如圖3所示。傳統的設計方法,如市場調研、人體測量等,針對的是大樣本的用戶群,常將所有用戶的特征,如身高、視力、收入、教育程度等數據集合起來,這樣一個“平均”用戶對市場研究來說是可行的,但對于設計師的創新設計價值卻很小,因為它失去了很多對設計師有用的設計信息[6]。而移情設計則相反,它以滿足少數真實用戶的需求為出發點,關注其行為的特性,對其進行深入分析,雖然獲得的研究數據很少,但獲得的設計信息更為具體和豐富,對設計師獲得設計靈感非常有幫助,這是傳統設計方法無法做到的。
四、移情設計的應用
通過移情,設計師可透徹理解用戶,獲取設計信息,激發創作靈感。移情設計在個性化產品的設計以及特殊人群的產品設計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設計師可按照產生、沉浸、聯系、分離這一移情設計的過程,選擇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用戶信息的交流、用戶行為的模擬等移情設計的方法進行產品設計。
(一)嬰兒車的設計
傳統的嬰兒車設計對外觀、人機尺度、舒適性等考慮較多,但深入的設計應來自于移情感知。通過對有嬰兒家庭的田野調查可以發現,使用嬰兒車并不只是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更為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學習,然而在現有嬰兒車的設計中,孩子的位置總是低于能夠與父母舒適交流的范圍,父母不得不頻頻彎腰,孩子在大多數情況下也只能可憐地盯著母親的衣擺,因而失去了很多交流的機會。針對這一狀況,可進行一項關鍵的創新,即為了更好地交流而提高兒童座椅的高度[7]。
(二)盲人魔方的設計
在給盲人設計產品時,為使設計符合盲人的需要,設計師應通過移情的方式體驗其生活。圖4為一款針對盲人設計的魔方[8],設計師基于移情設計,針對盲人存在嚴重視覺障礙的情況,以木材、金屬、橡膠、塑料、石材、織物等6種基本材料代替傳統魔方中的色塊,引導盲人通過觸摸感知來參與魔方拼湊游戲。
(三)老年人手機的設計
在進行老年人產品設計時,應對老年人視力下降、手指靈活性降低等予以充分考慮,可通過一定裝置模擬老年人的行為,以便深入理解產品設計存在的問題。圖5為設計老年人手機時,設計師佩戴了模擬老年人視力的特殊眼鏡、并穿戴了降低手指靈活性的裝備,以模擬老年人使用手機的情況[9]。
五、結論
移情來源于美學領域,并在心理學領域得到發展,近年來,移情在設計學領域逐漸獲得重視和推廣。移情設計的過程可分為產生、沉浸、聯系、分離四個階段,其方法包括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用戶信息的交流、用戶行為的模擬等。基于移情設計,設計師能夠獲得針對少量用戶的豐富而具體的設計信息,能夠激發設計師的創作靈感,并能使設計的產品符合用戶的真正需要。
注釋
[1] Kouprie M,Visser F S.A framework for empathy in design: stepping into and out of the users lif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2009 (5).
[2] 李立新.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
[3] 王建民.基于情景調查的包裝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 2012 (22).
[4] 小南.用戶“心靈探索”之旅 美國Ziba設計公司的文化浸沒式體驗[J].設計,2011(4).
[5] Strickfaden M,Devlieger P.Empathy through Accumulating Techne: Designing an Accessible Metro[J].The Design Journal,2011 (2).
[6] Mcginley C,Dong H.Designing with Information and Empathy: Delivering Human Information to Designers[J]. The Design Journal,2011 (2).
[7] Koskinen I,Katja B,Tuuli M.《Empathic design: User experience in product design》,Helsinki,IT Press, 2003.
[8] 梁玲琳:.產品概念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 Cardoso C,Clarkson P J.Simulation in User-centred Design: Helping Designers to Empathise with Atypical User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2012 (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