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
【摘要】自從蒼梧中學承擔語文新課改試點任務以來,新一輪課程改革給學校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挑戰。為了迎接這個挑戰,我們全組語文教師行動起來,積極開展教學科研活動,我從個人的角度看,很有些感受和體會。
【關鍵詞】新課改;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認真接受培訓,真正轉變觀念
我們全體語文教師都接受新課標教材及教學培訓,仔細閱讀下發的相關資料,領悟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在貫徹落實新課標時,我們是集體備課,共同設計教案,教師在課堂上落實,課后還要反思。
因此,每周五的第七節教學研究活動,我們都非常重視,一次都沒落下。通過大半學期的教學,結合在桂林接受的培訓,我們基本上轉變了觀念,改變了以往那種教學方法,不再“填”,不再“海練”,而是讓學生解放出來,培養他們的能力,激活他們的思維,并與生活、社會相結合,做到“以人為本”。
二、備教材,備學生
新教材與舊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更注重學生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與校園外結合,不是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老路。我們面對的學生,是九十年代生的人,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對社會的了解很多,對手機的功能可能比老師懂得更多,敢于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富于個性。不過,因近幾年,提倡減負,搞所謂“素質教育”,在初中時很多知識不考,老師就不講,學生也不記,導致學生頭腦中語文知識的積累已少得可憐,詞匯貧乏,幾乎沒人完整看過一篇名著(四大名著),但善用網絡語言,活用各種符號(以代替語言)。
作為一個語文教學工作者,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問過學生,有沒有會五筆輸入漢字的?沒一個說會。再問,五筆字型就那么幾句口訣,乍記不住呢?他們還是叫“難記”。可見,這些90后,一般是不愿下苦功夫去做什么事,包括記東西。
因此,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要針對這樣的學生去教,才可能有收獲,不然,再好的理論,再新的教材,也是白搭。我感到專家說的沒錯:初中甚至小學的語文沒打好基礎,我們高中要補回來,“亡羊補牢”,要“補”才行,不然,語文知識,特別是基礎知識沒打好,其他的怎能學好?
三、“亡羊補牢”之“補”
新課標不是去舊,而是更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是說注重能力就不注重語文積累。所以,平時就加重語文知識積累。我校高一(現高一)已經在行動,如謝老師搞的書法訓練、張老師叫學生寫周記,我的詞語聽寫,賓老師的默寫訓練、陸老師的朗誦訓練。現在我們正在搞“語文知識積累”訓練,形式多樣。
我感覺新課程涉及很多內容,延伸出很多討論的主題,引發出更多的思考。對于我們老師來說要學得更多,想的更深。我在自己的課堂里安插上自己預先設計的問題,把這些問題教給同學們,讓他們想想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法、好的意見并記錄下來,把這些作為自己教學的資料,學生們的某些想法產生碰撞,為我們的教學融入了很多好的素材,讓學生們在辯論式自由發揮,讓學生獨立進行創作,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這樣才會讓我們的課堂變得更生動,更豐富。這樣,學生們的知識也會更廣些,不會只局限于書本上的內容,也可以將課外的知識和課堂相結合,因此,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思考、寫作和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語文課程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觀念,去適應知識經濟的時代。我總是說:生活有多寬,語文就有多寬,世界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樹立五個觀念:教學能動觀、教學自主觀、教學民主觀、教學個性觀、教學創新觀。
走出三個誤區:
一是認識上的誤區: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放松文化課教學,學生沒有課業負擔;或是認為素質教育高不可攀,教師必須樣樣精通才行。
二是措施上的誤區: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加強活動類課程。
三是關系上的誤區:把實施素質教育與嚴格的教學常規管理、必要的考試檢測、合理的學生課業量等對立起來。
素質教育要求學校必須從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健體、學會健心、學會審美、學會勞動、學會創新”這七個方面去構建合理的教育教學目標。變重“教”為重“教、學”,加強對學生“學”的管理,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強調學生個性發展和民主、合作、探究學習。
(編輯:劉 影)
更 正 聲 明
作者姚金濤發表在《課外語文》(下)2014年第11期(總第161期)第16頁上的《把德育的“鹽”放進生活的“湯”里——中學生德育教育的實踐與思考》一文。由于我刊編輯疏忽,導致姚金濤老師的單位和正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現了差錯,現進行更正,具體如下:
(一)原文姚金濤老師的單位由“江蘇省宿豫區侍嶺中心學校”更正為“甘肅省靈臺縣城關中學”;
(二)原文最后一段“什么是高效語文課堂呢?其實就是讓每一個學生課上有事做。”屬于累贅,對其刪除。
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