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紅
【摘要】對于語文文本的閱讀講求多元化,目前已經是廣大語文老師的共識,但是依然存在著就參考書解讀文本,讓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參考書的解讀答案,這是一種無效甚至是有害的解讀。對于語文閱讀,本文將提出有效進行文本解讀的方法和對策,讓學生在解讀的過程中,做到個性張揚,有效地進行文本閱讀,并從中受益。?
【關鍵詞】閱讀;個性;文本;有效
【中圖分類號】G632 【中圖分類號】A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可以說是語文的中心和靈魂。每一個人閱讀時的著重點是不同的,閱讀目的也是不同的,這樣就有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莎士比亞”,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紅樓夢》。但是在現代的語文教學中,為了閱卷人的便利,語文科目總是以相同的教材、同一種分析模式、一模一樣的標準答案來規范和鉗制學生,壓抑他們的思維發散,這是目前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頑疾,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勢在必行。
一、閱讀教學中的模式和傳統語文閱讀中存在的弊端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三種模式
現今國內主要有三種基本閱讀教學模式:以知識為中心的講授(訓練模式)、以技能為中心的示范(訓練模式)、以語感為中心的感悟(積累模式)。
以知識為中心的講授,這種模式主要是將讀物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最后轉化還原,這主要是讓學生鍛煉還原性解釋的能力。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正確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方式。由于中學生的能力水平有限,所以在文章的分析和還原過程中往往以教師為主體來進行,因此也被稱為“講讀教學”。
以技能為中心的示范,這種模式的著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閱讀能力主要是由學生的心智水平主導的,因此要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就要教給學生閱讀行為的構成要素。在教導學生的過程當中,教師往往會以閱讀技能為重點構建一系列的訓練程序,按照程序穩步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
以語感為中心的感悟,這種模式最為重視情感的體驗,強調的是讀者的“身臨其境”,體悟作者的真實感受,“感悟—積累”是這種模式的中心內容。
(二)傳統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1.學生的閱讀能力低下,課堂效率不高。
在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高耗時低效率的現象,語文課堂在賞析文章的過程當中往往把文章肢解后進行分析,使得文章的整體美感喪失,文本變得支離破碎,丟失了應有的魅力。再加上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普遍低下,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知識面窄,見解淺顯,使得語文教學進步緩慢。
2.學生文本解讀的應試化傾向嚴重。
當今中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進入優秀的大學,所以一切向分數看齊。在這種應試教育和功利化的大背景下,語文課堂就變得明顯具有“試題化”傾向。教師在分析文章的過程當中,著重圍繞高考的易考點進行解讀。無論是什么類型的文章,在閱讀和講解過程當中,注意力只放在知識點和備考點上。很多教師在講解文章時都會以題目的方式將文章進行肢解闡述,并運用題海戰術強化訓練。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語文教學完全成為考試的工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格的目的變得蒼白無力,脫離了實際,學生沒有了閱讀感悟的機會,完全成為做題的機器。
二、個性化閱讀的定義和特征
(一)個性化閱讀的定義
廣義的個性化閱讀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自身需求自由選擇閱讀的內容,自由選擇閱讀方式和閱讀時間。
狹義的個性化閱讀是指在給定閱讀內容和宏觀的閱讀目標的前提下,學生充分發散思維,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文本進行解讀。
(二)個性化閱讀的特征
個性化閱讀的特征主要有三個:自主性、創造性、差異性。
自主性是個性化閱讀的首要特征。自主就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獨自研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自我探究和體驗,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擾。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可以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思考,在課文的分析和理解方面學生可以自行把握,讓語文閱讀真正變為學生的自主性閱讀。
閱讀就是將文字符號分析和轉化為作者的思想,通過文字徹底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這樣一來,閱讀就成為讀者和作者之間溝通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心靈之間的對話和靈魂之間的觸碰。自主閱讀帶有濃烈的個性化色彩,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是不能強行干預的。
創造性是個性化閱讀的第二個特征。文章在很多時候是會留下空白的,這就為讀者提供了想象和構思的空間。讀者可以根據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找出文章的本質,挖掘出文章意義所在,進而對空白進行填充,這本身就是一項創造性行為。
差異性是個性化閱讀的第三個特征。閱讀本身就是一項自主的個性化的活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固定思維和固定答案的過程,文章中所包含的各種信息需要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而不是把現成的信息拿出來強加給學生。在筆者看來,文本就像一把鎖,不同的學生看待這把鎖的形狀也是不同的,當然鑰匙也就各不相同。即使是閱讀同一種文本,不同的學生也會選擇不同的角度去研讀,產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這就是差異所在。
三、實施語文個性化閱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實施個性化閱讀的必要性
1.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的現狀強烈要求個性化閱讀。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現狀讓語文教師把學生當成了盛放知識的工具,認為學生就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所以師生之間形成了“我講你聽,我說你記”的強制服從關系。因此,教師養成了獨自研讀、深入分析的習慣,教師將文本的背景、作者的經歷以及寫作特點等等全部整理出來,然后不假思索全部灌輸給學生,這是一種強制的傳送和接受關系,直接無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與個性化閱讀的主旨背道而馳。
基于此,教師應該認真審視自身,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位置,一切講解和啟發的目的都要做到為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總結,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閱讀行為的個性化強烈呼吁個性化閱讀。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的社會,只有在閱讀中增長見識和技能才能適應現在的社會,所以說當今社會也是一個閱讀的社會。“讀以致用”是閱讀的本質所在,在人們的現實生活當中不存在脫離社會生活的閱讀。當閱讀和現實生活脫節之后,閱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生活化的閱讀必然是個性化的,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是不同的,兩千多年前就有因材施教的思想,現代社會更應該推崇個性化閱讀。
(二)實施個性化閱讀的可行性
一個文本的意義不是作者說出來的,主要是讀者賦予的,文本在不經過讀者閱讀的情況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閱讀是一種交流,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交流,只是這種交流是通過文字符號為媒介的,有時候作者的思想會以文字的形式帶給讀者強力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鳴。同時,作者有時還會在文本之中留下空白,等待讀者運用巧妙的構思來填充。正是由于讀者的參與,作品的各種潛在意義才被不斷發掘出來,鑒于讀者不同的興趣愛好和生活閱歷,勢必對同一文本產生不同的理解。
四、實施語文閱讀的基本策略
(一)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文本。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在心中樹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課堂,及時交流溝通,尊重學生的學習意見,充分了解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性心理。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取舍閱讀對象。自主閱讀是好的,但不一定所選的閱讀文本對學生都是有益的,教師在給學生提供自主閱讀時間和空間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比較有思想內涵和實際意義的文章,在閱讀過程中潛在地塑造學生的性格,挖掘學生自身潛能。
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學生和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在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上不盡相同。對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以便發揮學生最大的潛力。
(二)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傳統教學的弊端最主要就在于過分強調同一,忽視了學生的差異化。個性化閱讀著重強調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創造,因此,教師不能將觀念強加給學生,甚至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應該以正常平和的心態和學生進行交流,而不應該以“標準答案”鉗制學生,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提高教師的素養
首先,教師應該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摒棄自身為主導的傳統觀念,甘愿當學生的配角和朋友。在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過程中及時地給予鼓勵和支持。
其次,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和學生一起上課。教師應該正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給他們自主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帶著創意去學習。
最后,教師應該正視自身,不怕出錯。教師應該不斷以新的思想觀念提升自己,在解答學生問題的過程中不怕出錯。出錯是在所難免的,只要正視個性解讀,平等對話,錯誤也會在融洽的氣氛中被解決掉。
五、結語
語文閱讀是現代社會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學生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在現代社會發展的腳步下,語文閱讀的個性化勢在必行,只有做到讓學生自主研讀、自行創造,在閱讀中領悟文本的真意,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春暉.個性化閱讀教學探索[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5.
[2]王東.讓學生的“個性”在閱讀教學中閃光[J].文教資料,2005(16).
[3]徐向陽.淺談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科教學探索,2005(11).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