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萌
【摘要】習作訓練是小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鍛煉語文能力的重要方式。義務教育新課標除了要求小學生樂于表達、善于表達之外,還對習作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在第二學段的習作目標中提道:“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在第三學段的習作目標中,提出了“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的要求,足見作文互批對于習作初級階段的小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生;互批;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生習作互批的意義
習作互批是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習作要求,從而拓展思路、激發靈感。拿到同樣一個題目,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角度,這其中或有一整篇文章的精彩,或有一段文字的精彩,即使是一小段對話的傳神或是一個詞語的妙用,對于習作起步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都是有借鑒意義的。
同齡人的習作互批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文章感受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作文最好的讀者不僅是教師,還有廣大的同學。”習作互批的過程也是學生閱讀的過程,在閱讀他人習作的過程中,通過自己對這篇習作的判斷、對文章主旨的體會、對段落和敘述如何安排的見解,鍛煉了對作品的感受力和審美能力。
二、小學生習作互批的現狀及問題
習作互批給了小學生一個當“小老師”的機會,學生互批的積極性很高,批改態度也都較為認真。盡管如此,在具體批改的過程中也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批改深度較淺。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批改停留在錯別字、詞語或標點使用不當的糾錯層面,這一層面的修改僅限于語言語法知識的修改,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鞏固學生的語言知識,但在文章把握和感受力提高方面,則作用較小。
只敢做“小手術”,不敢做“大手術”,對文章內容的增添、刪改等較大幅度的批改放不開手腳。有的學生對手中的習作有自己的看法,但常常出于不自信或有所顧忌等原因,不敢對同學的習作進行大范圍的改動。從現實角度來說,課堂上的批改時間有限,學生之間也存在互相爭辯,各有看法的情況,導致“大手術”難以實施,學生有好的想法難以落實,達不到深層次的交流。
誰當誰的老師——學生習作水平參差不齊,作文互批的對象如何確定是教師面對的首要問題。一篇習作應該被一個怎樣層次的小老師批改,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批改的效果。一般作文課上的互批,教師通常根據就近原則,采用同桌或前后桌交換的方式。這樣簡單的交換容易出現學生本身習作水平與所批改的習作水平相差太大,差學生不敢給好學生批改,好學生對差生大面積否定的現象。
三、小學生習作互批對策
根據小學生習作互批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促進習作互批的有效性:
教師正確引導,端正態度。教師要引導學生轉變互批的態度。習作互批,不是互相批評,而是互相學習,互相討論,對于好的部分,要給予肯定,共同分享;對于有爭論的部分,各抒己見,尋找最佳方式,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帶著一種批評別人、給別人找錯誤的心態來進行習作互批。在想法面前,不存在優良差之分,成績差的同學也有好想法,成績好的同學也有需要調整的地方,每一個想法都是平等的、有意義的,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對學生提出的想法給予尊重和肯定。
放開手腳,轉變互批模式。將兩人交換批改轉變為小組共批,四人一組,逐篇批改,所批改的習作,可以是自己小組成員的習作,也可以是其他小組的。這樣四個人共同批改一篇習作,可以充分調動小組成員思考的積極性,也避免了評價的單一,還可以在討論中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積極的思考,大膽地表達,多種想法碰撞,從而在思路上有更多的收獲。
教師要注意加強批改方法的指導。批改習作,雖然是各抒己見的活動,但也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教師在學生剛接觸習作互批的階段,給學生詳細地講明如何批改一篇習作,使學生先摸到習作批改的路子,不至于無從下手,等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再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的發揮,使批改更有效果。此外,教師還應重視模仿的作用。小學階段,模仿仍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教師可以拿出一兩篇有代表性的習作示范批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體會應怎樣有序地批改,也在參與的同時加入自己的思考,對于修改方法會有更深的體會。在學生自主進行批改時,教師也應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給予一定的指導。
及時分享感受。批改之后,學生一定有不少收獲,如不及時讓他們靜心體會,這些收獲很可能曇花一現。這時候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談一下此次習作批改的收獲,如:你覺得你們批的幾篇文章里誰寫得最好?誰的習作改動最大?原因是什么?能給大家什么啟示?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理這次習作修改的思路,還能將收獲沉淀下來。
作為促進學生習作水平的重要方式,習作互批在實施過程中還應更多地結合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我們只有本著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思考的原則,才能讓習作互批成為孕育思想、開拓思路的土壤,在習作互批的課堂上點亮靈感的火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裴躍進.教學名家談作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