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遠清
【摘要】為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解決學生一上寫作課就普遍感到“頭痛”的問題,我認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從三個方面進行訓練,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第一,積累,從生活中、文本中積累豐富素材,使之成為寫作之“源”;第二,感悟,對生活有感悟,才能融入自我,抒發真情;第三,創新,才能激活思維,文章才有個性,寫作能力才會發展。這樣,有了豐富的寫作材料,又激起了真情,激活了文思,就激發了寫作興趣,自然就提高了寫作能力。
【關鍵詞】生活;自我;個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新理念的推進,使得寫作觀點、命題方式及評價標準都有了新的變化,作文教學中注重鼓勵學生寫真情實感,具有新意的文章。在這種新的理念下,過去一上寫作課,許多學生就覺“頭痛”的現象有所好轉,但是寫作文還是學生普遍存在的“頭痛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抓不到寫作材料,感到沒什么內容可寫;另一原因是沒有寫作興趣,缺乏創作熱情。簡言之,就是存在寫作能力低下的現象。
那么,有什么醫治寫作“頭痛”的良方,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積累。積累生活素材,使之成為寫作之“源”,孕育寫作能力
寫作是發現生活、認識生活,再由此推進到表現生活的雙重轉化的動態過程。因此,首先要重在積累生活,在積累中孕育寫作能力。
那么,該如何引導積累寫作材料呢?
(一)觀察生活,親近社會
生活是寫作的靈感之源。朱熹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活”就是指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要使寫作成為有“源”之水,首先就要觀察生活,親近社會,做生活的有心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葉圣陶的“生活本源論”,劉國正的“生活語文觀”以及“語文素質教育觀”和“大語文教育觀”為理論的指導思想,都明確指出要認真觀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這樣才能獲得豐富題材,開發寫作源泉。綜觀世界,很多國家的作文教學都在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努力——“向生活靠攏”。
(1)在課外,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教導學生拋棄“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錯誤,引導他們有意識地觀察、體驗、挖掘生活,養成觸景生情、見物生情等習慣;同時,積極為學生創造各種參加實踐活動的機會,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親近社會,從豐富的社會生活中汲取寫作的養分。這樣,他們的世界就會變得豐富多彩,對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和教材中所固有的思想形成自己不同的見解,學會用自己的眼光觀察理解社會現象和書本知識,突破思維定勢,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材料,作文所表現出來的就將是自己在實踐中所獲得的見解和思想。
(2)在授課中,聯系社會生活,現實情況,用活現行教材。
聯系現實生活時,教師選用的事實與新的形勢發展相適應,有時代感,從而使事實跳動時代脈搏。另外,將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引入課堂以開闊視野,促進學生了解社會,關注生活,積累生活。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寫作素材,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們做到以下三點:首先,有意識地將課文中的人物、景物、事物等融入作文;其次,將課文中的名段名句、佳詞、典故等引入作文;再次,讓課文中的句式(語形、語流、語勢等)進入作文。這樣,充分利用精讀、講讀課的機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掘作文素材,不但提高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大大地開發了學生智力,激發了學生學語文、寫作文的興趣,取得了極佳的效果。
(二)擴大閱讀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學生沒有豐富的寫作素材,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自然寫不出好文章。對于中學生而言,從大量的日常閱讀中汲取寫作養分是培養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那么,如何開展閱讀呢?
(1)激發閱讀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鬃右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學習過程中最活躍、最現實、最有效的因素。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才能對學習有效促進,使學習者全身心投入到自我啟動式的學習中,才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平時,注重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感興趣的大量閱讀。
(2)鼓勵多讀書,讀好書。
長期以來,我們的作文教學缺乏活力,只滿足向學生灌輸寫作技巧,忽略對良好閱讀寫作習慣的培養,導致學生眼界不寬,缺乏文化積淀,對文字領悟能力和信息獲取達不到應有高度,學生寫作水平跳不過相應平臺。我們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無論是中學生中的拔尖優生,還是知名的學者專家,大多有過大量閱讀課外讀物的經歷。在寫作教學中,樹立“大語文觀”,鼓勵學生廣泛閱讀。除閱讀教材、《高考考試說明》規定的文學名著,還推薦其他優秀刊物、報紙等,如:《讀寫天地》《雜文月刊》《語文報》及時事要聞等,并引導學生養成如剪報、摘抄、背誦名篇佳句等習慣。
二、感悟。感悟生活,才能融入情感,萌發寫作能力
寫作是生活感受的再創造。每人每天都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和認識,所以,引導學生在留心生活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感悟生活,思考生活,把生活給予的所感所思所悟有技巧地表達出來,這就是我們平常認為的寫作了。
感悟生活首先就必須要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觀察思考,從生活中獲取鮮活的寫作素材,形成自己作文的源泉。指導學生思考生活,將自己的個別情感升華到人類普遍情緒和感情的概括,從而感染別人,引起別人的共鳴。我指導學生寫隨筆、心得,就是要學生會悟生活,用心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體驗,用筆去記錄,并作定期檢查,促進學生內心產生靈感的“火花”。
德國著名哲學家斯普蘭克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誕生,而這第二次誕生的第一個特征就是自我發現。即把探索的視線對著自己的內部,發現作為脫離其他一切事物的一個世界的主觀意識。“開放生活,抒發性靈”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將這種探索作用于筆端的展現形式。因此,作為教師可以突破從前讓學生們一學期寫幾篇作文的任務,代之以一本學生們自己命名的“隨筆本”。隨筆本上內容不限,體裁不限,自己命題,字數在7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最有感悟、最想寫的東西為內容,持之以恒地練習,最終都使學生形成一個共識,即讓學生體會到:用真心去寫,很暢快,是內心自我傾訴后的一種快感,生活中還無法少了它!這樣,作為教師就很好地達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自由式的“隨筆”實際上在學生的不經意間完成并保有了一定量的作文,既滿足了寫作練習的數量,又在對作文的提煉、揣摩中提高了寫作質量。讓學生們覺得自由式“隨筆”是他們傾吐心聲的絕妙形式,四季變化都可入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學生在習作中,不僅將筆觸面向家庭、學校生活,而且積極向社會生活延伸?!耙桓~刺”“一個意外”“一次改選”“一場不測風雨”“一幕感人場景”俯拾之間幾乎都成了作文的素材來源。學會用眼睛觀察生活,用心靈感受生活。讓學生成為體驗生活的主角,表現生活的高手,而不再是游離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經營”的編造者。
將他們汪洋恣意寫就的“放膽文”(宋·謝枋語)與以前的習作相比,他們習作中表現出的是真實的自我、真實的個性,他們不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歡,也在憂慮國家的命運前途。他們學會凸顯自己的位置和情緒,把握寫作的機遇,表現強烈的寫作欲望和濃厚的寫作興趣。
從這點抓起、練起,也就成了提高學生整體寫作能力關鍵的一步。
三、創新。創新才能抒寫“自我”,抒展個性,發展寫作能力
有了豐富的生活積累,深刻的生活感悟,要寫出有創意的作文,還要創新。創新就是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的習慣。作文教學要緊追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步伐,樹立教學新理念,把培養創新意識,發揚創新精神,發展創造能力放在首位,在創新中發展寫作能力。
(一)改變傳統教育格局,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以打破思維定勢
眾所周知,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積極交流、共同發展的過程,民主、和諧、自由、寬松的氛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才能。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積極營造活躍思維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的創新行為,對學生新穎的構思、不同的見解,甚至錯誤看法都能給予充分信任和熱情鼓勵,根據規律設計訓練方法,運用藝術技巧,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讓課堂充滿活力,使學生在寬松氛圍中掌握知識。
(二)緊密結合課文,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技巧并激活文思
要有創造,自然也要在學習并掌握基本寫作技巧上才能進一步發展。這就要從語文課本中挖掘作文材料和寫作技巧,在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吃透課文,掌握作者的取材、立意、謀篇布局、語言表達方式等,再進行仿效創新。如以朱自清《背影》為范文,讓學生學習課文樸實中見真情的特點,寫一篇以抓住人物某個形象特征來反映真情的文章,學生用心體會家庭親情,寫出《父親的斗笠》《媽媽的白發》等好文章,流露出真摯情感。這樣的寫作訓練,使學生在寫作方法、組織材料上有路可尋,從而解決學生沒材料和不知如何寫的問題。
(三)抒寫“自我”,展示個性化
作文是寫作主體自我個性的一種或深或淺,或隱或顯的表現,是一種充滿了主觀情感和個人色彩的人格呈現。為了不讓學生的個性受到壓抑,讓作文充滿個性,教師教學就得創新,讓學生活躍的思想和鮮明的個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發揮。這樣,學生在寫作上就不至于言他人所言、步他人所步,假話、空話充斥文章,避免矯揉造作。
(1)命題上,以抒寫“自我”為主。
一切可借助想象、思維的材料都來自現實生活,命題應貼近生活與自我,這樣題目、素材就發生在學生的周圍及自身,易被學生采集,原始材料越豐富,想象的翅膀就越能展翅翱翔,學生見了題目就覺得題材就在眼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開展聯想,盡情描述、議論、謳歌。教師貼近生活進行命題,讓學生圍繞“自我”,寫“我”熟悉的人或事,反映“我”的生活經歷,描繪“我”的喜愛的景致,抒發“我”樂于抒的情感,論“我”熱衷的道理,有利于展現自我意識和想象力,能激發求知的廣泛性,富有時代感和生活情趣,思維也就激活了,也能做到“用我手寫我心”,讓學生主動傾吐生活的積累,寫出有個性的作文。
(2)語言上鼓勵抒寫個性化語言。
我們常會看到這類現象,學生寫作的語言有很大趨同性,從詞語的選擇、句式的構造、語氣語調等大同小異,面對這種現象,在寫作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悟性,打破思維的定勢,鼓勵學生大膽的聯想和想象,引導學生開動“自我”,構成以人為本,徹底摒棄程式化的語言模式。學生面對紛繁世界煥發自己感悟生命的活力,加上個人情感的不同,就能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地發揮自己個性化的語言,文章的語言就充滿了生命力。
通過采用上述的幾種方法,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在積累中孕育,在感悟中萌發,在創新中發展。能讓學生心情舒暢,信心十足地進行作文訓練,使寫作成為學生的一件快事、樂事,不再是“頭痛”的事,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3]唐書萍.新時期作文教學走向的理性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7(6).
[4]楊恩鳳.新時期作文教學探索[J].考試周刊,2011(38).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