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河北省固安縣第二中學
記敘文中重點句詞的賞析
楊麗萍
河北省固安縣第二中學
把握記敘文中重點詞語,對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對于重點詞語,可以從以下方面賞析。
判斷傾注作者感情的詞語,是表示贊美、肯定的褒義詞,還是帶有貶斥、否定的貶義詞。而這些充滿感情色彩的詞語在運用時又常常出現感情色彩變化的情況,或貶義褒用,或褒義貶用。如《藤野先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要理解文段中“標致”一詞的含義,首先必須知道該語境表達的是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之情,然后才能對“標致”作出準確理解:是反語,表示諷刺。
《偉人細胞》:“賈里弄不懂,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為不被人重視,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卻被當成了不起的大事。”“可歌可泣”本意是值得歌頌、贊美,使人感動流淚,形容英勇悲壯的感人事跡。聯系上下文,這里是大詞小用,表現出了賈里認為自己平時很英雄很勇敢的事。
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可能是它的本義,也可能是引申義、比喻義或其他修辭義,甚至可能是臨時產生的某個具體義。推斷詞語在文中的含義,一是掌握詞語的基本意義,二是善于根據它所在的語境揣摩。《故鄉》中,“我只覺得我四周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悶。”這句中的“高墻”是比喻的說法,這里既包含著作者對故鄉的失望,也包含著和故鄉人們的隔膜,而造成這種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而這正是作者苦悶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題所在。
重點語句或段落主要包括:點明題旨的句子;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總結全文的句子等等。重點語句或段落,有的在文章的開頭,有的在文章的中間,有的在文章的結尾,對其作用的品析,可以從結構上和內容上兩個方面分析。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開篇點題,總領全文。具有如此作用的語句或段落一般是文章的開頭,開篇即從主題、內容方面總領全文,張一文之本,舉一文之綱。例如:2006年浙江嘉興中考試題記敘文閱讀《父親的眼神》中有這樣一道題:文章開頭“一個背影,讓朱自清潸然淚下;一個眼神,讓我終身悚然汗下。”從全文看,這句話有什么作用?聯系全文分析,這句話在結構上是總領全文,內容上是點明題意,表現父親的眼神對“我”的影響之大。
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或思考。這樣的語句或段落可以在文章的開頭,也可以在文章的中間,例如:《我的叔叔于勒》,開頭寫了菲利普一家的境況之后,并不忙著介紹于勒,而是說“可是,每逢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侯,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港口來,父親總要重復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這一段就像電影的短鏡頭似的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人們不禁要問:于勒是誰?他在哪里?為什么這一家都盼望他回來?作者這是通過設置懸念的方式,來引起讀者的興趣或思考。
承上啟下。所謂承上啟下(過渡),是指文章內容的前后銜接,由前一種意思自然的引出后一種意思,使人感到中間沒有間斷或跳躍。它的任務就是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層次連接起來,使人有一種渾然一體、一氣呵成之感。例如:《孔乙己》的第九自然段:“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結構上,這一段就是承上啟下,內容上,揭示了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沒有地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多余人。
設伏筆、作鋪墊。所謂伏筆、鋪墊是指為下文情節的出現而打下的基礎,如果沒有了它,后文會顯得很突然;例如,湖北黃岡2006年中考語文試題中,記敘文閱讀《水塘邊的鳥窩》第2題:“文章第②自然段描寫了池塘邊哪些景物?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這些景物描寫有何作用?”文章通過描寫繁盛的榆錢,熱鬧的知了青蛙,自由自在的蝌蚪,小篩籮似的鳥窩,為下文寫人類對這一美好和諧環境的破壞作了鋪墊,理下了伏筆。
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感情)。記敘文中的景物描寫句,除了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外,還具有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結尾,寫菲利普一家人在船上巧遇淪落為水手的于勒后,驚慌失措,決定躲開于勒,這時,作者這樣寫到:“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西島。”這段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且與上船時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蘊涵哲理,含義深刻。記敘文中有些句子含蓄深刻,充滿哲理,往往是作者思想火花的噴射點,是文眼所在。對于這樣的重點語句或段落一定要結合具體的的語境來分析深層含義。例如:2006年山東省臨沂市中考語文試卷記敘文閱讀《泥土的聲音》中有這樣一道題:“結合語境,揣摩第⑥段畫橫線句子‘他們不僅僅是對土地接觸,而是在親近生命。’的含義及其在文中的表達作用。”結合上文,其含義為:憨厚樸實的莊稼人不單單是在耕耘土地,播種希望,也是在親近和敬重生長希望、養育生命的土地。在文中的作用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主題得到突出和升化。
前后照應。前后照應是指文中內容和語句的前后聯系呼應,前面提到的問題,后面有著落,后面說到的內容,前面有伏筆或暗示。前后照應,能使文章意脈相連,文氣貫通,渾然一體。照應一般可分為題文照應、首尾照應、前后照應。例如:2006年沈陽的中考試題記敘文閱讀《獻你一束花》中的一道題:選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請你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回答。(怎么?花,理應呈送給凱旋的英雄,難道也要獻給黯淡無光的失敗者?)答案為:引發讀者進一步的思考,從而更好地突出中心,告訴讀者,別人在失敗時我們更應給予支持和鼓勵,照應文章的開頭。
推動情節的發展。情節是人物性格的載體,是表現人物間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而記敘文中的有些句子就有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這樣一段:“這封信成了我們家里的福音書,有機會就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于勒的第二封信被視為福音書,它使于勒身價更高,它不僅促成了二姐的婚事,還由此引出了哲爾賽島的旅行,可見,“福音書”在文中的作用就是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總結全文,深化中心。記敘文成功的結尾,能讓讀者更深入、透徹地理解文章內容,進一步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的結尾:“你一定會深深地愛我們的戰士,——他們確實是我們最可愛的人!”這段文字兼用議論與抒情的方式結束全文,深化中心。再如彭荊風的《驛路梨花》,文章引用陸游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結尾,形象的寫出雷鋒精神不斷傳遞,處處發揚這一深刻含義,從而深化主題.同時,也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